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1.读托氏的《论M锅的德谟克拉西》,想到一个问题:religion等于信仰吗?如果说在过去的一些时代、一些地方这个问题可以给出确切的肯定回答的话,在今天,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会变得是多种多样的了。这和许多事情的变迁有关。在我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信仰是什么的问题?信仰,在我看来,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建构与设想以及对一个美好世界的期望。基于此定义,可以看出religion只是信仰这个一般概念在某些时代某些地方的特定形式。在今天当然也依然有religion的信徒,可以称之为有信仰者。但并不是所有的有信仰者,都是信奉religion的。在今天,更多的有信仰者所信奉的是特定的zz信念,或者说ideology。二者有着一定的差别,或许可以说,后者相比起前者更多地建构于人类的理性。但是从其最狂热的现象来看,却并无二致。有意思的是,后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信奉前者的人数,但是前者并没有完全的消失。
2.读《观念的冲突》,作者用有限观念和无限观念来区分人群,并试图解释为何人们会在某些观念上出现严重的分歧。个人认为这个角度还是耳目一新的,也确实带来了不少思考,作者的方法应用也颇具理性,并没有走极端。但始终还是有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样不同的两种观念?当然这也许也不是作者想要去探讨的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目前来看更多也只是不同角度的透视。问题就在于,个人采取什么样的视角,站在什么样的立场。
3.前阵子去看了近期大热的电影,观感还是不错的,整个剧情而言经得起推敲,整体的推进也算是流畅,最重要——也是最多人认可——的一点是反映了许多打工人的心声。为数不多让我觉得值得质疑的就是女角色的一些行为了,也有人能够从逻辑上合理地解释其行为,但出于个人视角还是觉得前后反差比较大。由此想到,常说艺术源于生活,个人认为比较受欢迎的作品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准确反映了人们现实生活的;另一种则是对某些人们不太熟悉的场景的揭露。但最终两者的受欢迎程度都取决于其反映的真实性上。
4.看某许多年前的热剧解说想到:power的本质是什么?个人当前的看法是power是对资源的占用与分配。当然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因而也就有各种各样的power。在这个基础上也就有了private和common的分野。而在一些时候,power的运行是在私底下进行的,因而也就是无序的、混乱的,在这种基础上,老大才说,要将power关进system的笼子里,让其按程序来进行,某种程度上,这也就限制了power的滥用,也就是过度的按一己之私来分配资源。从此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管理同样是一种资源,其的分配和使用也同样是一种power。
5.看到一句话:每一秒都意味着寿命在减少。每一秒都意味着寿命——或者说生命——在减少,但也意味着生命在发展,在成长。从整体角度,每一秒都是一个civilization的进步,而从地球的角度,每一秒同样是其本身的发展,但地球本身也有寿命,它的寿命也在减少。从这个角度看,生命的成长也意味着生命的减少,这也是一种dialectics。
6.看到有人发视频列举了自己从大四三月一直到毕业后二战的行程,以此来论证兔这里压根不允许有gap year的存在。下面有人评论道,你这也没有工作,不就是在gap吗?由此也可以看出,许多时候所谓的争议,就在于对某个概念的不明确。有人认为只要没工作就是gap,而有人则认为只有完全用来玩,用来体验生活,用来感受世界才算是gap。因而可以说,有类似看法的人就会认同这个观点的提出者,而持有另外看法的人则会反对。而这又要回到上述所提到的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会就同一观念产生不同的看法?当然,人们当然会对同一观念产生不同看法,问题在于为什么?对此我自然是更倾向于马氏的观点的。
7.上次写到,办公室的同事告诉我,我的教师教学满意度是全校第一。当时我确实很高兴。这当然是我工作效果最好的证明。但我也依然持有以下态度:对于学生,我当然会用我认为合适的方式去进行教育和教学。但最终对我教学工作最好的证明,还是学生能够养成端正的品格、形成优秀的学习的能力,对此,就需要时间去加以证明了。我也无比希望我还能和他们一起,继续这段旅程,去经历更多,去做到不一样的事情——当然做不到也无所谓,重要的是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