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说一说反应性虐待
一,前阵子网络上有个女孩吃面崩溃的事件。
女孩和男友去一家面馆吃饭,女孩的面姗姗来迟,她吃了一口发现面已经坨了,而且有一股鱼腥味,女孩叫来了老板,很客气的向老板反映了情况。此时,男友却转身就走,留下女孩一个人不知所措,最后也只能跟着男友走出了面馆,等两个人回到车里,女孩儿委屈的问男友,明明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而你为什么要在那个时候离开。男友却笑着说,他担心女孩的表现会引起争吵,他不想面对冲突,于是选择抛下女友直接离开。他甚至拿起了手机录下了女孩崩溃的画面。事件在网上发酵以后,引起了一场关于一碗面引发的情绪崩溃的大讨论。
二,问题出在哪儿?
我问各位一个问题,导致女孩崩溃的真的是那一碗15块钱的面吗?还是男友刻意忽略了伴侣的情绪,站在所谓的理性高位的冷漠态度?
虽然男生对女友的情绪崩溃没有任何直接的表述或者评判,但他所表现出来的姿态,用实际行动否定了女友情绪的合理性。他在不应该理性的时候保持了理性,在应该两个人一起面对问题的时候选择了躲避,他认为在那个时刻是不应该有情绪的,这无形之中给女孩扣上了一顶“情绪不稳定的”帽子,这让本来就十分委屈的女生更加觉得有苦说不出,最终导致情绪崩溃。
1一个施虐的“好人”,2 一个“不应该有情绪”的受害者。无论男生的行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样的操作就是所谓的“反应性虐待”。
三,形成条件
实施反应性虐待的操控,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受害者的“未完成事件”,比如小时候被养育者不公平的对待过,但因为年纪小,无法或者不敢反抗,于是年幼的ta选择默默忍受,但这样的委屈深深埋藏在心里,一直没有被疗愈,于是他带着这一份创伤,磕磕绊绊的长大成人。
(二),触发性事件。当受害者遇到一些被区别对待的事件(或者受害者感到明显有失偏颇),这种情况下,就会有可能会触发过去创伤性体验,此时受害者此时处于暂时性的心理退行的阶段,ta回到了小时候那个受委屈的场景,面对自己无法反抗的处境,不知所措,个别严重的表现还有解离和惊恐发作等等。
(三),施虐者操控。也就是受害者身边实施操纵的人,这个人可以伴侣、朋友、家人、领导,甚至可以是围观的群众,当他们像当初的养育者一样,无视受害者的委屈,选择站在所谓“理性公正”的一边,指责受害者“不应该有情绪”,甚至告诉周围的人“你看,她就是情绪很差的人,她是个疯子。”
此时,所有的虐待条件全部具备。受害者童年的委屈,叠加着此刻的无处申诉的不甘心,再加上周围人的否定和指责,受害者只会觉得天旋地转,大崩溃就开始了。
受害者的情绪失控,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因为ta太害怕了,ta不想再一次的陷入童年的漩涡,ta不想在自己成年后还要被这样对待,ta想要为自己伸冤,想要为自己起码证明一次,我是无辜的……所以,ta不得不声嘶力竭的证明自己是有理由委屈的,自己的情绪是应该有的,但很遗憾,ta得不到外界的回应,周围的人只觉得ta疯了。此刻,没有人听到他内心的呐喊。
四,自恋者是如何做的?
也许你以为以上聊的部分足够糟糕了吧?
很遗憾,还不是。如果很不幸,你的伴侣是NPD的话,情况会更加糟糕。
无论是团体疗愈,还是接触了数以千计的个案,我发现有很多自恋者在关系中,会利用受害者易受到反应性虐待的特性,刻意的、有意识的深度操控伴侣。
NPD通过反复的言语和行为的刺激,不断升级和恶化受害者的情绪,很多幸存者都会因为这样的操控行为而产生认知失调,自我攻击,进而导致抑郁,焦虑,大部分受害者有明显的躯体化反应,严重的会伴随惊恐发作和短期认知障碍,有的幸存者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长程治疗,依旧没法完全抚平内心的创伤。
还记得反应性虐待的三个条件么?大部分NPD除了作为施虐者(条件三),还会主动创造条件二,比如先从煤气灯操控、三角测量或者服从性测试入手,制造前期的认识失调,随后再进行反应性虐待,一套“组合”的PUA操作下来,很多受害者跟本来不及反应,直接崩溃。
举个例子:
“我前任都从不会像你这么无理取闹!”
