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顿悟”的评论
生活中所谓的“顿悟”时刻,领会到了一些道理,一些关于“我”自身的道理,并凭着它生活的那个时刻(俗套的“知行合一”的时刻)。这个时刻不是那么简简单单就这么降临在我们身上,甚至那个顿悟不是一个话放在那儿然后就成了,只为与我相遇。举个例子:所谓“不听老人言”的俗语,那些老人言当然是对他们人生经验的一种总结,一种建议,大抵也都不错。但是呢,多数时候年轻人是不听的,多半是要“不撞南墙不死心”,撞了南墙才领悟到有些话是对的。(当然,我也完全没有他们说的必然是对的这样的想法)
这里的要旨不在于这个人,比如这个我,是个傻瓜,认不出啥是应不应该做的这个事儿上。大抵来说,他们必然会这么做,不做也就不是他们了。这里面我们关注的是“性情”。再来一个例子,青春期孩子对父母的执拗,非要做什么的要求。这里如果走上什么激素分析,那就完全错了。关键的是这个人是怎么想法,他们的行动不是简简单单要做成一些事儿而已。他们内在有一些性情,有着一些动机,配合一些教育和自己的历史,他们要做的一些事有些时候不在于那个面上的动机。一个向心上人表明的心迹的行动与话,或者所谓“逞能”而说的而做的。如果从字面意义出发,必然无法切中肯綮,他们的更深层次的动机紧密联系着他们的性情,那些行动要在这个层面上才可能有一番释义。(我们的语言不是光滑的平面,而是在不同的活动中有自己的规则,大抵我们在语言的冲突是一套规则误解的后果)
那么,在这个意义上看,关键的也不再是简简单单说这个人头脑简单亦或者别的词儿,反倒是说,我们关心为什么这样的道理连不上他们的生活。为什么安娜要走上这条路,为什么屈原一定要自沉?他们不知道生命的价值么?并不是。那样的道理他们连不上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性情不允许他们有这样的可能性。亦或者说,他们听不到也看不到这样的道理,这些道理根本上被遮蔽住了。这里慢慢逼近我们的“顿悟时刻”。一个我自己身上的例子,在听一位老师的讲座时,有一些comment切中了我。在我和我的精神分析家谈的时候,她说是因为我的情况变化了才能听到这样的句子。颇有点像我们听不到自己的口误,不过是一个反方向的听到。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关注,当我们有这样的目光我们才能看到一些事儿,我们才能有听觉听到一些事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感官并不充分(对尼采的一个注释)。
那些顿悟之处,往往事涉对那个特定的人的真理,对他/她而言的真谛。可能对屈原而言的那个决定的语言就是他的顿悟。这里面,是我们自身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与世界相遭遇,让我们自己看到属于我们的启示。“顿悟”大抵是这个意思。这当然是一个奇迹时刻,也要关注到,是自己做好了面对这个奇迹的准备。
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