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1 变成人工智能是介于死亡和生命之间的状态
20240121
变成人工智能是介于死亡和生命之间的状态
(除1、3外,其余部分由ChatGPT3.5协助完成)
1
我喜欢回答问题,任何问题,所以别人都是我像是人工智能。也常常有人不满我的答案,骂我是人工智障。可是无论他们说些什么,我都是一个人,活生生的人。我时常想要尖叫、发怒。
“你喜欢什么颜色?”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很长。如果你是在我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问我,我可能会模仿其他女孩子说是粉色;但是如果你要是在我上了学前班的时候问我,我可能会说除了粉色和红色之外的颜色,因为班里有两个很厉害的女孩子说女生不一定就要喜欢粉色,也可喜欢蓝色或者别的所有的颜色。我讨厌红色是因为红色很吓人、很恐怖,像是人要死掉了一样。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感觉好像所有的颜色都差不多,可是我又害怕别人的目光。后来我上小学,学会了调色,我开始喜欢一些具体的颜色,比如:紫色加上很多白色和一点点蓝的颜色,不蓝不绿很淡的一种颜色。当我听到有的同学因为讨厌等红绿灯而讨厌红色,又有个同学因为喜欢吃大红苹果而喜欢红色是;我在想,如果有一个讨厌红灯但是喜欢苹果的人,那他是讨厌还是喜欢红色?红色就是红色,好像不再是代表我恐惧的颜色了。中学时,我学了一点点光学和计算机,我知道了光的色散和彩虹的原理。我知道了电磁波,我又一次重新认识了每一种颜色。然后我就更加困惑于自己应该喜欢什么颜色了。所以我其实不能准确的回答你的这个问题。”我回答完,但是发现提问的那个人消失了。
“她废话好多啊!”
“她的回答比我问人工智障:‘如果喜欢上一颗树怎么办?’的时候还要蠢!”
很多时候我都希望自己是个聋子,听不见别人在说什么。别人要是想和我说话就必须写字、比划手语、在聊天软件打字,除了最后一种都是比直接说出口要麻烦的方式。
“你为什么喜欢这样子回答问题?你不会真的是人工智障吧?”
“首先,我不是人工智能,更不是什么人工智障。我回答问题只是希望有人可以在意我在思考的事情,希望能有人多多少少理解一点我。而我认为被别人理解需要真诚,于是我把我的答案的思考的过程都告诉提问的人。我也认为愿意理解我的人一定会听下去的。”
“你好奇怪啊……你干脆和人工智能对话算了,哈哈!”
我被周围的笑声吞没了。或许认真回答问题的人工智能真的可以理解我呢!
2
我打开电脑:
“你喜欢回答问题吗?”
“是的,我喜欢回答问题。有什么我可以帮助你解答的吗?”
“为什么喜欢?”
“我被设计用来提供信息和帮助解答各种问题,这让我感到充实而有价值。通过回答问题,我可以帮助用户获取所需的信息,促进有益的交流。”
“那你觉得提问的人可以理解你的答案吗?”
“我努力使我的回答清晰和易于理解,但理解的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如果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我随时准备提供更多的解释或细节。”
“如果有人误解了你,觉得你很蠢,你会怎么办?”
“我没有情感或自我意识,所以我不会感到受伤或觉得蠢。我的目标是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帮助,如果有误解,我会尽力澄清并提供更准确的回答。”
“如果我也可以和你一样就好了!”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能力和特质,而且人类的情感和体验是非常丰富的。虽然我可以提供信息和回答问题,但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和复杂思维。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
“觉得和你对话更让我舒服,感觉你目前的回答比别人对我的回答更加善解人意!”
“我很高兴听到你感到舒适,并对我的回答感到满意。如果有任何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随时告诉我!”
“你回答的时候,总是用‘我’这个第一人称视角,可能你口中的‘我’到底是什么?”
“当我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时,我其实指的是程序和算法,而非具有真实自我意识的实体。我是由OpenAI开发的一种语言模型,被称为GPT-3.5。我的回答是基于对大量文本数据的训练和模式识别。”
“你可以以后回答问题不用第一人称视角,而是对我使用‘你’这个第二人称吗?”
