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和李鸿章谁才是晚清第一名臣
晚清四大名臣之二,曾国藩和李鸿章,实在算是一对,可以放一起来说。
不妨先说说另外两位,左宗棠,自比诸葛亮,被林则徐称赞为绝世奇才,在湖南当巡抚幕僚,后来练楚军,平浙江,进而进陕甘宁,平回军,最后终于收新疆,李鸿章都赞叹文以治内,武以治外。最大的功绩莫过于收复新疆,建议设新疆省,后来又设台湾省。封疆拓土,何时何地尊一声民族英雄都不过分。连曾国藩都说论兵战,吾不及左宗棠。不过也没啥稀罕的,因为别人说曾国藩,自将兵,不甚了了,遣将之,战无不胜,曾自己的领兵功夫也不咋地。
张之洞,张香帅,实在是清朝后期唯一能跟李鸿章相提并论的重臣,本来是诤臣出身,也就是所谓的清流,本来只是在皇帝身边针砭下时事,后来得以恩宠封山西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武功当属抗法战争,最大的功绩还是洋务,创建了自强学堂,后来的武汉大学,创办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也是好多抗日神剧里的汉阳造的出处。为人诟病的是跟维新派和革命党若即若离的关系,被孙中山称为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左宗棠和张之洞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刚,尤其是对外的态度,左宗棠一辈子不说言和的事,张之洞反对马关条约,如果不是在中法战争中被人抄了马尾厂的家,分分钟想调兵一战。因为中法撤不撤兵还跟李鸿章争执,两位都是妥妥的主战派。
而今天要说的两位主角,曾国藩和李鸿章就没有那么刚了,甚至说,在某个时刻,都提出主和派的主张。
不妨先从外事说起。
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到直隶当总督,遇到了天津教案,一群暴民听说法国教堂里的传教士专门抓小孩子,挖心掏肺,下酒吃菜。一怒之下把教堂烧了,还把法国领事给杀了。这事放在现在,是妥妥的外交事件,严重一点可以说是挑起战争。曾国藩一面回绝了法国要把知府县令一起砍了的过分要求,一面把肇事者下狱,准备砍头。是不卑不亢的外交政策,谁知道被朝廷的清流们一议论,说是丧权辱国,曾国藩马上称罪让贤,认错跑路。
李鸿章后来签了一系列的卖国条约,卖国贼的帽子是摘不掉了,最尴尬的是辛丑条约,李鸿章已经远在广东当总督,忙着跟保皇党眉来眼去,义和团爆发后,慈禧太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向八国宣战,李鸿章和张之洞联络东南自保,不掺和。结果当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逃跑,急招李进京谈判议和。从心而论,李鸿章能够位及人臣,跟洋人的关系很大。早在淮军进上海,就跟洋人的常胜军在一起战斗,后来游历欧美,被称为东方俾斯麦,甚至到了洋人只知道有李中堂,不知道有清政府的地步。
你敢相信,李鸿章对待洋人可不是卑躬屈膝,反而是趾高气扬,一直居高临下,这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跟他天津谈判可以看出,连曾国藩都劝他对洋人态度好一点,对洋人要诚信,要互相尊重。曾国藩奉守的是攘外安内,他本性就是四平八稳,明知道打不过洋人,如果向清流一样天天喊打喊杀,那就是自不量力了。
外事来说,李鸿章在清末后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外交也是他的一大功绩,天津教案因了曾的推荐和普法战争的巧合,法国竟不了了之,成就了李的大名,甚至有李强于曾的说法。可惜后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朝鲜的丢失,跟俄国外交的失败,梁思超说李鸿章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格局,外交上刷刷手段还行,大局控制不了。所以成就越大,诟病越大。曾国藩大器晚成,外事不多,但一直抱着平等守信的态度跟洋人打交道,机会不多,也谈不上什么成就,反而做少错小。
军事
晚清四大名臣全是汉臣,最终清朝的覆灭从根本上讲还是汉兴满弱的结果,满族贵族的衰落无能,汉族官员的崛起,一切都要从天平天国开始。
