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80年代中日影像文化交流史
几年前对影像研究感兴趣时觉得80年代中日影像文化交流史是个非常有趣的选题,作者的题目算是开启了第一步。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借着70年代末邓访问日本,nhk推动了两国开始正式合拍纪录片,第一部的主题便是《丝绸之路》。之所以第一部纪录片会选择这个主题,也是因为日本人战前战后一以贯之对中国唐代以及西域文化的热爱。这部纪录长片由nhk和央视分别制作播出,尤其在日本掀起了一波中国热。比如作者在她的论文里提到的,当年她的姐姐就是受这部纪录片的影响在大学选择了中文系。
这部纪录片也间接影响了当时在日本很有名的流行歌手,因父母曾于战争期间在中国生活而对中国产生向往的佐田雅志。他利用自己的存款,以个人名义跟央视合作拍摄纪录片《长江》。为了追求影像质量用的35毫米胶片大幅增加了制作经费,再加上拍摄过程中央视并未积极帮助佐田协调沿途有关部门,最终导致佐田在日本经济泡沫末期因为制作本片欠债28亿,此后花了30多年才将所有欠款还清。这部由佐田担任主角的纪录片虽然最终顺利在东宝系院线上映,但并未获得如电视纪录片一样的广泛关注。不过由佐田本人创作的纪录片主题曲《生生流转》成为其优秀代表作之一。而另一边的央视则坐享渔利,借着佐田所拍摄的大量影像资料,配上特有的解说词,制作出了当年家喻户晓的《话说长江》。而主题曲《长江之歌》也一度入选国内中小学教材。
继第一部《丝绸之路》获得热烈反响后,nhk紧接着在1984年前后与央视合作拍摄第二部纪录长片《大黄河》。这部纪录片于1986年年初播出,担任全片主题配乐制作的音乐人宗次郎也因此一举成名。令人诧异的是,这部纪录片并未通过央视部分高层的审查,最终未能在央视播出。但是,借着《话说长江》在国内掀起的“河流片”热潮,以及制作《话说长江》的成功经验,央视在1986年推出了一部以京杭大运河为主题的纪录长片《话说运河》。隔年,央视副台长要求参与合拍《大黄河》的中方导演夏骏重新制作另外一部有关黄河的纪录片。夏骏便邀请了80年代学术界几位优秀学者担任撰稿人以及节目顾问,于是诞生了在80年代末成为运动启蒙之一的著名纪录片《河殇》。本片一改前几部纪录片称颂自然与历史文化的风格,对诸多中国文化符号进行批判,包括以黄河、黄土为代表的黄色文明、以及长城和龙等,同时表达对蓝色海洋文明的向往。《河殇》播出后,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了“河殤热”,学生们热切讨论中国未來的出路与发展。但最终因为运动的失败,本片也随即被打入冷宫。
受nhk推出的两部中国纪录片影响,日本tbs电视台于1988年与央视合作拍摄纪录片《万里长城》,因为第二年的运动,导致中途日方撤资,直到1991年才最终制作完成。央视版《望长城》于1991年底播出。日本版由日本当时优秀的男演员绪形拳担任嘉宾,22年后的2013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朝日电视台邀请绪形拳的儿子,同样身为演员的绪形直人担任嘉宾,拍摄了一部同名纪录片《万里长城》。
90年代往后中日断断续续仍合作拍过一些纪录片,相对优秀的比如《故宫》系列,但都无法与80年代刚刚开放合作时一样在两国掀起文化热潮。
回到本书,因为作者主要研究方向是中日战争期音乐史,所以就本书所开启的题目并没有继续往后去追踪80年代两国的影像交流历程。同样,在影视剧领域,中国在80年代引入了大量日剧日影日漫,同样深受大众喜爱。这些引进的作品也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流行文化还相对匮乏的中国最重要的启蒙之一。
-
沾_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14 20:48:24
避雷金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离别的预感 (4人喜欢)
- 80年代前后日本在华摄影·报道·游记简表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