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社区
搜索:
搜索你感兴趣的内容和人...
首页
浏览发现
话题广场
快速注册
《法华玄义》搞错的毗昙问题
王路
2024-01-28 15:11:56 北京
玄奘三藏以前,汉地的阿毗达磨是不发达的。虽有《婆沙》《俱舍》旧译,通达者希。天台智者大师说及藏教,间有未中。兹举十例。
1、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3:「煖有二捨:一、離界地,二、退時。退時捨,墮地獄,作五無間而不斷善根。頂亦如是。忍唯一捨,不墮地獄」(CBETA 2023.Q4, T33, no. 1716, p. 708a8-10)
按:依毗昙,“圣由失地舍,异生由命终,初二亦退舍”。异生命终,不离界地也是舍煖法的。异生于下忍中忍位,是容命终而舍忍的。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16〈6 分別聖道果人品〉:「偈曰:非聖捨由死。釋曰:若凡夫人,必由捨聚同分故捨,若有若無得度勝地,偈曰:初二由退捨。釋曰:前暖頂二善根,凡夫人由退墮捨及由死捨,聖人於二無退捨。」(CBETA 2023.Q4, T29, no. 1559, p. 272b12-16)
2、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4:「問:無色無身,云何具四念處?答:《毘曇》云:「無色有道共戒。」戒是無作色,以無漏緣通故,此戒色隨無漏至無色也。」(CBETA 2023.Q4, T33, no. 1716, p. 720a24-b1)
按:这是想证明无色界有身念处。无色界具身念处乃至四念处,在毗昙上是成立的。《玄义》虽然论点正确,但论据和论证都错了。论据的错误在于,依毗昙,无色没有道共戒。论证的错误在于,无色界没有道共戒并不妨碍无色界有身念处。
关于“无色无道共戒”,凉译《婆沙》不止一次说到: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10〈2 智品〉:「問曰:何故無色界無戒?答曰:非其田故,乃至廣說。戒與色俱,無色界無色故無戒。復有說者,戒是四大造,無色界無四大故無戒。」(CBETA 2023.Q4, T28, no. 1546, p. 67c7-10)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48〈1 八道品〉:「問曰:何故無色界無戒耶?答曰:無田器故,乃至廣說。復次為除戒故求無色界,若無色界有戒者,則下地眾生不作方便求無色界。若法下地有上地亦有者則無次第滅,若無次第滅則無究竟滅。所以者何?次第滅能到究竟滅。若無究竟滅則無解脫。復次戒是色少分,無色中無色;戒是四大造,無色界無四大。問曰:無無漏四大,何故有無漏戒耶?答曰:無漏戒不以四大力故是無漏,以心力故是無漏。復次戒對治惡戒,無色界無惡戒故無戒。所以者何?惡戒在欲界。欲界於無色界有四事遠:一、以所依遠;二、以所行遠;三、以所緣遠;四、以對治遠。」(CBETA 2023.Q4, T28, no. 1546, p. 364a26-b10)
唐译更详细,只是智者大师没有机会看到: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40:「此中不說道支現在四者,此則遮說無色界有無漏戒及說上地有正思惟者意。以無所依四大種故。及上地心漸微細故。問:如無無漏大種而有無漏戒,如是雖無彼地大種而有彼地戒,斯有何失?答:無漏戒不墮界地,隨所依身大種所造。由此雖無無漏大種而有所造無漏戒。有漏戒必墮界地,唯為自地大種所造。彼無大種故戒亦無。問:若無漏戒隨所依身大種所造者,生欲色界入無漏無色定時應起彼定俱無漏戒,有所依身大種故。答:雖無漏戒隨所依身大種所造,然隨何地要有大種造有漏戒方隨彼類起無漏戒,無色中無有大種造有漏戒,故無漏戒於彼亦無,依彼所有發無漏故。」(CBETA 2023.Q4, T27, no. 1545, p. 723b21-c6)
再说论证的错误。无色界无无漏戒,并不妨碍无色界有身念处。因为身念处只需身作为所缘即可。无色界的空处近分,可以第四静虑有漏色作为所缘,有身念处;无色界的四根本定,可缘类智品道,类智品道在九地,其中无色三地虽无道共戒,色界六地类智品道道共戒容是无色界根本定之所缘,所谓“四境类品道”,因此,无色界有身念处。
智者大师拿一个错误的论据,去证明正确的论点,他的解说是,“以无漏缘通故,此戒色随无漏至无色也”。首先,无色界的空处近分,是缘有漏色的。其次,道共戒并不能“随无漏至无色”。湛然《释签》“既通九地岂隔无色”更是不懂毗昙。智者的引文,《辅宏记》正确地指出了,即“《婆沙》问:何故世尊弟子生无色及无色界罗汉成就道具生戒,不成就定具生戒”,但《辅宏记》对此的理解完全错误,这只证明无色界圣者成就道共戒,此道共戒不容现起。因此,只能说“无色界圣者有道共戒”,不能说“无色界有道共戒”。至于“道共者,见谛道中所发无作”,“无漏即见道八忍八智,此十六心能断三界见惑”,更是对毗昙误解得离谱。无色界没有见道,四根本所起身念住或是无漏修道,或是有漏道,不是见道。
3、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4:「下、中二忍,皆名忍位。七、世第一法位者,即是上忍一剎那,於凡夫所得最勝善根,名為世間第一法也。上「智妙」中,已略說竟。」(CBETA 2023.Q4, T33, no. 1716, p. 728a22-24)
