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翻】侦探们的新战略<试读版> | *the long fish801*
将涉及《寒蝉鸣泣之时》中重要真相的部分。
公开日 2009.08.08
《解说》
本文是侦探小说研究会编著的机关杂志《CRITICA》第4号上刊登的文章全文的试读版。讨论的是07th Expansion《寒蝉鸣泣之时》/谷川流《凉宫春日的消失》/米泽穗信《夏季限定热带水果芭菲事件》。参加了2009年度的侦探小说评论奖,获得了鼓励奖。关于“CRITICA”的详细内容和获取方法,请参考以下链接。
探偵小説研究会 http://tanteishosetu-kenkyukai.com/
「CRITICA」:探偵小説研究会 http://tanteishosetu-kenkyukai.com/critica.htm
那么“侦探们的新战略”是怎样的内容呢?章节结构如下。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逻辑性与盖然性
·第三章: 寒蝉鸣泣之时
·第四章: 凉宫春日的消失
·第五章: 夏季限定热带水果芭菲事件
·第六章: 从基于逻辑库到基于规则库
·第七章: 推理与基础转移
·第八章: 角色文学与基础转换
·第九章: 当作推理小说来读
对于推理作品来说,“推理”这一行为本身是其基础,从盖然性(概率)的侧面进行重新审视(第二章)。然后,对《寒蝉鸣泣之时》《凉宫春日的消失》《夏季限定热带水果芭菲事件》这三部作品进行分析(第三章~第五章),展示其中的共同点(第六章)。其共同点不仅仅是三部作品的突变,而是国内推理小说所经历的巨大变化的最前端,主要举出新本格运动以后的作品来展示(第七章)。
改变视角,超越推理小说的范畴,探索新战略的意义。整理了自然主义文学、角色文学、推理小说之间的关系,指出角色文学中描写人物的手法与推理小说的变化有关(第八章)。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在价值观多样化的时代,推理小说评论的存在方式(第九章)。
以下公开“侦探们的新战略”的前两章。
第一章: 前言
猜真相。那是很小的乐趣。推理小说这种让人感到内疚的娱乐,是如何作为娱乐获得广大读者的呢?事到如今,就不用再举出具体例子了吧。但是,要想让读者自己去解谜,能乐在其中的人毕竟是少数。
对读者的挑战。那是作者对读者的单方面宣告,是热心爱好者聚会上的小小兴趣,不过是报纸杂志上想起的零星小企划罢了。以规模来说,第七部《安楽椅子探偵と忘却の岬》全国配信,绫辻行人·有栖川有栖担任原作的《安楽椅子探偵》系列(朝日放送)应该是最大的。然而,有声小说《寒蝉鸣泣之时》、《寒蝉鸣泣之时解》(07th Expansion,以下简称《寒蝉》)却给寻找真相的尝试带来了变化。从同人游戏的性质和媒体组合的展开来看,玩家多半是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年轻一代。被提示了的许多的谜迷住了的年轻人们在官方网站*1的公告栏和自己的网站披露交换了推理讨论。说到底只能参考材料,但二〇〇九年五月末目前搜索引擎谷歌在“推理|考察"安乐椅侦探"”搜索的结果件数为一万三千二百件,相反“推理|考察"寒蝉鸣泣之时”的搜索结果件数为三十万七千件。
但是,玩了解谜篇的推理迷们,尝到了很大的失望。这里引用前岛贤的文章作为代表:
但是,让《寒蝉》成为热门作品的“分卖形式”,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作品的完成度,成为导致后半部分作为推理小说破产的直接原因。例如,从开头的展开来看,《寒蝉》很明显是边写边构筑真相的,中间有些地方被认为是真凶的人物发生了变化。另外,随着集数的增加,村子里发生的事件规模也越来越大,到了第三话“祟杀篇”,终于因为毒气导致全村人死亡,可以说是“谜的通货膨胀”的展开,实际上,完全不考虑前面的展开,只重视以冲击性为中心展开故事,结果迎来破绽,这让人联想到周刊连载漫画中常见的事态。到了解决的阶段,《寒蝉》连发了虚构药物和国家级秘密结社等“禁手”,结果连原本的推理都放弃了。被认为是当初构想的出题篇(第一话到第四话)的谜的提示和解答篇(第五话~第八话)的逻辑性的解决,这样的推理构成(这也是周连载漫画常有的)因为“路线变更哟”而一瞬间就形式化了,《寒蝉》在后半部分,通过与秘密结社的战斗,变成了描写“相信并与同伴联合的重要性”的一场大冒险活剧。
前岛贤“《寒蝉鸣泣之时》的两张面孔——龙骑士07论” 《探偵小説のクリティカル・ターン》收录p136-137
那么《寒蝉》是不完整的吗?是对推理小说这种历史题材缺乏教养导致的失败作品吗?仅仅是外行作家常有的、底子浅的拙劣作品吗?我想在本文中展示以下内容。
一、从战后到现代,国内推理小说的解谜方式发生了缓慢但巨大的变化。
二、包括《寒蝉》在内的近年来的作品,处于这种变化的前列。
三、《寒蝉》的特征让人感觉不完善,这与它的变化密切相关。
那么,这种变化——侦探们的新战略是什么呢?要理解这一点,必须从最基础的话题开始。我们永远被那神秘的技法所吸引。也就是说,关于推理这一行为。
