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人在职场(1)the right to do wrong
简介:
如何在工作和升学中选择?作为哲学系学生,在职场中有怎样的优势与劣势?销售的日常工作是怎样的?被工作暴打之后还对社科和哲学有兴趣吗?这些问题背后,“毕业即失业”的迷思长期笼罩着哲学系学生。
这期访谈,我们邀请了一位朋友——chian。ta在国内高校哲学系毕业后,在国际自行车公司从事销售职业,又在两年后决定离职。我们将一一讨论ta的次次试错,也许“试错没错”(we all have the right to do wrong...
专业与工作
yu(采访者):
你本科就读的专业是什么?毕业论文做的是什么内容呢?
chian(受访者):
我本科读哲学。因为我从小对汽车很有兴趣,所以毕业论文也关于汽车,讨论SUV与消费主义的关系。主旨是那些庞大沉重丑陋的车与当代消费者的实际使用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它的热销依赖其符号价值,而后者是一种社会建构。
yu:
本科毕业之后,有在继续读研和工作之间纠结吗?
chian:
我2021年毕业,大三时纠结过要不要出国读研,想去英国学传媒。因为当时海外也是网课为主,考虑到体验欠佳,所以决定工作。没有在国内继续读本专业的打算,因为自知既缺乏学术能力又缺乏学术兴趣。关于校招:20和21年时作为文科生,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机会:当时教培机构还没被打压,薪资不错但我对应试教育体系缺乏兴趣(还好没考虑这个方向,否则不出半年便会失业)。有一些科技公司和车企招营销岗位,比如字节,蔚来,理想和特斯拉,但我投的简历杳无音讯。
yu:
可能只是因为没有做过市场营销相关的项目,如果有相关经验的话也许会好一点(不过我也没投过相关方向)。
chian:
我认为是的。并且这些公司可能更倾向于招广告专业的同学或者有相关背景的。
yu:
那么,你的第一份工作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呢?
chian:
我的另一个爱好是骑自行车,当时有一家我很喜欢的国际自行车公司在招销售岗,并且工作地点在我家所在的城市,所以就干了这一行。工作内容是向B端卖自行车,兼做一些营销。
yu:
B端指的是消费者?
chian:
B端指商业合作伙伴,C端指消费者,大概是business /consumer(我也不是特别确定,但这么理解没错。
yu:
明白了。跳出大纲问一个问题:你的毕业论文是关于汽车的符号价值的,在你工作的时候,你有对自行车的符号价值有新的理解吗?是否让你推翻或更新一些论文中的内容?
chian:
谢谢你的问题!你用一种我没想过的方式表述了一个我常常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自行车作为运动器材,本身存在性能差异,可以将性能、材料、技术等视为使用价值(当然普通消费者很难彻底实现其使用价值),另一方面高端自行车的符号价值非常明显,甚至一切品牌运作的目的都是维持和提升其符号价值。 符号价值高意味着利润高。
yu:
我好奇有没有更进一步的内容:比如你的工作经历是否会让你更新对“符号价值的建构方式”的理解,或者改变你对“消费者如何理解/反作用于符号价值”相关的看法,或者对其他方面,因为只有回答这一部分,才算完整地回答上一个问题(抱歉,我还是如此nerd。
chian:
sorry,是我变圆滑了。你上一个问题的下半部分我还没想过…所以想敷衍过去…
哲学系学生从业的优势/劣势
yu:
没事,我们继续下一个问题。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与自行车销售有关的,在学生时代,你觉得你积累了那些经验呢?志愿,实习或者学校社团之类的。
chian:
虽然不是值得骄傲的事,但我是很典很典的直男,而这往往意味着对某些事物感兴趣:比如军事,历史,武器,和一切带轮子的东西。所以在工作之前,我就对自行车有很多了解。另外,读本科的几年一直是狂热的公路车竞技爱好者,所以在体能上也做足了准备(笑),并且在学校的自行车社团当了两年会长。总之,我对当时的自行车市场有不少认识,这也帮助我较为顺畅地得到了这份工作。
yu:
听起来是经验、知识储备和市场了解三方面呢。 那在面试的时候,HR有问你“为什么学哲学”,或者关于哲学系的其他问题吗?
