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解不开富二代的困境
前几天听一档音频节目,讲一个高中生富二代买车被骗的故事。主人公家里还挺有钱,但爹不管妈不顾的,就给他打钱了。临近高考之前看上一台二手奔驰S,耐不住诱惑异地提车,爽了三个月,突然车被收回去了。后来了解才知道,那时候没看清楚合同被车商骗了,于是心态崩了,接下来几个月都用爸妈之前给剩下的钱每晚花天酒地夜夜笙歌麻痹自己。
主播叫三刀,他是做汽车销售出身的,讲完故事他就感慨,说身边认识南京的很多富二代朋友外表看着风光,天天豪车美酒美女相伴,其实心里面非常空虚,经常需要请他做人生导师讲讲道理,给自己打打鸡血。我身边没那么多富二代,也不能真切体会他们在想什么,结合节目内容和最近所见所闻,尝试着通过管中窥豹描述他们遇到的难题。可能没什么卵用,也解决不了问题,但如果能提供新的观察角度那我已经很满足了。
所有的表象归结起来,在我看来都是指向同一个问题,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困扰人类进化文明史数千年而未解答: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先引入一个题外话,你觉得什么是生命?会动的东西是生命吗?不是,电风扇不是生命。会说话有温度的东西是生命吗?音箱不是,加热之后的音箱也不是。能陪你聊天的AI算法都不是。你可以尝试给出你的答案,但我比较认可的是,会死的才有生命。生与死相随,这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无法把其中一面切割出去。
同样地,喜与悲就是另一对永远相伴的概念,他们永远交织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乐天派喜悦多一些,抑郁症患者悲哀多一些,没有人能选择只得到其中一个,即使他有无尽的金钱和无上的权利。
然而,同样的东西,对不同的人带来是喜是悲,程度高低都不一样。一个馒头对于饥肠辘辘的流浪汉来说可能如获至宝,对于刚吃饱饭的人不屑一顾,对于有钱人那甚至可能感受到了侮辱。同样地,一个新的iphone15顶配,一个爱马仕包包,一个限量款球鞋,一餐再精致的料理,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梦寐以求,得到就要高兴一个月,而对于有钱人来说也不过普普通通。就这样,感受的阈值被无限拉高,世界上珍贵的东西本来不多,但还能给他们带来刺激的就很少了。
是的,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让他们免受普通人的诸多困扰。普通人上班,要忍受客户的刁难,领导的PUA,好不容易等到一个月一次出粮,扣完房租水电已经所剩无几,买房已成奢望,什么时候能在陌生大城市安顿下来遥遥无期。就算勉强通过拼搏和掏空长辈积蓄买了上车盘,婚后的家务琐事,婆媳矛盾,带娃疲惫,学区房摇号等等还是有无数麻烦等待着他们。普通人的痛苦那么多,以至于他们得到快乐是多么的容易,可能是一杯咖啡,一瓶酒,下班之后打几把王者,看一集电视剧,已经让他们得到满足了。当有钱人的钱多到一定程度,以上的痛苦都可以转移出去,让保姆承受,让手下员工承受,有更大面积的房子避免拥挤,让子女选择出国留学避开学业压力。
经过以上一翻推导应该可以看出,有钱人的痛苦没有消失,只是被转移出去不需要独自承受,他们的快乐也被稀释,对快乐的感知也变得迟缓。那么,剩下来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在学生时代,累死累活就为了考试成绩能高一点,“高考多一分,干掉三万人”。我妈以前去有钱学生家访的时候,他们家长担心的是“老师,您别逼我小孩念书那么狠了,多几分少几分对他的未来没什么影响的”。毕业出来打工,身边卷王同事都在疯狂加班,夜晚七八点不愿离开,就想得到领导的肯定,尽快升职加薪。有钱人家的孩子已经注定要回去继承家业,努力工作看似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再说事业,创一代能创造天亮财富是机遇胆量人脉各种机缘巧合造成的。无论怎么培养自己的后代,老一辈人在艰苦环境中那份对财富的渴望,那份拼搏的狠劲根本无法传递。二代们也无法回到一代那种对成本的死磕。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看着抖音直播风口浪尖,五年前王思聪也是创业做过熊猫TV的,当时要人有人要钱给钱,各大主播都招揽过去,过不了几年还是倒闭了。普通人需要花光所有力气去追求的学业,事业,财富,对有钱人家孩子不那么迫切,或者不重要。那么还有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事吗?如果还有重要的事,或许那些就是他们生活的意义所在。
解答这个问题请允许我搬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最下面两个需求可以忽略,大部分人已经过了温饱阶段,也不会对身边感到不安。
