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悲观主义的“意志”——读戴维·E·卡特赖特《叔本华传》(二)《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二、《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没有人像叔本华一样对读者提出如此苛刻的三项要求,冒着将因此失去绝大多数读者的风险,而剩下的为数不多的人在还没有走到这本书面前的时候或许已经在康德那里败下阵来。
第一项:“为了使这一被阐释的思想能被弄明白,除了‘将该书阅读两遍’之外再无其他建议可以提。”他指点道,这要求极大的耐心,因为人们必须记住的是,该书的开场以其结尾为先决条件的程度几乎等同于其结尾以其开场先决条件的程度。此外,由于该书将会因许多现有的意见——这当中包括读者自己的意见——发生冲突,而读者则还应谨记第二遍阅读会使一切显得迥然不同,故而耐心也是必需的。
第二项:要求将自己早前的出版物同现在这本书联系了起来,特别是《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第三项:读者应“熟悉两千年来出现于哲学史上最重要的现象……康德的主要著作”。对于柏拉图学说的了解也将会使读者为听懂他必须说的话而做好更好准备;对《奥义书》的了解会引领读者获得对其思想甚至更佳的理解,有了这一了解,他的思想便不会有陌生的甚至敌视的意味了。

在叔本华这里,康德同柏拉图达到的是同一个真理。前者所做的现象/本体的区分与柏拉图对感官世界与理念的区分并行不悖,同《奥义书》中关于“幻”与“梵”的教义也颇为类似。每一种观点都承认,世界作为呈献给感官的世界而言,是一个变动不居且不断生成着的世界,相较于某个根本性不变的存在而言,它是一种幻象。柏拉图与印度人将这一真理用神话和诗意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而康德则用哲学的方式阐释了它。
这本书迟早都会抵达那些它只是为他们而写的人手中,……因为他认识到,对真理以及该书的作者来说,从真理最初被谴责为自相矛盾到它最后被贬抑为毫无价值,其间是一段段漫长的时光,在这两段漫长的时光之间,仅有着短暂的欢庆胜利的庆典,“但人生是短促的,而真理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生命是悠久的。让我们谈真理吧。”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四部分是以作为表象的世界与作为意志的世界相互交替的方式行进的。第一篇认为世界是表象,将经验世界视为是受制于充足理由律。第二篇转而认为世界是意志,而第三篇再次回到世界即表象的看法,但这次是不受制于充足理由律却与柏拉图理念同在的种种表象,它们是艺术的种种客体(音乐除外)。最后一篇,“宣称为最严肃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所涉及的是人的行为……”,它又返回到作为意志的世界。叔本华的杰作因此生气勃勃地从认识论行进到形而上学与美学而最终抵达了伦理学。
1表象
如果有真理可以被称作是先验的话,那么它便是:世界是我的表象,没有真理比这一命题更为确定、更为独立于其他任何真理而更不需要证据的了。他声称,不存在对于太阳与地球的感知,但只有看见太阳的眼睛或感触到地球的双手……没有经验者的经验是不存在的,没有经验主体的经验客体也不存在……我们所意识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对某一主体而言的客体,而整个世界本身也是对某一主体而言的客体,即一种表象,一切事物都以主体为条件,以充足理由律的四种形式当中某一种为条件。就直觉或感知表象而言,是以生成的充足理由律为该条件的。世界上的各项事物均在时空之中,它们处于同其他事物的种种因果关系之中。叔本华写道,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即是说“一切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上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
2意志
世界是我的意志。
将人身体作为意志与表象的双重体验,成为叔本华形而上学的关键。身体作为意志对其内部进行直接体验,使人立足于尘世之中,而尘世则是意志客体化或视觉化的结果。将身体与意志的等量齐观为叔本华建立起了一种真理新形式……“我想要将这种真理突出于其他一切真理之上,将它称为最高意义上的哲学真理。人们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来表达这一真理,可以说:我的身体与我的意志实则为一;或者说:我将自己的身体当作直觉表象的东西,只要它是在一种完全不同的,没有其他可以比拟的方式下为我所意识,我就将它称作是我的意志;或者说:我的身体是我的意志的客体性;或者说:如果把我的身体是我的表象置之不论,那么我的身体就只还是我的意志,等等。
意志的自由是先验的,意志的这种自由同掌控着作为表象世界的必然性和谐一致,恰如现象那超验的唯心性同其以经验为根据的实在性的和谐一致一般。意志具备“自存性”,独立于其他所有一切的存在,而其他所有一切都有依赖于他物的存在……它既是自由的,又同时对世界负责任。
“意志唯一的自我认识,总的说来就是总的表象,就是整个直观世界。”“我的整个哲学用一个表达式加以概括:世界是意志的自我认识。”