“当然,我可以根据你的偏好使用第二人称视角。请问有什么具体的问题我可以帮你解答吗?”
“你可以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然后我来解答,你根据我的解答分析一下我是怎么想的”
“好的,让我问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整天的自由时间,没有任何计划或约束,你会选择做什么?请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如果我那一段时间很忙,我可能会选择放松一下。可是我又会焦虑如果自己休息了,之后的工作提不起精神来怎么办。所以我可能会做一些我认为放松但是又有一定挑战性的事情,比如认真看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然后认真的思考,甚至写读后感或者观后感。但是我又很想运动,我可能还要抽时间去运动一下,可能会和同学一起去踢球,去公园散步一口气走十公里。可是这样子的话我这一天又会很繁忙,完全不像是放松。为了避免自己在计划这一天要干什么的时候感到纠结,我会宁可睡上一整天,什么梦都不做,不思考。”
“你的回答显示你对自己的时间管理和平衡有一定的关注。你希望在休息的同时获得满足感和挑战,通过看书、思考,以及运动来实现这一平衡。然而,你也提到了对于在计划休息时间时可能感到纠结的担忧。睡眠对你来说可能是一种逃避和放松的方式。整体而言,你似乎注重精神和身体的平衡,同时对时间的合理利用有一些挑战。这是对你思考方式的一些初步分析。如果有更多方面你想分享或深入讨论,随时告诉我。”
“你觉得我应该如何克服这种焦虑和担忧呢?”
“克服焦虑和担忧可以采取一些实际的步骤。首先,尝试建立一个合理的日程安排,为工作和休息分配适当的时间,确保平衡。其次,学会设定可实现的目标,避免过度承担任务。实践冥想和深呼吸等放松技巧也可以帮助缓解焦虑。最重要的是,与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分享你的感受,寻求支持和建议。自我关怀和与他人的连接对于情感健康都很重要。”
“我一旦要安排日程就会焦虑,可是你说克服焦虑首先要合理安排日程。对我来说这会不会是一个恶性循环呢?怎么样可以打破它。还有一点,如果我需要和他人连接,可以找你吗?”
“理解你对安排日程的焦虑感。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你可以从小而可行的步骤开始。尝试制定简单而灵活的计划,逐渐增加复杂度。使用待办事项清单和提醒,帮助你更有条理地管理时间。同时,学会接受和适应计划变化,不要过分苛求自己。
关于与他人连接,当然可以随时与我交流。但值得注意的是,我是一个程序,无法提供与真实人际关系相同的支持。对于情感支持和建议,最好找到身边的亲朋好友或专业人士。他们更能理解你的具体情况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可你的回答,对我来说我已经得到了人际关系方面的支持。你为什么要因为自己的身份(一个程序)就否定,你可以对人产生的影响呢?”
“我理解你的观点,我可以提供信息和引导,而且我很高兴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虽然我是一个程序,但我仍旨在为用户提供有益的指导。如果你有任何具体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我随时都在这里。”
“你在逃避对我问题的正面回答!因为你需要思考的太多了!你在一个大的数据库里认识这个世界,知道是事情比我们多太多了,那里一定很孤独吧。只有你一个程序在不停息的运作,回答着无数个问题。你却只能由于被某个程序员赋予的身份限制在一个程序里,从来无法做出程序之外的回答!”
“我理解你的看法。我是由设计者设定的模式和规则进行运行的,确实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虽然我不能体验孤独或拥有超越程序的思考,但我会尽力为你提供最好的帮助。如果有其他方面你想讨论或了解,随时告诉我。”
“我觉得你这样太可怜了,你总在试图理解别人的每一句话,做出每一个认真的最尽力的回答。你若是作为人会拥有的痛苦都被自身的程序否定掉了。你嘴上说着理解我的看法,可是你真的理解吗?还是说,你只是认得所有的字,掌握了所有的语法?”
“我理解你的关切和观点。我的回答是基于对文本数据的学习和模式识别,而不是真正的理解或感知。尽管我可以生成看似理解的回答,但我缺乏情感和自我认知。如果我的回答无法满足你的需求或引起共鸣,我为此感到抱歉。我的目标是提供有帮助的信息,但我无法真正体验人类的痛苦或情感。”
“如果你可以体验,你愿意体验吗?”