“我什么了 ?”
“你看你刚刚的德行,我不就是半天没回你消息么,你发什么脾气?”
“我看见你和别的女孩子聊天……”
“我们只是同事,你凭什么这么污蔑我?!”
“我不可以发脾气吗?明明是你……”
“你怎么动不动就发脾气?都说了是同事,你还这么不依不饶,你怎么这么爱管人?像你这么情绪不稳定的人,谁敢要你?”
以上场景一般发生在关系的中后期。有过类似体验的幸存者,看到上文大概已经有一些PTSD了。
而长期处于这样的虐待关系中,很多受害者被反复操控,形成固定的虐待模式,情绪“一点就着”,NPD好像手里握着受害者情绪崩溃的“开关”,只要ta想,他可以随时随地的打开它,尤其是在抛弃期和回吸的阶段,(比如)结合“吹狗哨”,即便NPD已经离开了,受害者依旧能被轻易操控,情绪反复受折磨。
五,长期遭受反应性虐待,会有什么后果呢?
1过度敏感: 受害者可能对任何可能引起不安的刺激都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度,对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行为产生过度的反应。
2情绪波动: 在面对激发回忆的情境时,受害者可能经历情绪的极端波动,包括焦虑、愤怒、哀伤等。
3回避行为: 受害者可能会采取回避策略,试图避免可能导致他们不安或触发回忆的人、地点或活动。
4社交孤立: 由于对外界的不信任和过度敏感,受害者可能避免社交活动,导致社交孤立。
5过度自责: 受害者可能倾向于将施虐者的责任内化为自己的过错,感到自己是被害的罪魁祸首。
6自我保护机制: 受害者可能会形成一系列的自我保护机制,如避免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保持情感距离等。
7 易怒和攻击性: 受害者在面对可能引起回忆的刺激时,表现出过度的愤怒和攻击性,这是一种应激反应。
六,如何辨认?
那么,我们该如何辨认自己是真的性格不好,还是遭受了他人的虐待呢?检验方式很简单,只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在遇到他以前,脾气也这么暴躁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请坚定的相信自己,如果你已经深陷泥潭,无法独自脱身,请及时寻求帮助,找到真正信任你支持你的朋友和家人,或者求助于专业的援助机构。
七,情绪即人生。
我特别想要告诉每一位朋友,你的情绪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真实的东西,你的财富只是数字,你拥有的一切物质都只是表面,甚至你的家人或伴侣都只是另一个客体,ta从未属于过你,ta只属于他自己。
而情绪它诞生于我们的内在,它的每一点变化都无比真实和直接,你可以第一时间体会到它,而每一种情绪都一定有它产生的原因,不存在毫无缘由的情绪。无论情绪好和坏,都不是错,而是它本就该存在,它需要被我们看见。在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中,一个真正爱你的,优秀的称职的伴侣,也应该能看见你的情绪,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方也是能安抚和接纳这份情绪的。
八,远离虐待关系。
最后,所有的操作都只是工具,任何人只要掌握了原理都有可能使用它,就像一把刀,可以切菜也可以伤人。而内心善良的人是不忍心自己爱的人被这样伤害的。所以,我们看一个人的好坏,不能简单的靠NPD,回避或者渣男渣女这样的标签去做评估,而是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看清楚一个人的人格框架,以及一个人的品行,这些决定了一个人的下限。
打铁还需要自身硬,只有我们建立了足够清晰的边界,足够有智慧,足够有爱,知道什么是好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不再畏惧任何伤害,一看见糟糕的人就知道远离,我们也会在人生道路上自由的成长,越来越勇敢。
如果你还有疑问,欢迎找我聊聊,我是白無常,下期见。
(公益团体疗愈加V:CyanBW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