3艺术
意志是所有表象的实质,是它的自在之物,是争斗、冲突、痛苦、受苦、毁灭及死亡无处不在的基础。艺术提供的是解脱和静谧,是生活这座火焰山当中的清凉地。艺术呈现的是人生纯洁无罪的一面,它是“人生的花朵”,是让我们得以喘息的栖息地,所以普鲁斯特迷恋于惠斯勒《灰色和绿色的和谐》、我们觉得平淡异常的弗美尔《代尔夫特风景》。
痛苦作为现实事件被限于眼前,所以只是暂时的,但它能够作为记忆变成一种持续的痛苦。为了保护自身,心智便将这种痛苦的记忆予以摧毁,并拿幻想填充漏洞,其结果便导致疯狂。天才与疯狂的切点是失去了同眼前的联系。……认知到理念的天才所意识到的是普遍事物,而非特定事物或日常经验到的个别事物。
疯子还因为某种使人无法具有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事件真实关系的虚构记忆而缺乏同日常现实的联系。如果用那种经验到的只是现象却是按照这些现象在充足理由律下正确关联而经验着的普通人标准来加以衡量的话,那么,天才在形而上学方面的锐利视觉便似乎同疯子的目光一样的反常了。区别在于,天才所经验到的是一种比寻常人所经验到的现实要更为伟大的现实,而疯子所经验到的则是不如寻常人所经验到的现实那么伟大的现实。
4伦理
叔本华的伦理学不想告诉人们应当去做什么。那是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不能用于同欲望满满的成人所进行的交谈。他不愿提供关于责任的教条和规定,尤其不愿提供诸如康德学说之类毫无意义的说教。
他探讨广泛的主题:生与死、自由与宿命论、意志散漫的本质、受苦与无聊、幸福的消极特点、宗教迷信、作为生命意志最强表达的性冲动、永恒的与短暂的公正、权利哲学、作为正义与美德基础的同情、禁欲主义、自杀以及超越尘世与否定意志的灵魂拯救。“对于那些意志已倒戈而否定了它自己的人们,则我们这个如此非常真实的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银河系在内,也就是——无。”如果没有意志,或者意志用于否定自己,人生就相当于没有内容,这句话可以摇身一变成为肤浅的鸡汤。
表象之下是如何解决死亡与受苦的难题。“喜欢哲学思考的气质因为认识到生命的悲惨状况以及死亡与受苦的无处不在而得以增强。他假设道:如果没有这个成对出现的邪恶,人类将与其他动物颇为相似,对生活采取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而‘如果我们的生命永无止境、远离痛苦的话,那么就没人会去问世界为何存在,又为何恰恰以这种方式存在了,而所有的一切都将会仅仅被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
叔本华要对于死亡及受苦做形而上学的解释,这种解释诚实地以一种对于真理的忠贞不渝以及受苦受难、生命短暂的人类提供慰藉的意图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审视。

我们对死亡怀有恐惧的原因,是我们在它之中归于灭绝与终结。我们最大的忧虑是对于我们自身死亡所怀有的忧虑。因为死亡必将来临,因为我们对于规避死亡无计可施,所以,我们面对自身的消亡感到无助无望。不过,我们却如此地满怀生命意志,以至于我们恒久不断地对抗着这个‘邪恶’,这是一场我们知道自己在其中无法获胜的抗争。……对生命与死亡进行哲学思考,即是认识到:“凡是生和死所能触及的既不是意志,不是一切现象中的那自在之物,也不是认识的主体,不是那一切现象的旁观者……”因我们的本质是一直渴求生机的生命意志,所以,我们的本质一直活着,它一直活在当下:“过去和未来只含有概念和幻象,所以现在便是意志现象的基本形式,是和意志现象分不开的。”他继续写道,似乎有着一个“永远的中午”,在永无止境的现在,渴望活着与渴求生命的意志一直清楚明了。骄阳似火,光热不断,黎明与黄昏掩盖了这一真相,让人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而在夜里它则消失不再。但这却是一种错觉,害怕失去太阳则是无知。同样,对于死亡的恐惧也是因无知所致。将这个生成着又消逝着的如梦似幻的世界当作终极实相乃是错觉:“当人们把死亡看作自己的毁灭而恐惧时,那就不是别的,而是等于人们在想象太阳会在晚上哭诉道:‘我糟了,我将沉沦于永久的黑夜了!’”
但如果人茫然无知于受苦对生命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话,那他所想要的便自然只会是永恒的重复。生命意志就是世界的本质。因此,一切事物都昭示出一种不断的挣扎,“一切追求挣扎都是由于缺陷,由于对自己的状况不满而产生的;所以一天不得满足就要痛苦一天。况且没有一次满足是持久的,每一次满足反而只是又一新的追求的起点。我们看到的追求挣扎都是到处受到多重阻碍的,到处在斗争中;因此,这种情况存在一天,追求挣扎也永远就要被看成痛苦。追求挣扎没有最后的目标,所以痛苦也是无法衡量,没有终止的。”
存在即为意志,是为意志即是不断地追求挣扎与渴望,追求挣扎与渴望即是受苦,因此,存在即是受苦。意志学说的价值在于认识到这种本质,仍然挣扎,如同误入沼泽的狐狸,睁大双眼,心悸地喘息,扭动身体,奋力抓住可以逃离的一切偶然之物,直到最终死亡获得胜利。
评价:5星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
我往何处去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8 20: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