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观影知心的第一次观影活动
2023对我来说,十足是疯狂的年。
首先是医院的工作量暴增,6月的时候期盼已久,接妈妈和陈胖墩(我家高龄9岁的西高地)来杭州常住 ,搬家,重新适应长时间通勤,然后进入8.9月份的租场地,装修,工作室开业,马不停蹄,中间还夹杂着各种各样的临床工作中的职场政治,办公室斗争。就这样,忙忙碌碌,压力山大的2023终于过去了。
上周末,在工作室终于开始了我心心念念的观影活动。
把电影作为一个媒介,来学习、理解心理学理论,最早看到这种形式是大学修应用心理学双学位的时候。我们的老师选电影很用心,但是不太讲解,全靠我们几个相熟的学生自己讨论,一边看一边讨论,看完了,放学继续讨论。这种讨论分享的氛围给我的印象很深,所以我总有一个这样的念想,如果我有自己的地方了,我想办这样的活动,凑一群喜欢电影,喜欢心理学的人一起,大家一起观影,一起分享成长的故事。
我们第一次活动选的是与亲情相关的韩国电影《三天的休假》。如果让我用一句话形容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我觉得它像是一道名菜“开水白菜”,看似取材普通,实则却并不是寡淡的开水,而是伪装成开水的清亮却又滋味醇厚的高汤。品尝的人,也许并不那么抱有期待,却毫不意外的可以吃的开心。
亲子关系这个题材,经久不衰,我们似乎永远都在探讨,到底什么才是父母与子女?《三天的休假》剧本巧妙的给了一个新颖的视角来探讨这个主题。
(下含剧透)它的故事是从去世的母亲在天堂取得了一个比赛的前几名,获得了可以去人间探亲休假三天的奖励开始讲起的。这个架空的设想,让母亲终于有机会可以24小时旁观女儿的生活,有机会开始了解自己生前所不知道的女儿的心情。
观看这部电影,我对这个架空的设定最为喜爱,不仅仅因为这个设定有很强的喜剧效果,像是整部电影中穿插的开心果,更是因为,我想编导们一定也有这样的体验吧,只有生活在一起,能够看到他人生活的过程,生活中的不易,理解和共情才有生长和发展的土壤。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和子女,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截然不同的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让父母和子女无法见证、参与对方的生活,只能靠无尽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误解、隔离,也在这些想象中不断的滋生。
在观影后的讨论中,有伙伴提到,觉得电影中母女关系的发展似乎是断层的,在女儿小时候母女关系也很好,虽然后面她们没有生活在一起,但好像突然就变得很疏离了,甚至是互相埋怨的,而在母亲去世 以后,又变成了,女儿无穷无尽的困顿和自我惩罚,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以我学习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视角尝试去理解的话,我也同意上述的观察,但我觉得这是一条明面上的关系线索,在这条关系线索下,是母亲年幼不得不辍学,与女儿相依为命却没有足够的技能养活自己和女儿的生活的困难,是想要在一起又不得不分离的无奈和不甘,是两代人都很关爱对方,但共同协商、共同决定家庭重要决策的缺失,是双方的心理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最终,亲密无间的母女关系产生了裂痕,但随着母亲的离世,这个裂痕永远没有机会再修复的无穷的遗憾。
这让我联想到了最近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些网友的留言,有一位网友说,他是留守儿童,从小是在农村,爷爷奶奶照顾长大,他知道父母很努力的打工赚钱,他知道父母很爱他,也很想对他好,但是随着他慢慢的长大,他哪怕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也没有办法很亲密,不知道跟父母说什么,感觉很尴尬,只能选择大部分时间待在自己的房间里玩手机。这条留言下,有很多有相同经历的网友的分享,大部分都是感同身受。这份不自在,尴尬,恰恰就是情感断层,理智上知道,但没有情感体验的一种反应。情感是需要土壤培育和生长的。我们都能理解,谈恋爱要经常在一起,要谈情说爱,要相处,但我们常常因为生活给出的困难的选择题而忽略了,亲情也是需要陪伴,需要维护,需要滋养的,或许也不是忽略,就像电影里的妈妈,她只是做了她当下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毕竟,饭都吃不饱,房租都交不起的时候,根本没有精力去想感受,想感情。
所以电影构建了一个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场景,妈妈作为灵魂,回来探亲,看望自己最思念的女儿,却发现女儿放弃了美国大学教授的工作,在妈妈曾经生活的乡下家常菜馆里,自我惩罚,被抑郁症困扰。妈妈在这个场景下,理解了自己的选择带给女儿的伤害,理解了女儿成年后对自己的别扭和推拒,她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帮助女儿打开心结,开心的活下去。女儿在妈妈生活的地方,和妈妈的老朋友吃饭聊天,也终于放下了自己受害者身份的枷锁,敞开心扉的去理解并接纳妈妈的困难和选择。在电影的最后,妈妈终于和女儿和解,并满足了她们长久以来想成为一对亲近的母女的愿望。
当架起了理解的桥梁的时候,感情自然而然的可以向我们期待的人,期待的方向去流淌。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部分,也是我在活动中着力特别多去和伙伴们分享的部分,就是用食物表达情感的这样一种方式。用食物表达情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非常的常见。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妈妈菜,爸爸菜,那是独属于家的,独属于思念的味道。我们国家的每个地区,也都有代表着地方文化、气候、民俗的菜肴,那是离家的游子最思念的东西,也是思念最具象化的表达。也许我们不会说,我好想念我的国家/家乡/爸妈,但我们会说,我好想吃一顿火锅/一份饺子/一只烤鸭/一碗牛肉汤等等等等。那些有些肉麻的、有些滚烫的思念,在我们叙述那些我们想吃的美食的时候,就已经传递了出去。电影的最后,女儿给妈妈做了一桌生日宴,甚至连台词都是围绕着“好吃吧,味道绝了吧,跟你做的一模一样吧”,字字未述情,字字都是情。
很感谢到场的伙伴们和我一起观看,分享了这样一部温情的电影,很感谢伙伴们让我心心念念的设想成为了现实。2024年,计划每个月都会有这样的一场观影,分享的电影赏析沙龙,让我们把喜欢的心理学和给我们滋养的文艺作品结合在一起,在忙碌的生活中,给心灵一个月度SPA。欢迎杭州本地的小伙伴常来工作室玩!
-
紫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01 16: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