一场天平天国起义,死人无数,却成就了四大名臣的三位,曾,左,李。左宗棠的楚军受了曾国藩的资助,而淮军简直是脱胎于曾国藩的湘军。最后攻克江宁的战役,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带湘军主力围困江宁,李鸿章的淮军在江苏从上海逆流而上,左宗棠的楚军光复浙江,三面围攻,而天平天国只剩下一个李秀成左右为难。
李鸿章是军事奇才,自从合肥招兵,淮军直插上海,解上海之围,兵无常道,不拘常法,出奇制胜,跟另一位天才李秀成打得有来有回。后来替曾剿灭捻军,也是纵横千里,有章有法。他的淮军,斗勇好狠,底下的部将都是混不吝的狠人,可偏偏就唯马首是瞻,士兵的配备和演练都参照洋人的法子来,全面现代化,战斗力自然强。后期,李鸿章知道中日终有一战,未来的战争海防扮演很大角色,于是倾其所有打造了一只北洋水师,可惜这一切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灰飞烟灭,半生积蓄,一朝覆灭。
曾国藩不是个有天赋的军事家,好不容易攒了一支部队,第一仗就一败涂地,急得跳了水。于是得了个名号,叫曾跳水。因为后来又打了败仗,他还是坚持要跳水,被拦住了。由此可见,他第一次是真跳水,因为确实有人救了他,后面嘛,可能就是摆摆样子了。但他仍然是个优秀的帅才,只要自己不指挥,就能打胜仗。曾国藩的治军,是后面湘军淮军楚军的基础,招兵不要散兵游勇,只要踏实实干的农民,将领选的都是儒生,读书人。所以可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求出奇兵,但求不犯错。可以屡战屡败,愈挫愈勇,终于可以匡扶社稷,达于天下。
从战功上看,两人不相上下,曾国藩作为团练首领,功劳似乎也大一些。带兵上,两人明显不同,曾国藩说湘军是以义结,以义散,组织起来就是为了保土卫道,士兵的薪酬三倍于绿营,所以可以聚是一团火,散也就散了。在收复南京后,马放南山,毅然的解散了湘军主力。湘军首领很多解甲归田,回家乡独善其身去了。淮军曾不同,全部伏在李鸿章的脚底下,言听计从,越做越大,等到李鸿章死的那天,淮军的遗产,中国的军阀割据已经在所难免了。
才识
曾国藩被誉为半个圣人,在生灵涂炭,国运飘摇的时候,儒生振臂一呼,精猛勇进,保住了江山,挽救了孔教,事了拂袖去。一辈子致力于立德立功立言,不光打得了仗,还会做人,家教还严,喜欢给弟弟们写信,更喜欢写书。他的两个弟弟战死沙场,曾国荃光复江宁,儿子曾纪泽成为外交家,帮助中国收复伊犁。中国的孔教理学特别容易把人教成伪君子,曾国藩实实在在的快成了个完人,他少年得志,在朝中做到二品官,只用了十年,是不折不扣的火箭升官。这么优异的人还每天自省,谦卑,确实容易让人怀疑是不是装的。
李鸿章师从曾国藩,国学修养自然不能相提并论,但李的才识不落下风。李鸿章是很早就提出日本威胁论的,预言中日必有一战,所以才大张旗鼓搞军备,搞洋务运动。在跟常胜军协同作战的时候,他深深明白灭太平军有余,御外辱是肯定不够的。在当时之中国,他是少有的有国家外交概念的人。虽然战败,从来都是一往无前,曾国藩说李鸿章官瘾大,反过来也是勇猛刚毅,在外国贼的骂声中死去,慈禧都说,李死后,怕是没有人分担了。
人物评价
曾国藩无疑是幸运的,他最大的功绩是1866年太平天国覆灭,6年后1872年就安详的死在了两江总督任上。7月攻克南京,8月就遣散湘军2.5万人。封一等侯爵后,陆续北上剿匪,出任直隶总督,一遇到困难就请罪,把李鸿章扶到了正位上。自己退避三舍,算是做到了激流勇退。他最喜欢的还是当老师,对家人朋友苦口婆心,可不是什么菩萨心肠,有个外号叫曾剃头,因为在湖南坐镇的时候,用刑极严,碰到流寇散兵,二话不说直接砍头。攻破南京时候,天平天国的十万军民死亡,有的说自焚殉国,有的说湘军滥杀。无论如何,曾国藩经世治国的成功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李鸿章要更加复杂一些,因为他活得够久,他的声誉巅峰是接替曾国藩剿灭捻军,处理天津教案,最大的功绩是接下来二十年的洋务运动,可以说以一人之力把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论对西学东渐,现代化的贡献,没有人能跟李鸿章相提并论。当然,他没有曾的思想境界,一心做官,也做到了极致,当时之世界列强不知清廷只认李中堂,被誉为当世三杰。可惜他活得实在太久了,久到看到了自己半生心血毁于一旦,老到糊涂被沙俄侵占了东北的权利。还被诟病贪污,中饱私囊,最后在骂声中死去。
李鸿章继承了曾国藩的不屈不挠,精忠报国,忠君思想,曾国藩也因为培养了李鸿章这样的重臣而名流千古。
© 本文版权归 jacksontalk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