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记 I 小村之春
过年期间,白天接连穿过几个村子,发现不管大街还是小胡同,看不到多少人,空荡荡的,四野苍黄。外表看来,或许这就是农村的凋敝,年味的流失。但出身此地,深入内情的人,比如我,会由衷地说一句,清冷的村庄才正常。
刻板印象里,农村人过年红红火火穷溜达,吹吹打打瞎忙活,热闹是热闹,净是给外人看的,回到家吃酒拌嘴夫妻打架常有的事。现在感觉正好相反,每家都用尽全部心力经营小家,安安静静和和美美过好自己的日子。对我们村里人来说,一分一秒也都变得金贵起来,用它陪伴家人思考生计计划明天,好过去村口瞎晃胡侃。牌桌烟民酒鬼少了,十字街头情报部成员寥落,白发苍苍大爷大妈晒太阳嚼的还是老旧的舌根,新鲜事很少流出来,或者新鲜事也不再是新鲜事。
短短几年,离婚在农村早就不再新鲜。就在几年前,离婚还是老一辈人不能接受的“人生耻辱”,如今年轻人十对里有一半离婚,80岁老人说起来都满脸平静淡然。观念变化在村子里似乎开启倍速,正如部分年轻人的人生。短短四年完成订婚、结婚、生子和离婚,发生在一个二十五岁年轻女孩身上不再是怪现状。有更多年轻人,在三十岁前结了离离了结,二婚三婚,不会被指指点点极端歧视。年轻人更加自由、随性,固然是时下造成农村婚姻不稳固的因素,但早婚风俗与理智觉醒才是促成闪婚闪离现象的核心张力的双方。
农村父母催婚的紧迫感更多源自自身,而非孩子。他们把包办下一代人的婚姻更多地当成自己的人生大事,孩子如果没有在适当的年龄(20~24)成婚会被当成是父母的失职或失败。因此,很多年轻人,如果不上大学,大多不到二十就要开始相亲,二十出头结婚,然后生孩子,这个过程基本上都在父母安排下度过。完全没有独立能力的情况下早早为人父母,巨婴与早爹矛盾属性集于一人,大孩子养小孩子,倘若上一辈家庭经济实力薄弱,新的家庭就容易岌岌可危。以前,农村封闭的环境下,根深蒂固的嫁鸡随鸡论基本上能支撑许许多多脆弱的小家庭,直到它痛苦地喘息几十年,再掏空家底裂变出新的壳,如此循环。其背后,女性(从新妇到母亲)的牺牲是必须的,甚至是摇摇摆摆的家能走向稳固的根本原因。时代变了,女性迫于或家庭或环境或观念压力被迫早婚,但迈过这道坎,她们中许多人开始行使自己的自由选择权。
很多人应该已经意识到,婚姻不再是最终的归宿,只是一个阶段。进入这个阶段,仍然可以有多样选择。可以离婚,也可以不离;可以住婆家,也可以不住;可以生孩子,也可以不生……自由选择下,越来越多女性的生命力在苏醒,不限于年轻女孩。更多人开始实实在在享受自己的生活,有爱好有追求,不再只是谁的老婆,谁的妈妈,谁的奶奶,她们是她们自己,是掌控人生的主人。以前我们听到的邻里长短,可能是婆媳矛盾鸡飞狗跳,现在是三孩媳妇跑步减肥华丽瘦身外出工作,跟老公离婚后想复合与婆婆促膝长谈。以前村里“春晚”谁家媳妇扭两步秧歌都要被嘴浪,现在上到60多岁奶奶下到年轻媳妇,异域风情漏脐装,满身金银链bling bling,秧歌广场舞新疆舞嗨跳全场,振奋擂鼓敲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村里冷清了,人少了,年味人情味淡了,都不要紧。只要知道,他们很多人已找到自己的人生舞台,不需刻意表演,不用靠人认可,心无旁骛过着自己的生活,蛮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