按:这是把“上忍”和“世第一法”看成同一刹那了。这是错的,和前面也矛盾了。忍位包括上忍。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3:「復以一心觀欲界苦,是名上忍。復次,生世第一法,……上忍後,生第一法。」(CBETA 2023.Q4, T33, no. 1716, p. 708c6-11)
4、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4:「復次須陀洹,有三種:一、行中須陀洹,即是向也。二、住果,正是須陀洹也。三、勝進須陀洹,亦名家家,即是斯陀含向也。斯陀含,但有二種:一、住果。二、勝進。勝進亦名一種子,即阿那含向也。阿那含亦二種:一、住果。二、勝進。勝進那含斷五上分結,謂色、無色染等,即阿羅漢向也。羅漢但有一,謂住果也。」(CBETA 2023.Q4, T33, no. 1716, p. 728b26-c4)
按:里面有几个错误。一,“胜进须陀洹”不等于“家家”。修道位,断欲一品二品时都是胜进须陀洹,但不是家家;断欲三品四品是家家,也是胜进须陀洹;断欲五品,仍是胜进须陀洹,又不是家家。二,既然列“行中须陀洹”,就有必要列“行中斯陀含”。斯陀含向有两种,一种在修道位,即前所列“胜进须陀洹”(实际上,它是须陀洹而不是斯陀含,就像“行中须陀洹”不是须陀洹),另一种在见道位,这种“行中斯陀含”不是“胜进须陀洹”。阿那含向也类似。三,“胜进斯陀含”和“一种子”(其实应该叫“一间”)也略有差别,断欲第九品无间道时,仍是胜进斯陀含,但已不是一间(一种子)。四,即前已说,“行中须陀洹”不是须陀洹。
5、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4:「若凡夫時,先斷二界九品盡,乃至無所有處盡,後入見諦十五心,名阿那含行。第十六心即證那含果」(CBETA 2023.Q4, T33, no. 1716, p. 728c7-9)
按:应说“先断欲界九品尽”。
6、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4:「五、明身證位者,還是信解、見到二人,入思惟道,用無漏智,斷上下分結,發四禪、四無色定。即是用共念處,修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入九次第定。三空事、性兩障先已斷盡,又斷非想事障,滅緣理諸心、心數法,入滅盡定。得此定故,名身證阿那含也。」(CBETA 2023.Q4, T33, no. 1716, p. 728c21-27)
按:断上分结不是身证的必要条件,断非想事障也不是。
7、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4:「若用金剛三昧,於非想九品惑盡。次一剎那,證非想第九解脫,成盡智。次一剎那,得無學等見也。」(CBETA 2023.Q4, T33, no. 1716, p. 729a15-17)
按:无学等见不是次一刹那得的。成尽智时已得,但不现起。若约现起论,次一刹那也未必现起。
8、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4:「證果時,三明、八解,一時俱得,故名俱解脫也。」(CBETA 2023.Q4, T33, no. 1716, p. 729a24-25)
按:除佛之外,第八解脱没有在证果时得的,或在证阿罗汉果之前,或在之后。八解脱中,有漏者容证果时俱得,非无漏者。
9、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6:「四禪、梵王、無想、那含等色天,雖無下界諸苦,而為色所籠。若命盡時,不樂入禪,風觸吹身,唯除眼識,餘皆有苦。」(CBETA 2023.Q4, T33, no. 1716, p. 759a15-17)
按:第四禅、无想、那含诸天,既没有风触,也没有眼识。色究竟天命尽时必是涅槃时,何苦之有,又岂为色所笼?
10、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6:「若舊云:聖人以兩片無漏,夾熏一片有漏,練成無漏。今言:九次第定,熏修有漏成無漏,是那含業。」(CBETA 2023.Q4, T33, no. 1716, p. 759c17-19)
按:夹熏一片有漏并不是为了“练成无漏”,有漏不可能练成无漏。夹熏有三个目的:受生、现乐、遮烦恼退。
2300字解释天台宗
1200字解释《心经》
© 本文版权归
王路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王路
(北京)
公众号: i_wanglu 著作(近五年): 《红楼碧看》 https://book.douban...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越过边境的少女
(2人喜欢)
我哪敢跟领导讨价还价
(9人喜欢)
半夜摸鱼的队长和会计
(1人喜欢)
林姐的钥匙:一段无法启程的旅途
(1人喜欢)
高档会所的合影和离岸公司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