第二章: 逻辑性和盖然性
1998年2月,在怀俄明州吉列特,唐纳德·谢尔开枪杀害妻子、女儿和9个月大的外孙女后自杀。犯案的四十八小时前,谢尔被开了治疗忧郁症的药,帕罗西汀。谢尔的儿子认为这是冲动行为的导火索,将帕罗西汀的制造商史密斯克莱恩比彻姆公司告上了法庭。
在这场审判中,被告方的律师提出了有趣的主张:
史密斯克莱恩比彻姆公司的文件显示,虽然研究人员和员工明确地将临床试验中出现的反应(包括肌无力和幻觉)归类为由帕罗西汀引起,但该公司声称不可能确定个别病例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只能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来确定。
大卫·希利《抗抑郁药的功过:SSRI争议与诉讼》p299
承认在抗抑郁药的影响下产生幻觉和冲动行为的可能性。但是,不能认定犯人是受药物影响杀人或自杀的。因为案件并不是在实验室这样的理想环境中发生的,数据也不足,无法证明药物与杀人之间的因果关系——你能接受这个主张吗?秋天的黄昏,和朋友出去散步。一只鸟在碧空中远去。那只鸟之所以会飞,是因为它扇动翅膀产生升力,你能证明吗?
“这里又不是实验室,现在在那里飞的那只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按照力学定律在飞。有可能只是乘着上升气流,也有可能是有人在上面用钢琴线吊着,也有可能是有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未知力量在起作用。”如果爱讲理的朋友这样滔滔不绝地对你说,你该如何回答呢?
有两种方法可以客观地证明A和B之间的关系(客观到让律师急于找到下一个证人)。统计和科学实验。想要证明描写杀人和过度暴力的小说会给成长期的心灵带来不好的影响。调查一下在十几岁的少男少女读推理小说的国家和不读推理小说的国家,犯罪发生率的差异。如果推理小说普及的国家,年轻人的犯罪率更高的话,难道就能得出不能给纯真的孩子们坏书的结论吗?
很遗憾,我做不到。如果统计方法没问题的话,推理小说和犯罪确实是相关的。但是,相关关系并不一定就是因果关系。事实证明,并不是“读推理小说的话,就容易走向犯罪道路”。例如,在经济状况恶化到年轻人因生活困难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国家,人们可能因为负担不起昂贵的娱乐而阅读廉价的推理小说。统计可以证明相关,但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要证明因果关系,需要的不是统计,而是科学实验。考察从A到B的逻辑,建立假设,在理想的环境中进行实证。只有重复的后续测试,会提高盖然性,才能证明因果关系。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因果关系的证明需要逻辑性和盖然性两方面。逻辑上存在矛盾和跳跃,那就是错误的,如果无法通过后续测试确认再现性的话,那也是毫无意义的。二者缺一不可。这不仅限于实验。思考问题A的答案B,调查现象B的原因A时,不仅需要正确的逻辑,还需要充分的盖然性。不仅限于现实,就连假设性的推论也不例外。
在九个金块中,只使用两次天平,能找出一个重量较大的金块吗?当然可以。但天平坏了的情况除外。桌子上有一个苹果,再拿一个苹果来的话会是多少呢?当然是两个。但是,阵风吹进来,苹果被窗帘打落的情况除外。没有人因为问题文中没有记述,就怀疑天平有可能坏了,也没有人怀疑暴风有可能吹进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天平很少坏掉,暴风很少吹进来的世界。正因为如此,没有必要特意在文章中记述这样的条件。如果没有日常逻辑这一盖然性,这些问题就无法成立。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疑问。在发光的天空中渐行渐远的鸟儿,为什么还能在天空中飞翔呢?对于一次性体验B,作为其背景的原因A应该如何得出结论呢?鸟之所以能在空中飞翔,也许是因为有翅膀,也许是因为有上升气流、钢琴线等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未知力量。导致结果B的因果关系多种多样。但是,盖然性各不相同。因为翅膀鸟才能飞,这种因果关系比其他的盖然性要高得多。
如果是科学实验,通过反复重试可以提高盖然性。但是,如果是一次性的体验,就不能这么做。我们会选择盖然性最高的因果关系,得出这才是事实的结论,这样基本上就不成问题了。朋友的理论绝不是错误的——只是,太愚蠢了。
推理小说是解开谜题的故事。侦探角色调查事件,推理,到达真相。让我们再仔细看一下这个过程。假设你被邀请去豪宅。因为昨晚的雪,广阔的庭院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一条脚印正朝着隐居老人住的偏屋走去。大概是半夜雪停后才从本家回来的吧。
