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父母PUA三件套:打击、卖惨、为你好 | 如何摆脱父母的过度控制?
01
以下这些话,你听着耳熟吗?
“我们这么做还不是为你好?”
“你懂什么,我吃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翅膀硬了,管不了你了?”
“不听我的,你早晚会后悔。”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来自父母的控制欲。
有的时候,父母的控制欲,就像空气,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恋爱结婚,简直是无孔不入、无微不至、无法无天。
父母的控制手段真的比女团选秀的女生还多,不过也有规律可循,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1、直接控制型
这种手法采取的方式也是直接而明显的,比如社交隔离、经济控制、武力镇压等等。
“如果你敢和这个丫头在一起,我就和你断绝关系。”
“晚上八点前必须回家,否则打断你的腿。”
“在学校每天都要给我打电话,不要乱搞男女关系。”
“如果你要去那么远工作,家里的房子存款你一分都别想拿。”
即便你已经长大成人,远离父母,他们依旧对你有控制权,隔着屏幕决定你的工作生活,指挥你住在哪里,多久结婚,在哪儿工作。
2、自虐威胁型
这种类型不会伤害别人,但是会通过伤害自己,来威胁你。
他们会警告你,如果你不按照他的要求来,他会悲伤难过,甚至虐待自己。
比如很多父母对儿女婚事不同意时,会郁郁寡欢,甚至不吃饭、不喝水,把自己作进医院,直到你肯妥协。
他们会利用柔弱,要求别人对他的情绪和感受全权负责。如果你惹他不高兴,你就要去哄他。还要负责将他从无助的深渊中救起,好好保护他脆弱的心灵。
3、悲情付出型
相比于自虐型,悲情者擅长通过不断地付出,使别人产生负疚感和罪恶感。他们可能会说:
“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早和你爸离婚了。”
“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你就是这么报答我的?”
“你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我们!”
他们会给你物质经济上所有的满足,会精心照顾你生活中的一切,会完美安排你的人生。
受人恩惠,自然心虚。负罪感使你没有办法硬气地反抗。久而久之,你自己就认同了他们的观点和安排,失去发展自我的机会。

02
所以,控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过度控制。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一书中写到:“如果一位母亲控制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不让他走到大街上,我们不能说她是操控型家长,只能说她很谨慎。这种操控十分适时,也十分适度,完全是为了满足孩子对保护和指导的需求。如果这位母亲十年之后还在这样做,适度的控制就成了过度的控制,因为那时孩子早就可以独立过马路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想要过度控制孩子呢?
因为他们真正想要控制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自己内心的失控感。
人都希望自己是强大的、成功的、正确的,当自己达不到这种完美时,就可能在窝里下个蛋,让孩子替自己飞。
将自己的理想化期待转移到孩子身上,一方面期待孩子成为完美孩子,一方面又担心孩子超越自己,不受掌控。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郎朗的父亲。
郎朗在自传里曾说,父亲二胡拉得很好,但是由于时代原因,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便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郎朗身上。
要求郎朗“像活不过明天那样地练琴”,老师上完课后,还要格外练琴两小时,不然不让吃饭。
一次郎朗放学太晚,耽误了练琴,父亲竟逼他“自杀”。
“你都上哪儿去了?回来这么晚!你这个没信用的家伙。你把自己的生活毁了!你把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毁了!”
他拿出一瓶药,逼郎朗吃下去。
“把这些药都吞了,吞下去你就会死,一切都会结束。”
谦逊平和得像个邻家大叔的郎爸,坦言当年对郎朗太狠,幸亏郎朗足够乐观坚韧,并且提醒更多父母,不要盲目模仿他。
当父母不把孩子当成拥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而是当成承载父母愿望和需求的容器时,那么孩子也要被迫承担父母期待落空后的失控与暴怒,而那本应该是父母自己承担的情绪和感受。

