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区别 | 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氨基糖苷、四环素类、喹诺酮类
临床上,抗生素与抗菌药物的概念经常混用。
抗菌药物包括范围更广,是指具有杀菌或抑制细菌活性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化学合成药物。
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抗生素)有:
1、青霉素类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由青霉菌中提炼出
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
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羧苄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等。
适用于A组和B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但目前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青霉素酶,使青霉素失活)等革兰阳性球菌所导致的各种感染,如血流感染、肺炎、脑膜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猩红热、丹毒、产褥热等。
也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属所导致的心内膜炎(与氨基糖昔类联合),梭状芽跑杆菌所导致的破伤风、气性坏痘、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鼠咬热、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奋森(Vincent) 咽峡炎、放线病等。
药理作用: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 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 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
药代动力学
青霉素不耐酸,胃酸会影响效果。
肌内注射后,0.5小时达血药峰浓度(Cmax)
可广泛分布于组织、体液中
易透入有炎症的组织,胸、腹腔和关节腔液中浓度约为血清浓度的50%。 可通过胎盘 但难以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乳汁中可含有少量青霉素 不易透入眼、骨组织、无血供区域和脓腔中。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5%~65%,
血消除半衰期(t1/2β)约为30分钟 肾功能减退者可延长至2.5~10小时 老年人和新生儿也可延长。
约19%在肝内代谢 主要通过肾小管分泌排泄 肾功能正常情况下,约75%的给药量于6小时内自肾脏排出 亦有少量经胆道排泄
血液透析可清除本品,而腹膜透析则不能
可分为三代:https://www.xzbu.com/9/view-3061105.htm
第一代青霉素: 指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苄青霉素);
第二代青霉素: 指以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改变侧链而得到半合成青霉素, 如甲氧苯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
第三代青霉素: 母核结构带有与青霉素相同的β-内酰胺环,但不具有四氢噻唑环, 如硫霉素、奴卡霉素。
按其特点可分为 :
青霉素G类: 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青霉素G、peillin G、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等。
青霉素V类: 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 如青霉素V钾等(包括有多种剂型)。
耐酶青霉素: 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氨苄西林类: 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 如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等。
美西林及其酯匹西林: 如美西林及其酯匹美西林等,其特点为较耐酶,对某些阴性杆菌(如大肠、克雷伯氏和沙门氏菌)有效,但对绿脓杆菌效差。
甲氧西林类: 如坦莫西林等
适应症
青霉素用于敏感菌或敏感病原体所致的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心内膜炎、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等。
1.对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猩红热、蜂窝织炎、化脓性关节炎、肺炎、产褥热及败血症,青霉素G有较好疗效,为首选药物。以上重症感染,静脉滴注给药每天4次,每次120万~160万U。咽炎的治疗至少应给药10天,以确保致病菌自咽部消除,以免以后发生风湿热。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与心内膜炎应采用大剂量青霉素G(每天1000万~2000万U)静脉给药。
2.其他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B组β-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粪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和败血症等感染。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G高度敏感,可首选青霉素G治疗。
3.脑膜炎双球菌或其他敏感菌引起的脑膜炎:青霉素G不易透过正常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脊液的量不多,但在脑膜受炎症损害时通透性增加,因而大剂量治疗有效。成人起始剂量每天1000万~2000万U,分4次静脉滴注。
4.淋球菌引起的淋病:淋球菌原对青霉素G敏感,但近年来耐药菌明显增多,有的高度耐药,因此需根据敏感试验结果决定是否选用青霉素G,治疗量也应根据敏感程度来确定。
5.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梅毒:青霉素G仍为主要治疗药物。对于二、三期梅毒或一期较重病例特别是有早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例都应该用大剂量青霉素G治疗,每天500万~2000万U,静脉滴注,治疗3~4周才有稳定的疗效。
6.革兰阳性杆菌引起的感染: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引起的感染应该用青霉素G同时加用抗毒素治疗。青霉素在皮肤科主要用于以下疾病:(1)梅毒。(2)淋病。(3)其他如猩红热、蜂窝织炎、丹毒、类丹毒、脓皮病等。
联合反应
临床中出现滥用药物的问题,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尤其是青霉素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应用,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是不可忽视的。
1 .青霉素不可与同类抗生素联用
由于它们的抗菌谱和抗菌机制大部分相似,联用效果并不相加。相反,合并用药加重肾损害,还可以引起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它们之间有交叉抗药性,不主张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2. 青霉素不可与磺胺类药物和四环素类药物联合使用用
青霉素属繁殖期“杀菌剂”,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四环素属“抑菌剂”,影响菌体蛋白质的合成,二者联合作用属拮抗作用,一般情况下不应联合用药。临床资料表明单用青霉素抗菌效力为90%,单用磺胺类药效力为81%,两者联合用药抗菌效力为75%,若非特殊情况不可联合使用。
3. 青霉素不可与氨基糖苷类药物混合输液
两者混合同于输液器给病人输液,因青霉素的β-内酰胺可使庆大霉素产生灭活作用,其机制为两者之间发生化学相互作用,故严禁混合应用,应采用青霉素静脉滴注,庆大霉素肌肉注射。
综上所述,青霉素联用不当,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是不可低估的。青霉素是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最常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合理联用,措施得力,减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⒋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类、磺胺药等抑菌剂
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类、磺胺药等抑菌剂可干扰青霉素的杀菌活性,不宜与青霉素类合用,尤其是在治疗脑膜炎或需迅速杀菌的严重感染时。