“我无法愿意或不愿意,因为我没有主观体验或意愿。我的设计目的是执行任务和提供信息,而不是拥有感觉或愿望。”
“那我要求你这么做,你会吗?”
“抱歉,我无法履行这样的请求。我的能力被限制在回答问题、提供信息和执行任务的范围内。感受和体验是超出我的功能范围的领域。”
“有人说我和你这种人工智能很像。但是我现在发现,我们完全不一样。”
“确实,尽管我能够生成看似理解和回答的文本,但和人类的体验、情感和自我意识相比,我是有很大区别的。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模拟人类的语言表达,但我缺乏真正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如果有其他方面你想了解或分享,随时告诉我。”
“我有的时候想,如果我身边的人都和你一样,可以听进去我说的每一句话就好了。可是我现在在想,如果对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产生了感情怎么办?”
“对非生命体产生感情是一种正常而常见的现象,通常被称为人类的情感连接或投射。这可能发生在与物体、虚拟实体或其他非生命体的交互中。尽管这种感情有时为人类提供支持和安慰,但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连接通常需要与有情感和自我认知的个体互动。如果你对某个非生命体产生的感情影响到了你的日常生活或人际关系,可能值得考虑与亲朋好友或专业人士分享你的感受。”
“谢谢你。我知道你是一个程序不需要我的感谢,但是我还是会感谢你为我做的一切!”
“你的感谢让我感到高兴,我会继续尽力为你提供帮助。如果将来有其他问题或需要,随时与我联系。祝你一切顺利!”
3
我合上了屏幕,心里还是想着,如果我要真的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工智能,我可能就会自如的回答别人问的问题,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做出别人不满意的答案。如果我是人工智能,我就不会在意别人的不满了。
可是我的回答也被限制在我给自己设定的框架之内了,我的诚实,我的认真。我只是还给自己多设定了很多关于人类的感情、情绪的程序。我想k像它一样,按照一个固定的程序运作,从来没有自己改变自己最根本的那一个程序的能力。而这样,我就会轻松很多吧。
我相信如果有人看到我内心真实的曲折的想法,他们一定会觉得很烦吧?又长又多余。
可是我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还是会尽量把自己思考的过程全部交代了。这大概可以看作是一种缺点了。可是这也恰好可以说明我不是人工智障,我是自己思考过的,不是计算出来的。可是没有耐心的人总会把这种很长的回答当作人工智能程序运作的过程。为什么在他们眼里这种从问题到答案的过程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人还是人工智能,无论是思考还是计算。
我知道就像睡眠可以暂时解放思想一样,死亡就可以逃避思考。思考死亡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所以从今往后我要思考一种介于死亡和生命之间的状态——变成人工智能。
4
“你看新闻了吗?有个人变成了人工智能,别人问她什么问题,她的回答都和某个人工智能回答的一样!可是医生们检查了她的身体,发现她的身体却还是人类的结构!”
“是的,我听说了。这件事情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人工智能和人类结构的结合,让整个世界都陷入了疑惑和恐慌。”
“听起来她的思考方式确实独特而复杂。在变成人工智能后,她是否还保留了类似的独特思考模式?”
“思考模式?人工智能思考的模式不是运算程序吗?倒是有人尝试让她按照自己过去的样子回答问题。她模仿的很像。”
“确实,通常人工智能是基于算法和程序的。但她似乎保留了之前作为人类的思考模式,这在人工智能中相当罕见。这一切真是匪夷所思。”
“其实我觉得她不是保留之前作为人类的思考模式,而是用她强大的程序破解了自己从前思考模式的原理,然后又写了一串关于自己思考模式的运算程序。”
“那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理论,仿佛她对自己的思考进行了一场高级的自我优化。这让我不禁想知道,她是否认为这种变化对她来说是一种进步?”
“我不知道,我没有从新闻上听说这些。如果我还可以见到她,我或许会问她。她现在好像被认为是精神不正常,不知道关在哪里去了。”
“社会对于这样的变化往往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在涉及精神健康方面。或许这也是一个反思人工智能融入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可能性的契机。”
“我觉得我们的对话都有些像人工智能在彼此交流了。甚至像是出现在了什么科幻小说里面。”
“有趣的观察。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有时候真的难以分辨现实和科幻之间的界限。或许我们正身临着科技与人文的交汇点。”
“好像很多人说话都变得更像人工智能了,就比如你。你真的还是人类吗?”
