读书笔记|《我在北京送快递》
书本概况:
本书分为《我在物流公司上夜班的一年》《我在北京送快递》《在上海打工的回忆》《我做过的其他工作》四个篇章以及《生活的另外部分》。用近似纪实的方式记录了打工生活的细节和个人关于写作的思考等等,文风平白朴素,区别于新闻、访谈等其他作品,从内部的视角去展示一些群体真实的生活和感受。
作者简介:
笔名胡安焉,因为没有好的学历文凭而走南闯北、辗转多个省份,做过快递员、便利店店员、销售员、服装店导购员、加油站加油工等工作的一个平凡人。
读书最大的好处之一是你能从中获得力量,《我在北京送快递》一书就给了我很多的力量。
作者描述的工作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辛苦的,但是他给我们呈现的不是他的抱怨和愤怒,也不是他的不甘,极少看到他的负面情绪,凡事都是往好的方面想,善意去理解他人,他没有要把伤疤展示给大家,也没有控诉什么不公,前期他把原因归结为自己父母的教育上,但当他慢慢明白要为自己争取权益,看清个人行为的私欲化之后,他仍然是舒展地对待自己的种种遭遇。这似乎像是鸡汤疗法,但是从作者书中,我看到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平和、豁达果然就是很强的一股力量。
「一些思考」
1.人被环境影响和改变的同时获得“成长”,但同时如何避免被同化变成不想成为的人。
作者写到,“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很大程度上是由我所处的环境,而不是由我所谓的本性决定的。其实在当时我就已经察觉到,工作中的处境正在一点点地改变我,令我变得更急躁、易怒,更没有责任心,总之做不到原本我对自己的要求,而且也就不想做到了。”
一开始时,作者在D公司作分拣员的时候,面对修车师傅可能性的欺骗时,作者内心想“既然我已经换了控制器,我决定还是相信他,毕竟他可能是诚实的。”在入职S公司前做体检时,同事认为体检报告不需要等三天,只要多给50块钱就可以时,作者认为“他说这是他的亲身经历,所以我不好怀疑他,他骗我确实没有任何好处。但是我也不想怀疑接待我的那个护士,因为她看起来也是个认真负责的人。”
后来的想法是,“而我这时已经是满腹牢骚,不像刚来时那么兢兢业业了。”
“那天保安拦住我的地方在四楼国美的出口,其实我已经快走到目的地了。我对他说:’我刚来这里送货,还不知道规矩。’——实际上我知道,但我必须这么说。”
本书作者的情况属于是被社会磨砺之后“成长”为懂得为自己争取权益的一种,就如他说的“在融入社会这件事上,我的所有决定都是自己做出的——或许因此至今都没有真正融入社会——他们(指作者的父母)基本没给过我有用的指导和建议。”他明白了“我发现当一个人表现得无私时,别人的回报他的往往不是友善,而时加倍的贪婪。”,明白了“他们告诉我不对的事情,现在人人都在做,可是社会并没有惩罚他们而奖励我,反而是奖励他们而惩罚我。”
但我读出作者这些变化的时候,我的内心不自觉地审视了一番自我。相似地,学校里的规矩、纪律类教育桎梏令我在做一份宽松的工作之后依然死守那一套守则,不迟到不早退、不争不抢、实事求是,也因为如此,我对同事的圆滑、投机取巧等行为感受不适,而我的领导教导我凡事看开一点,大气一点。那一刻,我更加迷茫了,我似乎要抛掉原先辛苦建立起来的秩序,再从新建立一套适合职场的秩序才能使得大家都和谐。我晓得领导的意思和真诚教导,本来社会就是一个新的校园,我们要学着抛下那些桎梏,目的是完成工作、团结友爱。但与此同时,我为了更好融入职场,还在其他方面“学坏了”。
工作之后为了不比同事吃亏,变得和他们一样弄虚作假榨取可能得到的任何甜头,将他人兢兢业业的行为评价为“笨”,不知不觉变得和他们那样自负甚至趾高气扬。我讨厌这样的相处,也讨厌这样被带着向所谓“大环境”影响的自己,这个过程我很痛苦,但我还是拎不清地参与进去了。
因此,我们要区分开工作和生活。作者给了很好的回答:“假如说,工作是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是我们对个人意愿的让渡,那么与此相对的生活的另外部分,就是那些忠于我们意愿的、我们想做的事情和追求——无论其内容为何,我在这里暂且先称之为自由吧。”
那么,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处事为人的方式、选择在意的事情、选择人生的方向标、选择可自由操控的时间和空间之下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作者说:“这个世界令人宽慰的还存在着一些超越诸如优劣、利弊、得失、盈亏等向来被我们笃信的功利法则的价值信条。有些人因为各自莫名其妙的原因,遵从着旁人无法理解的原则处事为人,并且也能获得一个安稳的立足之地,就让人愿意相信世界确实有可能变得更好。”
而关于对自由的理解,我认为它是突破工作与生活的关键。作者写道,“所谓自由,实际上在于你能意识到什么,而不在于你享有什么。”“我想说的自由,是一种建立在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上的个人追求和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真正区别于另一个人的精神内容。我觉得假如更多人向往这种自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多样化、多元化,更平等和包容,更丰富和多彩,因为向往自由,人们才会有不同的追求,而不必总在狭窄的独木桥上互相倾轧。”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去找到平衡点,平衡和拆分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与对他人评价之间的关系。对于作者的平衡点,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在于写作,他写到,“我的生活中,无论是工作、生意还是情感方面,都充满了挫折和痛苦。我在一套我不适应的价值系统里寻求肯定,然后不断地失望和失败。当然,我不能把失败的原因都推到外部环境上。只是我也没必要寻求别人的认同。我应该做我喜欢和擅长的事,比如写作。”
最后愿我们都能意识到“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中,我越来约感觉到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决定意义。”
2.生活的可能性有很多种,拒绝被“体面的工作”绑架对人生多层次多维度的理解。
我们在对人生每一个阶段做出选择时,往往习惯先从社会既定的轨迹上做考虑,给工作贴上了“是否体面”的标签,以至于将种种职业来个高下之分,思想和认知一但受限于这些框架,就容易滑入狭窄的社会面向中,便少了人与人交往中很多必要的共情、理解与尊重。因此我们首先应该认清的是,工作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要竭力做的不是被贴上一个“体面”的标签,而是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找到内心的自洽以及安定,可以有内生的力量让我们非常体面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作者书中写了他从事的二十几份工作,每份工作都是他观察他人和了解自己的一个入口,作者写道,“假如我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的价值并不认同,仅仅是通过它来获取生活资料,那么由此形成的心理景观未免太灰暗。或许基于这个原因,越是简单的劳动越容易在我心里产生正向激励,因为我能够很直观地看见我的劳动对人产生的价值。”“事实上,我对自己所有的打工经历,只怀有感激和怀念,没有丝毫的不满和怨愤。”
最后用一名叫东子老师的话结束,“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自由的灵魂,不要被体面不体面或者外界的这个比较单一的社会评价体系所束缚了或者被裹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