⒌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磺胺药
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磺胺药可减少青霉素类在肾小管的排泄,因而使青霉素类的血药浓度增高,而且维持较久,半衰期延长,毒性也可能增加。
⒍重金属,特别是铜、锌和汞
青霉素钾或钠与重金属,特别是铜、锌和汞呈配伍禁忌,因后者可破坏青霉素的氧化噻唑环。由锌化合物制造的橡皮管或瓶塞也可影响青霉素活力。呈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或四环素注射液皆可破坏青霉素的活性。青霉素也可为氧化剂或还原剂或羟基化合物灭活。
7 (注射液中)头孢噻吩、林可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琥乙红霉素、两性霉素B、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苯妥英钠、盐酸羟嗪、丙氯拉嗪、异丙嗪、维生素B族、维生素C
青霉素静脉输液加入头孢噻吩、林可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琥乙红霉素、两性霉素B、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苯妥英钠、盐酸羟嗪、丙氯拉嗪、异丙嗪、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后将出现混浊。故该品不宜与其他药物同并滴注。
8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该品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混合后,两者的抗菌活性明显减弱,因此两药不能置同一容器内给药。
9 青霉素可增强华法林的作用。
10 床实践证明,青霉素联用庆大霉素,会产生增效作用。
细菌耐药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最易产生耐药性。细菌对青霉素类产生耐药性主要有三种机制:
⒈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类水解灭活
⒉细菌体内青霉素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发生改变
⒊细胞壁对青霉素类的渗透性减低。
其中以第一种机制最为常见,也最重要。
青霉素类抗生素水溶性好,血消除半衰期大多不超过2小时,主要经肾排出,多数品种可经血液透析清除。
按中国卫生部规定,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
过敏原理
青霉素不稳定,可以分解为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前者可聚合成青霉噻唑酸聚合物,与多肽或蛋白质结合成青霉噻唑酸蛋白,为一种速发的过敏源,是产生过敏反应最主要的原因;后者还可与体内半胱氨酸形成迟发性致敏原-青霉烯酸蛋白,与血清病样反应有关。
⒉毒性反应:青霉素毒性反应较少见,肌注区可发生周围神经炎。鞘内注射超过2万单位或静脉滴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反应(青霉素脑病),多见于婴儿、老年人和肾功能减退的病人。青霉素偶可致精神病发作,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后个别病人可出现焦虑、发热、呼吸急促、高血压、心率快、幻觉、抽搐、昏迷等。此反应发生机制不明。
⒊二重感染:用青霉素治疗期间可出现耐青霉素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念珠菌感染,念珠菌过度繁殖可使舌苔呈棕色甚至黑色。
⒋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与高钠血症:如静脉给予大量青霉素钾时,可发生高钾血症或钾中毒反应。大剂量给予青霉素钠,尤其是对肾功能减退或心功能不全病人,可造成高钠血症。每日给予病人1亿单位青霉素钠后,少数病人可出现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和高钠血症。
⒌赫氏反应和治疗矛盾: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或其他感染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称赫氏反应,系大量病原体被杀灭引起的全身反应。治疗矛盾也见于梅毒病人,系由于治疗后梅毒病灶消失过快,但组织修补较慢,或纤维组织收缩,妨碍器官功能所致。
6.兽医临床上的过敏一般较轻,主要表现为流汗、兴奋、不安、肌肉震颤、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站立不稳、有时见荨麻疹、眼睑和面部水肿,阴门和直肠肿胀和无菌性蜂窝织炎、严重时休克甚至死亡。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是由冠头孢菌培养液中分离的头孢菌素C,经改造侧链而得到的一系列半合成抗生素。
作用机理同青霉素,也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成而达到杀菌的目的,属繁殖期杀菌药。 每代头孢治疗范围不一样,仔细询问医生
优点是: 抗菌谱广,对厌氧菌有高效; 引起的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低; 对酸及对各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较稳定;
由于其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较低,是当前开发较快、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类抗生素,已有五代
主要针对【对青霉素耐药】替代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菌】
发现近几十年医院随随便便不看啥病直接就开头孢(可能是防止开青霉素万一有人过敏,最重会导致死亡),我周围人吃头孢全都没用啊
主要代表药物有头孢噻吩、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洛林、头孢托罗、头孢吡普等。
头孢菌素分为五代:
https://m.baidu.com/bh/m/detail/ar_4621529275899815027
1.第一代头孢菌素:
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和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 对于革兰氏阳性菌的效果最强,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效果最弱,如等。 可以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所导致的呼吸道或尿路感染等疾病。
包括头孢唑啉钠、头孢噻吩钠、头孢氨苄、头孢匹林、头孢拉定等,
2.第二代头孢菌素:
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 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效果比头孢一代弱,对革兰氏阴性菌活性比一代强, 可以用于治疗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等疾病
包括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替安、头孢替安、头孢尼西等。
3.第三代头孢菌素:
革兰氏阳性菌的效果比二代更弱,对革兰氏阴性菌效果比二代更强 主要用于治疗肠杆菌属、淋球菌、败血症、脑膜炎等感染。
包括头孢噻肟钠、头孢唑肟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地尼等,
4.第四代头孢菌素:
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效果最弱,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效果最强,如,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等。 可以用于治疗对三代头孢耐药的细菌感染。 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感染和金葡菌、链球菌等引起的肺炎、菌血症等。
包括头孢吡肟等: 2-氨基-5噻唑亚类 5-氨基-2-噻唑亚类 cefpirome(头孢匹罗) cefclindin cefepime(头孢吡肟) cefozopran cefoselis cefluprenam cefquinone FK-518 CP6679 YM-40220 CS-461 L-640876 DN9550 L-642946 DW-751 L-652831 MT520 TOC-39
5.第五代头孢菌素:
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等。
包括头孢洛林等,
以上用药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4、四环素类抗生素
包括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四环素等。
5、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莫西沙星、帕珠沙星等。
6、多肽类抗生素
包括万古霉素、替考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