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到底来不来?

如来看来是不会来了。今日社会过于浮躁,人的异化极为严重,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工具理性泛滥,价值理性缺位,如来怎么会来呢?
一种常识的看法是,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是超越凡人的,被尊称为“如来”,意思是“如实而来”的意思,表示佛陀以真实的方式来到人间,教导众生。在佛教中,佛陀是众生的救世主,人们相信佛陀具备无尽的智慧和慈悲,能够引导众生摆脱苦难,达到解脱和涅槃的境地。佛陀被尊称为“如来”,是因为他不仅在悟道之后达到了超越凡俗的境地,而且他以真实的方式来到人间,将自己的智慧和慈悲传授给众生。“如来”还可以理解为“如实而在”。佛陀的存在是真实而永恒的,他的智慧和慈悲永远存在,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佛教不是地方性宗教,而是具有普世性的意义,这一点与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一神论宗教有根本区别,从叔本华开始,许多西方哲学家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在《金刚经》中,“如来”被解释为“无我无人”,如来是一切佛的统称。这里所说的“无我无人”是指佛陀的智慧和觉悟超越了个体的概念,超越了相对的存在,也超越了特定的时空。科学中的因果关系必须基于特定时空观,而如来超越了时空,也就超越了因果。佛陀的智慧超越了个体的局限,他看透了一切众生的痛苦和苦难,并且指导他们获得解脱和涅槃的境地。
《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并不需要从哪里来,也不需要去往哪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般若智慧是一种洞察事物真相的智慧,是超越相对的智慧。佛陀的智慧不受到个体的限制,他能够洞察到众生的无明和执着,指导他们超越痛苦和迷惑,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对自我的执着,也就导致了对欲望的执着,只有超越自我,超越欲望,才能进入涅磐的状态。
《六祖坛经》是禅宗经典之一,由禅宗六祖慧能所著。对于“如来”的解释可以从禅宗的角度来理解。在禅宗里,如来就是“如其本来”,如其本来的看待世间万物。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在佛性的境界中。在《六祖坛经》中,如来被解释为“本来面目”。这里所说的“本来面目”是指众生本具的佛性,也就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觉性和智慧。禅宗强调,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力,只需通过修行和觉悟,就能认识到自己本来的佛性。在禅宗的体系中,如来不仅仅是指佛陀的尊称,更是指觉悟的境界和智慧的体现。禅宗强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如来,只需通过禅修和悟道,超越相对的境界,直接体验到自己本来的佛性。
禅宗指引众生去寻找自己本来的面目,去认识自己的佛性,并通过正确认识和修行,实现觉悟和解脱。鲁智深那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就是禅宗的思想体现。佛教并不是消极避世的,这一点在禅宗里体现的非常明显,少林拳法是中国武术的最高成就之一,佛教和经世致用、行侠仗义、匡扶社会正义并不矛盾。明末倭寇侵扰江南沿海,许多寺庙里的拳法高僧曾多次击退倭寇,并与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合作。普度众生的境界会衍生出普度众生的力量。
禅宗是佛学中国化的最高成就,佛学发展到禅宗这一步,与儒家思想已经不再矛盾,用一句话概括禅宗就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在这种极高的境界里,如来来不来不重要,因为每个人自己就是如来。
内容提供 | Dr Z 编辑 | June 图片 | June
公众号:优锐研究所
小红书:优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