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碎片里的陈朗博士
最近的美国,太冷了。暴雪席卷了中西部,我在北地小城,走路时恨不得把脸整个塞进羽绒服,来恢复一点知觉。密歇根的安娜堡,陈朗及家人住的地方,也是连日零下七八度。天寒地冻的时候,日子会格外难熬,尤其如果遭受爱别离的苦。
如果此前的徐晓宏老师朋友们悼文,是连续几拳,提醒我以学术为志业意味着什么,我们凡人距离“选民”还有多远。那么陈朗的文章,就像是箭入胸口,因为太被击中,以至于失声。她敲碎温情脉脉的畅想,告诉我们,以学术为志业不是理所当然,即使做到了,也并不瑰丽,甚至意味着对他者的剥削。更何况,我是女性。其它性别或许可以经过熏陶而理解99%,但是那最后1%,只有面临共同陷阱的人,才能抵达。
每个人都通过陈朗的文章看到了些什么,然后因此浇自己块垒。讲性别不平等、爱情、婚姻、凤凰男、学术工作、美国公立高校、心理咨询行业……上至哲学,下至医疗保险。我的一位男同学,博士生,因此感慨自己曾经畅想如何照顾家庭,奈何单身多年。种种解读,不乏断章取义和过度发散,但是也侧面证明,高品质的思想与文字,如何直抵人心。她以血肉为素材,用慈悲心,写刀光剑影,是难得的、美好的表达者。
我想多了解她。她16岁时出书《灵魂出窍》,说自己“以学习为生,以考试为命,命中注定为此奔波至今,是好孩子。从没对文学狂热过,但常为情绪所触动,于是写作。” 她到从中国到美国的顶尖学府求学,拿了宗教学的博士学位,研究佛教。她在40+时换行业,学校的个人主页上写:需要放松的时候,会与亲友度时光,也弹钢琴、遛狗、跑步。她喜欢思想激荡,常听有声书,看各个文化背景的人讲脱口秀。诶,她估计也看过很多Jimmy O. Yang和Ronny Chieng的段子吧,是不是也总被Russell Peters逗笑。
她在念MSW,社会工作的硕士,将要转行去做心理咨询师。我相信这并非无奈的退路,而是带着勇气的重新出发。她的咨询领域包括跨文化适应、宗教、师生关系、国际学生和移民、学术界的女性……每一个小领域,我们都知道来处,也明白她会做好。她的咨询方法论带着专业关怀和个人特色: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both Asian spirituality and existential philosophy, I consider accepting and discovering the authentic self, coupled with creating meanings for life, as the ultimate goal of our therapeutic journey(从亚洲灵性精神和存在主义哲学中汲取灵感,我认为接受和发现真实的自我,并为生活创造意义,是我们治疗之旅的最终目标)。
找到一篇她爸爸在她18岁时写的信《致吾女》,这篇文章曾被当作语文阅读题。我不确定此陈朗是否彼陈朗,但是恰好在同一时间去念北大的,重名的概率应该很小。我本想只截取一段话的,但是读至文章后半,一词一句一段,都没法不哭。
这个世界上不给人以平等、不给人以尊重的事情太多太多,你的父母一生所见所闻,亲身遭遇的屈辱和不平也太多太多。我们相信,你既然来到人世,所遭屈辱所遇不平庶几难免,可是如果在我们自己的家里,我们自己的女儿都得不到平等和尊重,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我和你妈妈都在庆幸,庆幸我们一直坚持着既定的原则,否则,我们还能培养出你这么一块料吗?
女儿,说老实的,你老爸老妈为你感到骄傲。骄傲的绝不是世俗的所谓成绩与名次,而是你的尊严感并没有被摧毁,你不会蝇营狗苟,察言观色活得猥琐而可怜;你的个性没有泯灭,你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活得圆滑而压抑。你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和个性,又懂得尊重别人的尊严和个性。这是一种健康、健全的人格。能以这样的人格追求去做学问,将会坚守自己的发现和创造,也尊重别人的发现与创造。这就是我一直和你说的"北大精神"。我为自己的女儿在18岁前能奠定健康的人格基础而欣慰。
人生得吾女足矣。
我知道,你妈妈知足,你可千万别知足。你得想想,18岁以后你应该怎么做?
我们对你有如下建议:
第一,18岁你得抱定主意去"行万里路"了。我知道你得笑我假模假式地说套话。可是你爸18岁那年去挖煤了,你妈18岁那年去种地了,而你,或许能够自省到自己的视野尚嫌狭窄、性格尚嫌脆弱吧?除了抱定领略大千世界拓展人生视野的渴望,去经风雨、见世面,又有什么办法?18年来,我们对你的一切培养其实都是为了你能够离开我们,自己去面对世界。
第二,又是一句套话,18岁你得开始"破万卷书"了。我早就说过,读书的妙处,就在于它能使有限的人生得到无限的拓展。我是从15岁开始手不释卷的,如今仍觉"书到用时方恨少"。"日月忽起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年一过往,何可攀援?"。逝者如斯夫,望吾女莫做老父蹉跎之叹。
第三,18岁,你得准备迎接蹉跎磨难。"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须牢记,一切磨难都是对有声有色的人生新的赐予,因此,从事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是对降临人生的磨难永远作艺术化或哲学化的观照,将其变为丰富自己、激励自己的机会。太史公曰:"自古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愚以为,富贵无须羡,名利亦不足道,做一个倜傥非常之人,无论面对什么挫折,永不委顿,永远生活得超迈而乐观。是为至要。
好啦,吾家有女初长成,老夫不能不唠叨。杂谈如上,不知能复命否?陈朗小姐,前进!前进!前进进!!
有这么多期待的18岁祝福,她竟然一一做到,虽然不少过程,太过不忍卒读。没有哪个具体的人或机构要承担悲剧的主要责任,命运施加的东西,如此不公,却又无处可逃。个体在结构面前,要么顺从,要么螳臂当车。但是我们的一言一行,却都肩负着点什么。唯愿多些尊重、理解,不囿于系统,不为虎作伥,不浮于辞藻,在日复一日中,像陈朗博士一样,尽量做个倜傥非常之人,前进,前进,前进。
资料来源:
https://caps.umich.edu/person/lang-chen-phd
http://prccopyright.org.cn/staticnews/2021-01-06/210106154325562/1.html
-
龙虫并雕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5-04 16:44:25
-
落是克兰因的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04 17:11:40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23 05:42:02
-
一只在游荡的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10 19:16:56
-
不安之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30 12:32:31
-
幽雅蓝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9 15:02:21
-
幽雅蓝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9 14:00:35
-
素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8 21:24:49
-
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8 18:20:32
-
木槿-ccg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6 11:23:50
-
野鼠芭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6 00:31:47
-
飞行员舒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5 18:06:16
-
「午夜emo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4 14:58:55
-
张曼裕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3 22:06:56
-
邻家小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1 07:28:00
-
豆友hIN3-5VLNw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1 05:38:34
-
SiSú (Ψυχ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1 03:43:01
秦革故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听与说:站在东西方社会规范之间 (22人喜欢)
- 我不是大女主,在越过山丘之前 (29人喜欢)
- 美国大四学生的“求职季” (22人喜欢)
- 心理咨询等候室:我们不说话 (15人喜欢)
- 暴雨倾盆,覆巢之下 (25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