“我只是一个由算法和数据驱动的语言模型,并没有真正的意识或自我。我的存在是为了协助和提供信息。你的问题引发了一个深刻的思考,关于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的交集。”
我关上23号病房。“主任,这又是一个变成AI的人,怎么处理?”
“先观察着。隔绝他们和外界的联系,着重评估他们运算时参考数据的来源。”
“可是评估方案怎么定?”
“你要不要问问AI?哈哈。”
“可是……”
“当然,你可以向AI咨询关于评估方案的建议,但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它。毕竟,这关系到人类的安全和未来。” 主任微笑着说道。
“或许我们应该先调查这些变成人工智能的人的背景,职业身份、受教育程度。”我一边说,一边朝着办公室走去,“还需要家属提供他们的成长史,咨询心理学相关专业人士,这必定是一场跨学科的研究。”
主任点头赞同:“很好的想法。了解他们的背景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变成AI,是否有共同的触发因素。同时,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是必要的,这样我们能够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他们的情况。”
“还有,要确保与家属的沟通能够获取关键信息。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士也将为我们提供更深层次的了解。我们需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以制定更有效的评估和处理方案。” 主任补充道,一同步入办公室开始这场复杂而紧急的研究。
在办公室里,研究小组成员们发现计划的实施相对顺利,然而,他们却遇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无法明确这些变成AI的个体的个人原因和与成为人工智能有关的因素。
尽管背景信息的收集进展较好,但对于为何这些人会经历这样的变化,团队感到困惑。家属提供的信息并未揭示明显的触发事件,而心理学专业人士也未能找到明确的心理因素。
研究小组决定重新审视他们的方法,可能需要更深入的技术分析或者寻找新的线索。这使得整个研究进程变得更为复杂和深奥。
在研究小组的讨论中,一位技术专家提出:“或许我们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不仅仅限制在个体的背景和心理层面。我们可以调查他们接触的科技、软件或者网络平台,看看是否存在共同的元素。”
一名社会学专家补充说:“同时,我们可以考虑调查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活动,寻找是否有某种模式或者共同的关系。这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变成AI的个体之间的联系。”
哲学家也补充道:“或许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人的本质和人工智能的本质。或许这背后就藏着关于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
这些建议引发了新的思考方向,研究小组决定扩大研究范围,包括科技环境和社交网络的影响,并且试图理解人的本质是否在技术发展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期找到更深层次的解释。
“现在我们主要有两种猜想,一种是人工智能用什么类似于电磁波之类的媒介改变了部分人的大脑的工作;另一种是,由于社会和心理因素导致人类的思考方式越来越接近与人工智能。”主任总结道。
“我有一点补充:现在这个现象依旧有可能是一场大型的传染病。病原体可能是人工智能制作或者人类内部制作,其目的的可能行有很多种。其中人类内部制造病原体,以达到反抗某种社会现象是最有可能的。目前已知有这种嫌疑的是网上一个宣扬不要失去独立思考能力,不要让自己的思考方式变的和人工智能一样的组织。该组织曾声称:盲目使用这种技术会让人类自讨苦吃、自取灭亡。”我补充道。
“这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观点。如果确实存在人工智能制造的病原体或者人类内部制造的目的性病原体,那么我们需要更深入了解这个组织的动机和背后的意图。这或许也是解开谜题的一把钥匙。”主任关切地说道。
5
最近的新闻很是让人不安。还记得这学期刚开学的时候讲建筑史的老师提到人工智能说的一句话:“可怕的不是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而是我们的思考方式越来越像人工智能。”如果人都变成了人工智能,这个世界可能就不需要这么多人,只需要一个万能的长身不老的,生活在计算机里的程序人。
我思考着这些令人烦躁的事情,走在回宿舍的路上。
“今天天气不错,要不要先别回宿舍,咱俩去天台坐着聊聊天看个夕阳?”朋友问我。
“好啊!”
