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象婚姻前,我希望自己明白这些事
迈入28岁,身边要结婚的朋友在几个月内翻了几番,随着对朋友们送出一段段发自内心的祝福,我能感受我的潜意识十分想搞清楚“婚姻”二字未来会以何种方式与我相关,这种冲动在体内循环很久,但一直没有勇气冒尖出头,只怕是一旦把关于婚姻的事实摆在眼前,身体又会蜷缩到防御状态,不敢再多往前想一步。
我经历过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带来的相互滋养与幸福体验,但说实话,我仍然不知道自己是否向往家庭生活。组建家庭或许能给我带来难得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但是,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存活于世所需要的情感联结并不是只能来源于家庭,另一方面,我更想明明白白地知道婚姻里到底包裹了哪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事实,从而在足够知情的前提下清醒地纵身一跃 。

事实都是些什么,他们到底令人生畏到什么程度?除了最近由陈朗博士的悼文引起讨论的结构性不公与母职惩罚等宏大视角,或许可以从见证过一桩桩真实的婚姻从出现裂痕到彻底碎裂(抑或是带着裂痕走下去)的离婚律师那里,获得一些答案。
于是,带着对接近50%的离婚率的“敬畏”,以及对婚姻制度的怀疑,我一位资深离婚律师M展开了一场比我想象的更现实、更理性的对话,并借此机会记录下自己对婚姻的思考。有趣的是,剥开那层残酷的现实外壳后,我看到的世界仿佛更鲜亮了。
“首先要认同你自己的价值”
如果有人问我,婚姻是否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我会坚定地回一句当然不是。然而,随着年岁渐长,耳边催婚的声音越来越响,面对消磨人性的“婚恋市场”,我又何尝不会被那滴答作响的社会时钟扰地心烦意乱,而原本顺应自己的本心大步流星向前的脚步,仿佛被不明力量牵扯地不知迈向何处。

对此,M说, “首先要自己认同自己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认清现实的处境与自己的需求,也接受自我认同的价值与他人眼中的价值必然会有冲突,才能摆脱社会的压力和期望,而不是让婚姻成为自我价值的障碍。“如果你真的认同婚姻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唯一要素,也不是一个必要的标准,那就关注于自己的成长,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你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上。”
那么,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来看一看更赤裸的事实吧!
“一辈子不可能只爱一个人”
“出轨太常见了,但是有可能和解的。一辈子只爱一个人是不太可能的。” 提及婚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M如此感慨到。“你买一个冰箱,也不可能用一辈子,有可能会坏,坏了可能会修好,也可能就此淘汰掉,更何况一个人呢”。
“当然,我们可以向着共同成长的灵魂伴侣努力,保持好奇,共同学习,相互理解,在心力、能力和财力上共同成长”。当我以为靠这些维护高质量亲密关系的大道理,就可以打破婚姻的魔咒,M及时补刀戳破真相:“这样以来,双方对彼此都有很高的价值,离婚的成本就很高,离婚成本越高,离婚的主观和客观阻力越大,婚姻越稳定。从经济学上讲,双方都有正向收益的结构,才会稳定。”

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婚姻中的合法权益
既然从数据上看,获得稳定而长久的婚姻并不容易,那么在畅想自己的婚姻之前,我需要知道婚姻走到最坏的情况时,我将面临什么、需要懂得什么。
婚姻受法律的保护,离婚也受法律的约束,财产分割和孩子抚养权归属向来是离婚的两大难题。考虑到女性承担的生育风险,女性如果想在婚姻中保护好自己,一是拥有一份自己的工作,二是可以考虑签署婚前协议。此外,也要意识到夫妻在法律和财产意义上的捆绑关系,夫妻共同财产同时也意味着夫妻共同负债。
如果在婚内遇到出轨或家暴,一定不能打草惊蛇,尽早找律师取证,即使当下并没有希望通过离婚的方式解决问题,也要备好证据,以防未来可能发生的离婚。关于家暴,确实只有0次和无数次,但往往由于复杂的心理原因难以下决心离婚,要知道至少可申请法院的人身安全保护令,防止自己再次收到伤害。

离婚冷静期确实有“帮”到一批冲动离婚的人
这是一个对我来说反常识的观点,毕竟在我看来结婚才需要冷静期,而尚未发展成熟的离婚冷静期制度,更是让原本就充满现实无奈的“离婚难”的问题雪上加霜。
不过根据M近三年来的实操经验,这一为了减少离婚率、保持家庭稳定而出台的制度,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最初的目的,使得轻率离婚的夫妻真的被迫冷静下来。尤其是有些因为非原则性问题,例如生活习惯不同等原因而离婚的年轻夫妇,可能因为两人的轻率或父母的推波助澜,一气之下去领离婚证,在30天的冷静期内真的冷静了下来,撤回离婚申请,重归于好。
当然,对于真正想离婚的夫妻,大多数还是会走到诉讼离婚的地步,那是一条不得已的道路,一条十分艰难且耗费精力的道路。对于“第一次起诉大概率不判离,在二次起诉前的半年内转移财产、伤害性案件屡见不鲜”等与离婚相关的事实,希望有更多人能在进入婚姻之前有所了解,这样才更能为自己的承诺负责。
未来的婚姻生态会是什么样?
现代社会的婚姻观念会继续发展变化,传统观念现代多元观念共存已是必然的趋势,婚姻制度短期内不可能消亡,但一定会适应社会变化,比如为同居关系、非婚生育等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和社会认同。再者,随着离婚和再婚的个体越来越多,家庭结构会更多元化,社会对不同家庭形式的接受度也会提高。

总之,婚姻不是孤独的唯一解药,也不必然是吃人的恶魔,它是复杂的,也是迷人的。迈入婚姻前所需要面对的担忧和痛苦,婚后并不会减少,但至少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婚姻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做出这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从法律上保证二人结为共同生活并携手度过人生、迎击困难的伴侣,投入百分百的能力支持对方,并尽百分百的努力珍惜、维系这段婚姻关系。
我不指望婚姻成为一个完美的选择,也希望自己保留选择其他路径的权利,但我愿意在畅想进入婚姻、组建家庭这一主流选择之前,直面它真实的样子,再昂着头、坚定地,迈向自己想去往的任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