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文旅疯狂整活,审美下降还是揽金比赛?
年底的时候,“东北冻梨”和“南方小土豆”在各大网络平台火了,不知是有人背后助推这波流量还是现代网友太会调侃,接着出现了广西砂糖橘、云南野生菌、海南小椰子......地域+特产,属实让人印象深刻,这拟人化的称呼,有人觉得萌萌的,有人觉得生理不适。
互联网时代,人人既是内容的生产者,也是传播者和创造者。短平快的内容更有利于在大众中传播,获得高关注度,有流量就意味着内容被认可,对于生产者小编来说也是完成kpi的重要一部分,去年爆火的哇呀挖呀哇,到秀才、一笑倾城,再到我没K,掀起全民模仿的对象和内容来看,就知道现在互联网的娱乐性到底有多强。互联网+,万物皆可+,这波互联网+文旅,相信很多人都看懵了,喊麦的,中年风的,强行搞笑的......
都说现在经济下行,产能饱和,失业人群激增,文旅的发展能更好的盘活地方经济,也算好事一件。只是我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外宣,00后整活,70后审核,大家都在比谁的流量更高,各种整活。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读书时候班里那些哗众取宠的同学,为了博取关注时常做些非常人的事情。我觉得,与其在短视频疯狂发力,不如整治好市场乱象,提升旅游体验。将文旅的影视结合,传播和影响也会更深远一些,例如说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直接带火了大理,或者说让大理更加火了。
时代在变化,你可以看和不看一些信息,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思考。什么是有用信息,什么是真什么事假,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