被莫名的不安所困扰的你,试着去了偏屋(当然,一边注意着不要抹去雪上的脚印)。令人惊讶的是,那里躺着一具尸体。一定是有人在夜里来到偏屋,杀害了隐居老人。这么说来,脚印只有一条。凶手是不是还躲在偏屋里?你把周围找了个遍,却没能找到任何人。
这很奇怪。如果凶手在杀害隐居老人后回到宅邸,一定会留下足迹。到这里你就得出结论,凶手用了某种方法,在没有留下脚印的情况下移动到了本宅邸。那么,让我们再详细分析一下推理的过程。发现脚印的时候,你判断那是解释1 “隐居老人留下的”。但与此同时,也可以有其他解释,如解释2 “脚印是隐居老人以外的人留下的”,解释3 “脚印虽然是隐居老人留下的,但其他人物也在雪停之前离开了”。
为什么我们选择了解释1 ?因为从隐居的人住在偏屋这一前提来看,解释1的盖然性最高。其他解释(如上升气流或钢琴线)也并非绝对不可能。但是因为或然性低,所以在这个时候被忽略了。走向偏屋,发现尸体的你不得不重新审视解释1。从物理上考虑,如果凶手不来房子,就无法杀人。这样就可以得到解释4 “杀害隐居老人的某个人躲在这个房间里”。作为可能性,还有解释5:“杀害隐居老人的某人用特殊的方法在没有留下足迹的情况下返回了本宅”等其他解释,但基于和刚才一样的盖然性被驳回。
你搜索了偏屋,知道没有人藏起来。因此,驳回解释4,选择解释5。将这个过程用图“逻辑和规则”来总结:

侦探角色看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听到证词,并加以解释。事物可以有多种解释,但考虑到盖然性,只把其中一种解释视为合理的解释,驳回其他解释。我们将这种解释事物/证言时的因果关系称为“规则”。规则具体指的是现场状况和常识性知识。这一定律虽然有一定的盖然性,但并不意味着绝对正确。侦探角色观察各种线索,积累解释。但是,这些推测未必满足整合性,需要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解释。我们将这种整理并验证多个解释的判断规则称为“逻辑”。具体来说就是逻辑学的法则,以及日常生活中不容置疑的物理法则等。
与规则不同,逻辑没有错误。如果不能通过逻辑验证,那就是选择的规则出了问题。必须重新选择盖然性较低的其他解释。选择适用于事实的规则,用逻辑综合判断得到的各种解释,如果整合性有问题,就重新选择解释。通过重复这样的程序,就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不用说,实际上的推理作品是不会描写这种迂回曲折的过程的。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对于眼前的事象,我们可以条件反射地想到盖然性较高的规则。我们不会像爱讲理的朋友那样去一一探讨愚蠢的可能性。只有哲学家才会看到苹果,怀疑它有可能是与苹果相似的东西,认为它无法达到理念或实际存在。侦探角色只要集中精力进行逻辑验证,即使不考虑规则也能找到真相。但是,推理确实离不开规则。如果没有对观察到的事象进行推测原因、积累解释的准备阶段,就无法开始进行逻辑验证。换言之,规则是不起眼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构筑起壮丽的伽蓝。向真实的高度伸出手需要逻辑,但也需要盖然性高的规则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打不出这个基础的时候呢?如果有天枰频繁损坏,强风吹进的世界。在找不到高度盖然性规则的世界里,侦探的角色有可能推理吗?
说明了推理不仅需要逻辑性,盖然性也同样重要。希望你把这件事留在脑海的一角。那么,我们来分析作品吧。但不仅仅是《寒蝉》,还要把乍一看相差甚远的两部作品合在一起分析。
一部是谷川流的《凉宫春日的消失》(以下简称《消失》),另一部是米泽穗信的《夏季限定热带水果芭菲事件》(以下简称《夏季限定》)。《消失》虽然在寻找犯人和出人意料的情节上充满了推理小说色彩,但一般来说作为轻小说,而且是累计销量超过五百六十万部的人气系列的代表作。《夏季限定》正好相反。可爱的女主人公的性格有轻小说的风格,不过,从解谜的缜密的逻辑展开,侦探小说研究会“2007本格推理小说前10名”(原书房)获得第四名的事也能明白,这是一部谁都不会怀疑是本格推理小说的作品。
同人游戏、轻小说、本格推理小说。分析了三部不同的作品,最后指出,这些看似相距甚远的作品在解谜方面有共同点。
……“CRITICA”第4期接着…......
[*1] 07th Expansion (http://07th-expansion.net/)
[*2] 『探偵小説のクリティカル・ターン』第一刷 編者 限界小説研究会 南雲堂
[*3] 『抗うつ薬の功罪 SSRI論争と訴訟』第2刷 デイヴィッド・ヒーリー 訳者 田島治 監修 谷垣暁美 訳 みすず書房
-
你的样子Logic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9 16: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