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现象中的正向度:读《拖拉一点也无妨》
拖延行为不是属于单个人的,而是一种有很多受众的现象,而我自己就是其中一员。因为拖延,很多时候我也会不开心、懊恼,甚至深深地自我怀疑。虽然也曾经阅读过不少战胜拖延症的文章和书籍,也曾经力图运用意志力来克服一些拖延行为,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面对拖延行为,常常有一种无力感。
读了约翰·佩里的《拖拉一点也无妨》后,对于拖延行为,认识到它至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事事拖延,以至于一事无成;另一种就是佩里所说的“结构化拖延”(Structured Procrastination),它是指“由于没有做某些事,从而做成了不少别的事”(第5页)。就事情本身来说,具有结构化拖延症的人,他/她不是不干事,而是选择把一些难度大的事情往后拖,相应的在这些时间里干其他相对来说更容易的事情。这样的情况其实在很多拖延症患者身上都有,从批评的角度来说,这种做事方式似乎有些主次不分。但是,佩里却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告诉这样的拖延症患者说,其实相对于什么事情都不干的拖拉者而言,至少你也一直在做一些事情,只是这种轻重、主次在待办清单上的顺序会不停轮转。在不停轮转的过程中,待办清单上的事情也就不断完成,一个拖拖拉拉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高效”的人。从这样的角度看,佩里的“结构化拖延”某种程度上是给予拖拉者一种积极情绪价值,让他们看到相对于行动派而言他们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事无成的。他们也在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来完成一些工作。
同时,在《拖拉一点也无妨》中,作者也指出要避免陷入无所事事境地,就要首先克服完美主义,不能等到一切主客观条件都准备充分了才行动。事实上,只有动起来才能不断趋近于完美。在这点上我也是深有体会,因为每每写论文时,我总是给自己找理由,什么文献书籍看得不够多等等而迟迟不下笔,结果日复一日地,时间不断流逝,而文章也是一篇也没有出来。其实,就写论文而言,最重要的首先就是把初稿写出来,然后在不停修改中臻于优秀。其次,每天给自己填写待办清单,按照清单上的事情一件一件完成,在这些事情的完成中获得满足感和自我认可。在这方面,我觉得要注意的就是要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有些事情不是一天能完成的,在待办清单上就要写的更仔细些,即细分,做好安排。例如翻译一篇长达20页的文章,今天要完成几页或几部分要明确,否则可能又会拖拉,完成时限超出自己的预期。最后,佩里这本小书让我们要学会从积极层面看待结构化拖延现象,不让自己陷于负面情绪和焦虑中,学会在自我悦纳中安排好每一天、每一个月、每一年的日常。
约翰·佩里的《拖拉一点也无妨》是一本非常轻松、简洁地谈论拖延现象的小书,一气呵成读完后确实让具有拖延症的我会心一笑,也有启发,希望基于此能引导自己更加积极地去看待自己的拖延行为,并做出更积极主动的改变。
[美]约翰·佩里,《拖拉一点也无妨》,苏西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
© 本文版权归 oldfaithful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