然后我们会发现是有对伴侣情感的需要(为保证行文连贯性,请让作者代入身份,转换昵称)。虽然我们一周有六天都在见面,但我还是想感受到我被你需要,能不能是你亲口中说出来?可能我安排好每一次吃饭的地点,能不能有一次你在我安排之前提出来你想要去的地方,我一定满足你。TVB的“真系噶点解嘅你好叻”可能很脑残,我真的希望我内心的“被需要”得到满足。
尊重需要。我真的有那份“对你好”的心,但我能干嘛,我总不可能天天给你买包包,天天发1314的红包。我也不会帮你解决难缠的客人,或者想什么奇招让你店里立马客似云来。我只能买份奶茶,让你生活多一丝甜意;看到天冷快要下雨到你店里接你回家;看你不开心买束花给你希望改变一下你的情绪。你能不能尊重一下我这颗“对你好”的心,给我一点反馈呢。或者告诉我怎样才是你想要的好呢。
自我实现需要。我也希望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想我爸一样厉害白手起家打出一片江山,但我做不到,所有我希望身边有人能和我一起成长。那时候看着你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城市打拼,被你这股不屈的精神打动。劝你努力找铺,是希望你不要太躺,我真的需要身边更多努力的人持续激励我。
昵称转换,回到作者本身。套用马斯洛模型,好像感觉很多需求稍微容易理解了。当然,不是所有需求都是理性的,比如自我实现需求要你卷,和陪伴需求要你早点下班就开始打架了。但回顾上文,自我实现需求可能一直找不到,因为提得起劲去做的事,太难找了。
如果我们从历史上寻找案例,富二代最好的自我实现是什么?要不找一个真正沉迷的兴趣爱好,在这行里面做到权威,比如耐克创始人的儿子,没有继续经营家族企业,去搞动画去了。要不承认自己能力有限,坐食山空。这里“坐食山空”不是贬义词,因为财富不是被吃吃喝喝花完的,财富只是被各种理财增值神话骗走的,或者再就业挥霍空的。这个结论不是我说的,是博主远方青木和半佛仙人数次提到的,这里不论述。
其实,到最后大部分人都要承认,自己就是那个废物,我们不会比父辈做得更好。如果我们定一些小目标,慢慢再去实现他,可能生活反而变得有意义,自我实现反而做到了。有钱人反而能有更多选择呢。下面直接照搬九边文字内容吧:
“直到这些年才开始兴起一种新的思潮,如果自己只是个“废物”,又不想跟那个“放羊生孩子,生孩子放羊”的放羊娃那样过一生,怎么办?我以前也没想明白,后来关注了一个抖音主播,某种程度上有了启发。他就是那种资质平平的,各方面都不行,出身不好学历不高,但有个手艺,现在在做摄影师。他列了个清单,上边写着他要干的事,比如去伦敦溜达一个礼拜,去巴黎,去美国自驾,养只猫,从青海开车到西藏,吃米其林,列了几百项。这几年他平时攒钱,攒够就去实现清单上的愿望,已经实现很多了。我有种预感,尽管可能他一辈子也发不了财,不过比绝大部分人都过得精彩的多。他最近实现的一个目标是去喜马拉雅待两周,我一直觉得这个很离谱,不过后来发现他去了尼泊尔,那边物价很低,这次过去也花不了几个钱。当然有几项目标实在是不太现实,经过他“动态调整”后瞬间豁然开朗。比如他有个目标是看一千本书,每年看30本,前几年毫无进展。今年改变了思路,改成了“读一千本漫画书”,明显有了进展,并且超进度了。”原文链接放文末。
所以整篇文章和释迦牟尼有什么关系?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是因为他看了世间太多的痛苦,认为人类的痛苦是由欲望带来的。所以佛教第一个字就是“戒”,戒掉七情六欲,就离开了痛苦。有钱人家的孩子恰好相反,他们面临幸福的烦恼,一个因为没有烦恼而滋生出来的烦恼。怎么解决?没法解决。想卷起来的话,可以试试看两页九边的《向上生长》,想探寻生命的意义可以看两页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往期回顾
《探寻快乐的真谛》——
https://www.douban.com/note/795962680/?_i=6186283-WEaYLl
九边《为什么教培必须死?》——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83270958796964413/?app=news_article×tamp=1706068827&use_new_style=1&req_id=202401241200262D704921A495104ADED6&group_id=7283270958796964413&wxshare_count=1&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share_token=7227cb10-49f3-479e-a514-97584d7e4745&source=m_redirect&wid=1706185929119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19 11: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