chian:
谢谢总结!其实我不记得面试的时候有没有这个问题、以及我是如何回答的了。可能是因为我所从事的销售岗对专业没什么特殊要求…但是在工作过程中,“你读什么专业”这样的问题经常被抛出来。
yu:
这是个有趣的现象(指在工作中聊到专业),那么一般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呢,闲聊的?还是发生了什么情况?
chian:
闲聊是一种主要场景,因为年轻,一看便知毕业不久,便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时“学什么专业”就成为一个能满足对方好奇心又不失礼貌的问题。另一种场景是,我的某些表达方式显得过于准确严谨或迂腐,于是引发人们的好奇。
就像之前提问,你说“听起来是经验、知识储备和市场了解三方面”,几乎是下意识地做了准确的总结,就很分析(哲学)。
yu:
我在工作中也经常作出“迂腐”的表达。然后我解释自己是哲学系的,同事会恍然大悟。
chian:
那么遇到这种场景(被问是哲学系的)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yu:
我很懊悔,因为我以为分析哲学应该是“最说人话”的分支(笑)。
我们具体聊一下你的工作内容。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行车销售是怎样的职业吗?比如一般每天的工作内容是怎样的,或者介绍刚入职的几个月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或者其他你聊起来舒服的方式。
chian:
好嘞!
销售的主要职能是与人沟通。沟通可以大致分为对内沟通(和同事)和对外沟通(和客户)两类。对内沟通一般是通过邮件,每天有几个固定的时间点:银行开账的时间,支付货款的时间和订单发货的时间。而这些时间点分别对应着不同部门,比如财务,仓库和物流。我的工作就是在客户和公司各部门之间协调,确保交易顺畅。而对外沟通很大程度上是推销:有没有人对这个两万块的轮子感兴趣?有没有人想开一家新店?
所以,本i 人在刚入职时亟待学习的就是沟通技能。

yu:
两万块钱的轮子(震撼)。
chian:
只能说暴利。
yu:
你觉得学哲学对你的工作有帮助吗?比如说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哲学系学生是否会有优势?
chian:
我觉得有很大帮助。首先,读了这么多年书,受过一些学术训练,哲学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快速学习能力相比其他专业学生都有一定优势。你会找资料,因为你要做文献综述,你会揣度人心,因为考试有主观题。你可以从零开始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一个领域,因为你要写论文。
不过,在生成式AI时代,以上优势很容易被抹平…
yu:
能稍微举一个具体一些的例子吗?
chian:
比如,遇到产品的一个技术问题时,虽然我并无相关经验,但我可以用极高的效率,看到问题的实质,想到正确的关键词,并寻找相关信息和解决方案。
yu:
你这句话真的很像chatGPT。
chian:
我觉得销售相关的task很容易被AI取代。
yu:
现在国内好像很多销售岗位会用AI打电话,不过目前还是在比较基本的推销的阶段。有一些游戏已经开始用AI生成对话了,如果把这个技术用到销售工作中,确实可以替代一部分劳动力。
chian:
以及很多国外网站会有基于AI的客服。所以年轻人啊,千万不要做销售...
刚刚的问题(哲学系学生的优势)还没说完。还有一个优势是花言巧语的能力,你永远可以期待一个合格的哲学系学生写出一手好文章。因此,我之前所在的公司有营销部门,但文案和方案常常直接和间接出自我手。

yu:
确实,那他们有多给你付工资吗?
chian:
笑死我了。
yu:
没有,我的意思是,听起来你干了两个人的活,理应拿两个人的钱...
chian:
所以被人白白利用的优势实际上是劣势…不过我也确实得到了转岗的机会…我挺愿意转营销的,但时机不巧,我已经准备run了。
yu:
哈哈哈哈好,我们继续上一个问题。你觉得哲学这个专业对你的工作有什么负面影响吗(除了之前说到的内向和咬文嚼字之外)?
chian:
那肯定是有的。想得太明白是双刃剑。读过这么多年书,对生产、消费、营销早已祛魅,再被要求做这些工作时总难摆脱隔岸观火的疏离感。相比其他专业的同学,那种初入职场的热情和上进心会消失得更快。
yu:
啊,就是说无法真正相信自己说出来的那些话术?
