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创意是精准的重复
上几个月跟好朋友Catherine聊天,提到短视频很难做深度思考,总是浮于表面。我给她的建议是,多写作,框定时间坐到电脑前,写任何你想写的东西。说到容易做到难,我决定从自己开始,多写作,多记录。
除了日记之外,什么是最容易引发深度思考的呢?阅读笔记。此刻客厅里播放着中央台春晚的直播,而我在卧室里,读了几页《把自己作为方法》,感觉内心平静而安定。那么就分享一下今天的阅读心得吧。
书本名:《将自己作为方法》P114-125
小节名:《什么是批判》
1. 先有精准性和严格性,才有创造性和艺术化
“音乐的训练可能对大脑平衡、心理平衡都很重要。女作家伊娃·霍夫曼小时候弹钢琴,她认为弹钢琴非常重要,是因为精准性,如果在音乐上有一点点错误,是不能够蒙混过关的,有半个音节错了就是错了……我比较强调这种精准性和严格性,对我们社会科学研究或者创造性写作、非虚构写作来说都很重要,没有精准的技术,很难达到那种看上去艺术化、有创造性的东西。任何东西都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所以要重视创造的物质性过程。”
看到这一段,想起了自己很多野心勃勃的计划,包括至今尚未付诸实践的研究计划。我有一个朋友,经常和我提起自己想做的研究,但是永远停留在口头,至今也没有成果。没有精准的重复,没有严格的技巧,哪里有创造性,哪里有艺术化?十万小时定律适用于所有行业,钢琴、小提琴、写作,无一例外。
2. 重视创作的物质性过程
“任何东西都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所以要重视创造的物质性过程……郑和下西洋也是一样,中国到东非去,不是一个抽象的中国和东非,那些船必须开过很多沿岸,一步一步开过来,一定要看整个物质性的过程。如果这样去想,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方式和人生态度。“
这段话对于一个天马行空的理想主义者真是太重要了。任何创作都是物质性的,过去的写作,用到墨水,用到稿纸,还会把手写酸,要想做到著作等身,背后是巨大的心血支撑。工作上也是如此,要想取得成果,需要务实地投入,付出辛劳和汗水。人生的道路上,每一次自我觉察,自我改变,自我拯救,自我鼓励,阅历的积累,经验的增加,就像郑和下西洋时地图上的小点一样,物质性的过程,带来精神性的终点。
3. 研究就是要参与对话,真理越辩越明
“我小时候觉得律师制度很奇怪……为什么需要律师在那里辩护……就是说一定要假设我们不知道事实的过程是怎么回事,然后通过“辩“来把事实过程明晰起来。学术也是这样,不能靠直觉去判断,一定要去证明它,要去展示结论是怎么达成的。往往越是明显的结论,越难去证明,但是一旦证明了以后,会是很大的贡献。”
博士求学期间,整个学院都是经验派,导师要求我们按照自己的直觉去做学术研究,而且对自己的直觉有着超强的优越感。毕业之后,我觉得这种培养方式有很强的误导性,先入为主地预设,有些研究优于其他,去评判其他人的研究是“无用的”。学术一定要参与对话,像律师一样去辩论,呈现研究的过程,将研究过程交由学术圈去评判。
4. 把握生活的复杂性,看清楚主要矛盾
“我们确实没有办法讨论一般意义上的平等和爱,这些都是具体的……如果我们的能提供一些语言,帮助他们把握生活的复杂性,看清楚主要矛盾在哪里,就能介入他们(年轻人)的世界……柏拉图说,爱使你回顾原来的人性……阿兰·巴迪欧觉得爱就是把一个随机的事件变成一种可持续性的事实,所以爱是每天的工作,一开始是一见钟情,这个火花要保持好,那是很真诚的,但关键是怎么把这个火继续浇下去。”
比起那些催婚、唱衰“剩女”的长辈,项飙老师的话语充满了智慧。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年轻人,而是提供一些话语,一种看问题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的复杂性,想清楚主要矛盾是什么。且不论柏拉图对爱的解读是否有失偏颇——只有和另一个个体在一起,我们才是完整的——上述文字给我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方式。
每当有旁人来寻求建议,例如,学生不知道自己选择什么学校读研,选择哪个offer,作为教师的我,是否也可以提供一些看待问题的工具,帮助他们自己看清楚主要矛盾?
生活是复杂的,人性更是复杂的。通过阅读此书,我可以获得一些看待世界的新工具,例如,创作的物质性过程,再如,抛开直觉,用“辩论”来接近真相。让自己像一个透亮的玻璃瓶一样,冷漠地看待这个世界,只提供工具,不提供立场,理性才是面对世界的正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