03
其实,过度的控制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依赖共生。
巴里和贾内夫妇在《依赖共生》这本书中提出,控制是依赖共生关系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在依赖共生关系中,作为照顾者的一方,很享受这种自我优越感。他会花费很多精力在另一方身上,即便对方并不需要这些。而作为被照顾者的一方,承受对方控制和打压的同时,内心也无法离开这种照顾。
巴里和贾内夫妇提到:一方依赖对方,另一方则依赖“对方对自己的依赖”。双方既是受害者,又是同谋。两个人都会深陷其中感到痛苦,照顾者感觉自己永远是付出者,照顾者自己的需求不被满足,被照顾者则被限制自我发展,没有办法长大独立。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的齐明月,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性格好,家世好。
但是却始终活在母亲无处不在的管束之中,小到穿什么衣服、吃什么菜,大到交什么朋友、报什么班,无一不在母亲的安排之下。
在妈妈的打压之下,齐明月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内心感到压抑痛苦,行为上却依旧“听妈妈的话,让妈妈开心”。
在面对失去爱和失去自我这两难的选择时,她选择牺牲自我,留住爱。
父母需要控制孩子,让自己拥有价值感。孩子需要接受被控制,来维持父母对自己的爱。
其中任何一方想要跳出,都有可能结束这种共生关系。
幸好齐明月及时醒悟,高考时故意少涂答题卡,避开了妈妈为她选的学校。毕业后拒绝母亲考公员的要求,去北京当了一名记者。

04
说到这,有的小伙伴可能会比较关心,过度控制如此可怕,那该如何摆脱呢?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苏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一书。
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各类“有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伤害了子女并持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以下几个小技巧,有助你摆脱控制关系。
1、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
“都是因为你,我才这么痛苦。”
“你这是要逼死我吗?”
“你自私,你忘恩负义!”
你需要少一些情绪反应,多一些平静坚定的回应。
你可以采用非辩护性回应的方式,例如很抱歉让你伤心了,你当然有权坚持你的意见,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让我想想。
2、表明自身立场
表明立场可以明确你的想法和信念,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有得商量,什么没得商量等等。
比如,如果父母想要搬来和你住,你有三种可供表明的立场:
我不愿意你们住我家里。
我愿意让你们在指定的、有限的时段住一阵。
我愿意让你们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3、学会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产生大量的情绪。
如果父母攻击贬低,你可能会愤怒,如果父母伤心失望,你可能会愧疚,如果父母威胁恐吓,你可能会伤心害怕。
面对如此高浓度的情绪,首先要允许自己的情绪,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
情绪作为一种信号,它只是在向你传达,你感到受到伤害和侵犯。其次表达出你的情绪,可以用力捶打枕头发泄愤怒,千万不要真的伤着自己;可以对着伤害你的人的照片说出你的感受;或者和亲密好友倾诉。
注意,要尽量避免在与父母沟通中表达过多的负面情绪,这可能会演变成一场世纪大战。
4、与父母对峙
如果有必要,你需要直接和父母进行对峙。这不是为了报复他们,也不是为了发泄情绪。而是让他们了解他们曾经做的事情,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于沟通的框架,可以参考父女关系那一期的视频。
你可以选择写信,信的内容应该涵盖:这就是你曾经对我做的,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它就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如果选择面谈,你需要提前进行预演,预测父母的反应,并选择合适的回应方式。
对峙的效果也许不能立马呈现,也可能不尽如人意,毕竟很少会有父母做出“你说的对”、“请你原谅我”、“我能怎么补偿你吗”的反应。
但是这至少是一个进步,标志着你再不是任人摆布的小玩偶,你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可能会进一步促使父母做出一些反思和改变。

05
其实啊,在他们那个年代,能吃饱饭就不错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够了,婚姻也不过是搭伙过日子。
挣扎在基本生存线上的他们,并不懂得物欲之上,更重要的是精神富足。更不懂得什么是心理创伤,心理疗愈。
一个人只有有了更高的眼界,才能够更多的选择。而你的高度不知道是他们的多少倍呢。
他们没得选,而你有得选。
父母皆凡人。
你可以拿回控制权,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只不过我们需要在这过程中,用非暴力的、成熟的方式去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不然,伤害会继续滚动,没有尽头。
毕竟,我们是要逃离控制,而不是逃离爱。
以上。
参考资料:
《郎朗 千里之行:我的故事》.郎朗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美]苏珊.福沃德博士,克雷格.巴克
《依赖共生:深度揭秘亲密关系中的吸引力法则》.[美]巴里.温霍尔德,贾内.温霍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