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摘要和笔记(20240108)
(四)意图和行为受意志控制的程度
目标和意图对行动的影响部分取决于行为易受意志控制的程度。如果活动仅凭借意愿就可以轻易增强或减弱,这种活动可能会夸大目标的激励作用。即使当目标显示出提高了困难的行为的表现时,但是它们是否能维持一段时间内所获得的成就依然是一个问题。目标设定策略在组织上的运用可测量在一个较长周期的生产效率,但是正如我们刚才指出的,目标的激励作用在工作环境的制约和监管者的约束下不可避免的变得混杂了。
因此目标设定的持久影响部分取决于目标的性质。行为越难以驾驭,就越需要清晰、近期和可实现的目标。
(五)作为激励因素的认知不平衡
只有用于确定个体原有认知标准以及与此标准存在最小、中等和最大差异的客观标准能被具体说明后,自我激励的平衡模型才易于用实验来验证。在通常情况下,认知标准或差异或它们两者都是通过直觉来判断的,而不是事先客观测定的。……认知冲突往往被认为是无意识的,导致它更难以加以研究除非能提供测量自我困扰的独立方法否则被假定的各种不一致的激励因素就无法被证实。
尽管动机的诱因被推测来源于原有的信念和所遇到的环境传递的信息之间的认知冲突,令人惊异的是,对于作为内部和冲突迹象的差异影响与探求新的理解之间的因果联系,几乎没有多少研究去加以证实。
当面对的事实与他们的观念之间存在矛盾时,人们常常会怀疑或重新解释所谓的“事实”,而不是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如果他们受天生的求知驱力所激励,他们将对他们周围世界拥有渊博的知识,并会持续的向着更高的推理水平前进。但是证据显示事实并非如此。
从社会认知的观点来看,人在自己的动机作用中是一种积极的力量。通过认知比较来评价自我激励的作用,就需要对人已有的标准和人所期待去了解的标准之间作出区分。正是后面一个标准与自我效能的感知相结合对人们从事的许多活动施加选择影响。志向的标准决定哪些差异具有激励作用以及人们将努力掌握哪些活动。
值得注意,自我激励虽然很重要,但只是促进能力发展的众多激励源中的一个。使人们能够应付周围的环境的认知技能和行为技能,由于它们所具有的概括性的价值而被个体迅速掌握。【自我激励是最主要的激励源,它一方面来源于外部环境的评价,还有一些来源于认知与现实的符合程度。现实的运作较易取得大多数的一致意见,所以对现实的理解和真实反映也是很重要的激励源。】
四、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特征根源于认知一致性内驱力驱动的逻辑结构模型,个体完全能进行抽象逻辑推理,但并非所有的个体都能达到这一水平。
从具体到抽象推理的过渡显然反映了认知发展的某些方面的特征。然而,认知功能作用的变化是具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并且不是单靠一个自动心理调节机制就能实现的。认知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发展序列,它们常常在变化的时期内开始和延伸。认知功能的发挥依赖于知识结构以及搜索相关信息的认知技能,将信息转换以便于记忆表征,依据特定目的对它们进行加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大多数的认知技能和结构是通过在社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而不是在不与人交往的条件下转化而来的。【这种社会化的环境为个人提供一种信息的交流渠道,由此对于现实有更为精确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的明确认知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是分立的普遍结构或是专门化的认知能力
如果认知阶段从思维方式中推断出来,并且又作为同样的思维方式的决定因素,这种做法将引发循环解释问题。证明具体思维者倾向于对相关任务进行具体思维而抽象思维者倾向于进行抽象思维,从而显示思维技能具有某种概括性,然而这很难确立作为推理行为的调控系统的阶段结构。
认知阶段理论被假设为由本质上不同的思维模式构成的,这些模式在每一阶段内是不变的;较高的阶段是通过较低的阶段转化而来的。然而,这种关于思想成层的一致性的假设是与经验的研究发现不一致的。认知活动的水平通常随不同领域的内容变化而变化。由于具有不同的经验和理解力,人们往往具体的思考一些事情,但又会抽象的思考另一些事情。而且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对相同的认知技能进行测量,所测得的思维模式也是不同的。
认知功能的发挥包含知识以及操纵知识的认知技能,而多数知识是特殊化的。大多数的智力活动包含层次序列,其中复杂的认知技能是通过整合简单技能而形成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累积过程,因为知识和技能一旦习得,便可以多种新方式整合。由于技能具有层次结构,获得序列必然具有一定次序。
不同的认知领域具有该领域技能最佳的获得序列。承认认知活动具有多样性能促进对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所体现的判断规则及它们对知觉、表征、组织和记忆子过程的不同要求进行心理学分析。
在生命进程中,一些形式的认知功能增强,而另一些则衰退,还有一些形式保持相对稳定。认知功能的这种变化受社会因素影响比受生物年龄影响更深刻,这种现象将伴随个体一生。【实际上认知从长期来看受社会因素影响更大,生物因素提供了认知的生理基础,但是认知过程和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才能实现。社会环境也只是发挥了中介作用,它在认知与现实之间搭起了桥梁,最终使认知落地。】——“第十章 认知调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