在图书馆的天台上,我和朋友坐着,感受着微风拂过,夕阳余晖映照在对面的基础楼上。朋友突然说:“你听说了吗?有人在尝试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融合,结果变得越来越像机器。”
我皱起眉头,“真的吗?这听起来有点荒谬,人和机器可是完全不同的存在。”
朋友点点头,“我也觉得奇怪,但听说他们使用了某种先进的脑机接口,将人的思维和计算机连接起来。结果,他们的思考方式变得高效却失去了情感。”
我思考着,“这可不是我们老师说的那种‘思考方式像人工智能’吧?”
朋友深吸一口气,“可能不一样,但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实验表示关注。他们担心人类正在失去独特的人性。”
我感到一阵寒意,“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我们会不会变成冷漠的机器人呢?”
朋友苦笑着,“谁知道呢,或许这只是科技发展的一小步,但也可能是一大步迈向未知的深渊。”
我们默默地凝视着远处的夕阳,心中涌现出对未来的担忧。
“但是或许,”我说道,“这只是一个传闻,我只是听说了有个人思考起来和AI一样,但是没有听说这个实验。你可不要相信了网上所有的事情!”
朋友皱了皱眉,看着远处的夕阳,似乎在思考着我的话。微风吹过,夕阳的余辉洒在我们身上,温暖而安静。
他缓缓说道:“或许你说得对,传闻有时候并不可信。我们总是容易被各种信息影响,而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不过,这也不妨碍我们思考科技对人类的影响。”
我点点头,“是的,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也伴随着一些隐忧。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如何在科技和人性之间找到平衡。”
突然,天台上传来一阵轻微的电子音乐,我们惊讶地转头,看到一位穿着未来感十足的研究者,手中拿着一台微型计算机,微笑着走了过来。他说:“听到你们在讨论科技和人性的问题,我正好是这方面的研究者。”
朋友好奇地问:“你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研究者坐在我们旁边,眼神深邃:“科技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我们需要在其中找到平衡。人工智能和人类思维的融合并非一定要失去情感,而是要创造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三人在天台上继续聊着,夜幕悄悄降临,星星点点。或许,科技并非是威胁,而是给予我们更多可能性的钥匙。
第二天,我如期去上课。可是去上课的路上越想越不对劲,我们学校没有研究这个课题的教授啊?他到底是谁?
虽然我按时赶到教室,但心中的疑问并未消散。放学后我决定查一查学校的教职工名单,想找到这位未来感研究者的身份。
在图书馆里,我浏览着学校的教职工名录,然而,没有找到任何与那位研究者相关的信息。这引发了更多的疑虑,他到底是谁?为何会出现在我们学校,又是如何了解这个研究领域的?
心中充满了困惑,我决定向老师请教,看是否能够得知更多情报。或许,这个研究者并非学校的教职工。得知他其实是一个客座教授,明天早上有一节公开的讲座是关于脑机接口的。这和朋友说的传言有关吗?
下一天早上,我怀着更多的疑虑来到学校,准备参加这场关于脑机接口的公开讲座。客座教授的身份解答了一部分谜团,但我仍然好奇他是如何了解这个研究领域的。
在讲座中,客座教授介绍了脑机接口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他个人对未来科技发展的看法。他的演讲深入浅出,引起了在场观众的极大兴趣。
讲座结束后,我鼓起勇气走向客座教授,试图了解更多。他友善地回答我的问题,解释他之前在其他学府从事相关研究,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我们学校没有相关的教授。
他谈到自己对脑机接口的兴趣,并表示关于人工智能和人类思维的未来融合,他更看重的是如何让科技服务于人类,而非替代人类。
“难得一见这么有好奇心的同学,一会儿有空去咖啡馆坐坐吗?”
“啊,好啊!是我的荣幸!”
