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何种前提的恶行可以被原谅呢
具有何种前提的恶行可以被原谅呢。
我们总能遇到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为大多数人所不容的恶行。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呢。很多时候,我们会考量这种恶行的结果,例如犯罪未遂会得到较轻的惩罚。除此之外,恶行的前提也往往会得到重视,这也是我将要讨论的重点。
考虑这个情景,药店买药时被壮汉插队总是令人不快的。如果壮汉解释说,她三岁女儿正高烧不退迫切需要某种药物,这种理由是不是就比为了节约自己赶高铁的时间更容易被人原谅呢。
进一步的,假设该壮汉是聋哑人,我们仅能得到他插队的事实而无法得知其理由。这种情况下他的行为能得到原谅吗。
事实上,人类无法全知全能,当事人未出口的话远比说出口的话要多,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聋哑人。如果要寻找值得宽容与否的分割,很多时候,这种分割都退化为了对当事人态度和口才的考量,这是合理的吗。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拒绝接受这种退化。宽容与否应是每个个体基于自己本心的考量,态度和口才是受现代教育的结果,是外部的,是某种生活方式或者经济状况的代言。对其的承认会不可避免的指向对人本身的歧视。
是的,我们无法找到真实的分割。这似乎意味着要么全体原谅,要么全体不原谅。但就像我一开始举的例子,我们实际上已经做出了选择。
这种精神层面上的思辨在执行层面上并非全无用处。现代法律教导我们要摒弃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但很多时候,出于对犯罪分子的痛恨,我们往往在内心渴求着一种过度的惩罚。这种痛恨,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原谅。
同态复仇被认为是不对的,因为它会导向无休止的血泪循环,而保有这种怜悯之心,会帮助我们保卫我们的现代生活。 延伸阅读: “苏格拉底之死”:逃避死亡并不难,真正难的是逃避罪恶https://mp.weixin.qq.com/s/OcaGdceJYS6UcdH04oio4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