chian:
甚至,我无法接受话术的存在。
yu:
那这还是挺大的一个负面影响的。也就是说,你在推销的时候,会尽量避开话术去沟通?
chian:
我有对语言和文字的洁癖和对人与人真诚沟通/互相理解的执着以及对表达多样性的需求(我相信很多同学也有),让我无法从容地使用话术。这样可能比较难得到短期的商业利益,但长期来看会让对方更信任我。所以不完全算负面影响。
所以我也一直追求真诚的营销,很多时候还是能实现的。
yu:
所以符号价值也可以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chian:
是呀。只要能说服对方,虽然你为符号价值付出了额外的成本,这部分我含泪赚了(笑),但你得到的符号价值也可以带来额外的收益。本质上是投资回报率的概念。
举个例子,a想卖给b两万块的轮子。a说:首先,这个轮子相比同类产品有如此这般的优势(拿出一堆可疑的图表和数据📊)。其次,这个轮子贵是因为它有更好的材料(true),因此拥有更长的寿命(partly true)。第三,因为这个轮子来自我们这个世界著名的品牌,很多b耳熟能详的伟大运动员都在使用它比赛(true),因此这个产品一货难求(partly true),在后续二手交易时也比其他产品保值得多(total assumption)。
yu:
这种说服过程感觉也会是哲学系学生比较擅长的呢,毕竟平时都在练习(不可靠的)论证。
chian:
你看是不是对不常反思的人还挺有说服力的?这么一说逻辑挺实用的。
yu:
我个人觉得,书本上的逻辑和实际对话中的逻辑有一个gap,很多人擅长分析符号逻辑,或者学术作品中的逻辑,但是不擅长分析对话的逻辑和一些说话中的潜台词,因为学校没有教学生如何去迁移。
chian:
在此我想说crash course 和Ted ed的哲学内容很有帮助,都会涉及一些生活中的场景。

人际关系与发展
yu:
那我们到最后几个问题。你觉得同事之间的氛围是怎样的?比起在哲学系呢?
chian:
职场和学校的区别很大。第一,同学之间的关系大多是横向的平等关系而不是纵向的权力结构。读本科的时候,因为没有导师,所以一般也接触不到后面这种关系。所以不需要经常考虑人情世故。但在职场,和同事的关系可能很微妙,有时说不好是什么向度。碍于人情世故,会有许多复杂的考量,这就经常让自己非常痛苦。而且人情世故,讲究分寸和境界,但后者又是很主观的东西,好像怎么做都不合适。所以我决定直接一点,礼貌而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人们也会接受直来直去的人设,至少这是易于被理解的人设。这样也会犯错,但真诚导致的错犯了比不犯好。结果就是,会被人讨厌。
我(之前)所在的公司,因为大家兴趣相投,所以同事之间彼此都很友善、默契。不过,我认为要区分同事之间的气氛和工作氛围,比如如果工作本身stressful,同事再sweet体验也不好。而我之前所在的公司,工作氛围有一些问题。因为是纯商业机构,所以是100%以利润为导向,并且结合这两年的经济形势,很多外企都越来越注重短期利润。因为中国市场不可预测,所以想趁能赚钱的时候大赚一笔,这时就容易做出目光短浅的商业决策,本来“酷”的公司会变成平庸的公司。在工作一年之后,我的新鲜感和兴趣逐渐消退,并且我所在的行业自2021年起经历了明显的增长,随着工作负荷的增加,压力接踵而至,以至于在这份工作的第二年我是有轻微而持续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的。

yu:
如果一个哲学系学生进入这个领域(销售/自行车)工作,你会给ta什么建议?
虽然我认识的读哲学的骑车的不多,不过我也在考虑兼职的时候考虑过自行车相关的,一个是维修,另一个是带小朋友骑越野车(那个感觉还蛮好玩的)。那时候被哲学折磨得很崩溃,只想做一些不涉及文字的行业。
chian:
我建议ta不要进入这个领域,真的。
yu:
无论是自行车还是销售?
chian:
是的。
yu:
那我们换个角度,广泛地聊聊工作选择相关的事。很多哲学系学生在择业的时候很痛苦,因为“常见”的出路就是出版社/老师/考公,但大家一般都不喜欢这些选择。当我建议大家投一投简历的时候,有一些人还没投简历就会打退堂鼓了。你觉得怎么样可以鼓励大家,多去尝试一些选择?