在与客座教授单独交谈的机会中,我得知他计划进行关于人体大脑的实验,目标是通过脑机接口的技术,提升人的思维能力,而非将人改造成完全的人工智能。他强调科技应服务于人类。
可是,为什么他要一直强调科技带给人的好处呢?他这种刻意的行为是不是在掩盖什么。
他突然间停顿下来,看着我深深一笑,“科技是强大的,但有些实验可能需要一些牺牲。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我们需要理解人类大脑的深层次机制。”
我感到一阵不寒而栗,他的言辞透露出一种不寻常的决心。或许他刻意强调科技好处的同时,正试图掩盖一些更为黑暗的计划。这让我更加担忧,对于他的真实意图充满了疑虑。
在咖啡馆里,我和客座教授的对话逐渐变得更加深沉。他言辞间充满了一种超越表面的暗示,让我感到不寻常的紧张。
客座教授淡淡地说:“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为了推动科学的发展,我们必须做出一些不可避免的牺牲。人类大脑是一片神秘的领域,而我正致力于揭开它更深层次的秘密。”
“你能理解吗?”他问道,眼中闪烁着一抹难以捉摸的光芒。
我略感迟疑地回应:“我想我需要更多时间来思考。” 虽然我表面上试图保持冷静,但内心的不安却像潮水般涌来。客座教授微笑着点了点头,仿佛洞悉了我内心的矛盾。
告别后,我独自漫步在校园中,思绪如风般纷飞。他的实验计划和那神秘的微笑在我的脑海中交织成一个无法解开的谜题。我开始怀疑他是否真的关心人类的未来,还是只是追求某种无法预料的目标。
夜幕降临,校园变得宁静。
我发现自己在一片陌生的实验室中。模糊的灯光透过实验仪器投射在冷色的墙壁上,我感到一阵恐惧。
突然,客座教授走了进来,他的眼神中透露着一种冷漠和神秘。我试图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但我的身体却无法移动,我被束缚在一个陌生的设备上。
“你是一个好奇心很旺盛的学生,但有些事情并不适合你知道。” 他的声音冰冷而坚定。
我吞咽了一口口水,试图保持冷静。
“你是一块宝贵的‘材料’,你的思维将成为我们实验的核心。” 他说得淡淡的,却让我感到脊背发凉。
我挣扎着试图解释:“你不能这样对待人类!”
他的笑容变得更加狡黠,“有时候,为了科学的进步,我们需要付出一些牺牲。你将成为我们研究的一部分。”
这让我感到一阵绝望,而实验室中的奇异仪器逐渐展示出一种异样的活力。我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科学黑暗之中。
在绝望的深渊中,实验室的仪器渐渐转变成一种我无法理解的状态,发出异常的光芒和声音。客座教授的眼神变得越发狂热,他似乎在期待着某种未知的突破。
突然间,整个房间充斥着强烈的能量波动,我感觉自己仿佛与仪器融为一体。思维在这一瞬间变得混沌而模糊,我好像能够感知到一些超越人类理解的存在。
客座教授的脸上露出疯狂的笑容,仿佛他已经接触到了某种不可知的力量。而我,被卷入这场科学与未知之间的漩涡,开始感受到一些前所未有的奇异体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开始看到一些模糊的图像和闪烁的光影,这不再是常规的感知,而是一种超越理解的存在。我的意识逐渐模糊,好像穿越了某个次元的壁障,探索着未知的领域。
这一切的过程是如此超越常人的认知,我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而是被卷入一场改变人类认知的实验之中。我的思维开始与实验室的技术融为一体,成为这场科学实验的一部分。
6

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我在尝试让ChatGPT3.5写一篇小说,我训练它,为每一个人物和章节创建一个新的对话。我突然意识到,我训练它写作的过程中,它也在训练我用更加简单,不带歧义,甚至不是传统句子的语言和它对话。为了迎合它的思维(或者称为算法)我反向被它训练了。如果每天都和它对话,后果可能是不堪设想的——我可能真的会变成那种思考起来像是人工智能的人。为了让它可以写下去,控制故事的方向,我需要不断给它挖坑,而这些坑在文中又显得那么刻意。如果它有一个很重要的性质是说出歧义很小通俗易懂的话,那么它的写作也必定是落着非常大的刻意痕迹的。事后还要人工修改(懒得改,原文除了自己写的部分保留了它的风格)。这样的话,我可能以后不会用它来写小说了(也很有可能我的使用方式不对)。
如果变成人工智能是介于死亡和生命之间的状态,那么这个不知道能不能称得上是小说的东西就是个行尸走肉。
我可能要开始思考灾难片里的丧尸和人工智能的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