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天故气产生的社会背景
#人气创作计划#
“六天故气”,又称“六天故鬼”,来源于魏晋南北朝的道教产生概念,泛指道教以外,进行血食祭祀的鬼神信仰。但“六天故气”与“六天故鬼”在意指略有不同:“六天故气”主要与道教“三天”对立,是泛指道教以外的神鬼信仰;“六天故鬼”强调负面属性,会对世界产生邪恶的影响。
“六天故气”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当时道教最大的变化就是南北两地都不约而同地进行着道教改革:天师道、上清派和灵宝派都通过整顿、改革,使得道教的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全面系统。
对北朝道教进行改造的是寇谦之,他宣称太上老君降临嵩山命其改革道教,在得到北魏太武帝(424—451在位)拓跋焘的大力支持后,以儒家礼教为总原则,对天师道进行改革:绝对禁止利用天师道作乱;整顿组织,加强科律戒规;增订斋醮仪范和戒律,用忠孝仁义作为道士的行为准则。改革之后的天师道被称为“北天师道”,太武帝尊奉寇谦之为国师,开创了北魏皇帝即位都要至道坛亲受符箓的制度。
对南朝道教进行改造的是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都有渊源的陆修静,他在宋文帝(424—453在位)时期采取措施改革道教:编制《三洞经书目录》为道教经典的编纂创立了三洞、四辅、十二部的体例;在总结天师道原有斋仪的基础上,吸收佛教、儒家仪式,以“劝善戒恶”为宗旨建立了九斋十二法斋醮仪范;健全了道官按级晋升制度,创立了道教服饰制度。南朝梁时期的茅山陶弘景吸收儒、释思想,继续改造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改革整顿后的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颇受统治者的青睐,灵宝派的影响力也超过了上清派。
上述的宗教改革,台湾萧登福老师总结为:“道士学有专精,有学理有术法,有坛场科仪,所祀以三清仙圣为主。巫觋以能见鬼神为主,所祀鬼神有阳神、阴神,甚至精魅神、物怪神,易沦于淫祀邪神,于是朝廷有禁淫祀之举,而道教有诛符伐庙之规制,因而巫道分治,仙神有别”。对此我深为认同,在天师道之前,道与巫并无太大之区分,都是以“长生”为终极追求,以“巫术”炫人耳目,借此获得统治者的支持。但并没有建立牢固的宗教信仰,只要统治者或者方士更亡,则人亡声息。
虽然五斗米教建立了严密的宗教组织,树立了初步的宗教信仰,但其政教合一、神权大过王权的特质,注定其无法获得统治者的认可。所以,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改革一方面为道教的宗教架构基本定型,另外一方面使得相关信仰更容易为政府接受,能够融入统治阶级。
基于上述的社会背景,“六天故气”的提出,我认为有以下三点作用:
1、从巫道信仰中抬高道教地位,虽然道教吸收了不少民间信仰,但是对于地方性信仰、巫术性质信仰均采取打压的态度,以区别自身。用“六天故气”贬低巫术信仰,在民众心中增加信仰,方便传播。
2、解释苦难来源,提供生活指导。《女青鬼律》中历数了上百中故鬼,为生活中常见的疾病、灾难提供了新的解释,同时提供如何解决的方法。所以,故气的提出,为信仰提供了现实的好处,能够对民众的世界观提供更进一步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3、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提供了一套更加便利、便宜的信仰体系。在南北朝之前,信仰祭祀是分层的,不同阶层的人能够祭祀鬼神是不同的;同时,祭祀的花费繁浩,无论是主要的三牲祭品,以及各种礼器准备,都很难为底层百姓所承受。到了南北朝,没有中央集权的政府,战乱频发导致百姓贫苦,已经无法按照过去信仰去祭拜了。所以,道教在打压三天的基础上,提供新的信仰解释,为社会提供了一套更加便利、便宜的信仰体系,方便道教的传播。
PS:写到最后,不得不提到佛教的传播。道教的建立吸收了很多佛教的信仰概念和宗教体系,大大促进了道教的传播。从南北朝到唐代,道教最终还是不敌佛教,只能走上层路线,原因还是在于道教的信仰哲学偷师佛教,其底层的世界观、生死观等是混杂了本土原始信仰、巫术、儒家和佛教等思想概念,最终不如佛教的思想完备、逻辑闭环,输的也不冤。
-
Algierse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24 20: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