chian:
我的观点是:去有新鲜的/有趣的事情发生的地方。
yu:
比如进入一些创意产业,自媒体,或者去一些旅游业?这是我能想到相对有趣的就业方向。
chian:
比如,学校和公职死气沉沉,完全没有新鲜事发生,即便有可能也是我们不想要的。so pass。自行车150年没改变,so pass。我想旅游业还不错?
yu:
我看过一些旅游业的媒体招聘,但我不知道里面的实际工作会是怎样的。我和非哲学系的朋友也经常聊怎么在工作中发挥创造力和自我价值,感觉这会是很有趣的话题。
chian:
或许可以找机会和各行各业的朋友专门聊聊这个话题。
yu:
那么延续上面的问题。既然我们不好从行业选择上给出建议,有什么建议,可以让哲学系学生客服在求职中遇到的困难/心态上的打击呢?
chian:
我能想到的方法是,通过读书会和工作坊,在工作之外建立自己的公共生活,接触不同行业的(最好是同龄的)人,并从中发现意义(和可能的机会)、发挥创造力和自我价值。保持和朋友的联系也很有帮助!
yu:
你的发展轨迹比较曲折(不过这也是哲学系学生常见的),从本科哲学系,到工作两年,再到出国留学。你会觉得,有什么价值或者信念是你一直秉持的吗?
chian:
我现在的状态是:我已经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我知道自己还没变成我不想成为的(鄙视的)人。我打算保持这种状态,并弄清楚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yu:
最后一个问题,你后悔读哲学吗?
chian:
我挺后悔从事我的上一份工作,至少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我不后悔读哲学。现在出国,因为没有退路,所以咬牙转码了。以后若有机会,还想再读哲学的硕博。
yu:
哈哈哈,那如果读硕博,会选择什么方向呢?
chian:
文化研究?
说到这个,过去两年大卫·格雷伯对我影响很大,他关于工作和社会的观点重塑了我的思维方式。有关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他的两本书,第一是《毫无意义的工作》,第二是《规则的悖论》,都提供了很有力的洞察。我也很喜欢《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也许可以做一个哲学系学生从业必读书单。

yu:
我倒是觉得哲学系学生可以少读点书,多干点事。
最后有一个附加问题:下一期我们会采访一个游戏策划(如果ta时间没问题)。如果你来提一个问题,你会想知道什么?
chian:
我想问关于爱好和工作的问题。ta是因为喜欢游戏所以从事这份工作吗? 如果是,ta如何评价爱好和工作的结合? 如果不是,ta会因为工作而对游戏感兴趣吗?
yu:
很好的问题。今天的访谈结束了,谢谢你的时间!
————————————————
后记
坦诚地说,笔者在提问中多少有一些预设:对某种“长期规划”的预设,“在工作中找到价值/改变对哲学的看法”的预设,但在坦诚的交流中,这些预设都被推翻了。我们也谈到了许多有趣的话题:作为哲学系学生,如何观察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如何理解在商业行为中的价值输出,工作后读/思考问题是否完全不一样了......不过因为篇幅问题,对这些话题的讨论只是浅尝辄止。
但这正是对话的有趣之处:它把那些粗糙的思考以未经加工的方式如实呈现。通过提供这些思维原料,我们希望能给屏幕前的你一些东西——无论你是否在就业和深造的选择中探索,是否是哲学系学生,也许这篇访谈能给你一些“探索”的动力。
在“哲学人在职场”系列中,我们会和更多哲学系毕业进入职场的人交流。请期待我们的下一篇访谈!
-
Real Stewie 转发了这篇日记
我的体验是除了你找的工作跟教育培训和编辑写作直接相关,你的哲学背景在短期内对你找工作没有任何帮助,甚至会起反作用🤡转行去业界的话还是要关注一些更实际的技能培训、经验和证书
2024-02-15 23:43:25 -
耐耐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15 23:11:34
-
咕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15 18:28:27
-
蒯因的兔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15 14:56:22
-
玛德莲没有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15 14:31:58
-
E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15 14:07:32
-
项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15 14:01:08
-
达伦终结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15 14: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