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考研机构,本质是草台班子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总是面临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内心的挣扎和矛盾的体现。”
今天这篇文章是继续讲考研择校问题,也说一下机构的问题。
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还要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尤其咱们的影视艺术类,戏剧,电影,广播电视?将来我能干嘛?考博,就业?
如果你还没确定学校和专业,别着急,先确定专业大方向吧。选戏剧影视大类?
方法就是:先了解戏剧影视学科的概况,本科这个专业学什么,不了解推荐大家去查一下专业院校(比如上海戏剧学院或南大)戏剧影视文学培养计划。
如果你要考电影,先学电影最基础通识的内容:电影史,电影基础,拉片,视听语言……慢慢你会发现你喜欢的部分,比如找到方向就是电影研究,再进一步选择小方向认真备战考研。
如果你想从事编剧或者你想从事电影制片,合适嘛?不知道,先试试写写故事、剧本,看看专业课,也许学了一个月就放弃了;先看两本制片管理的书,也许发现很有趣味,那就继续深入,定下具体专业,选择和自己匹配的学校,怎么匹配,后面几条我详细讲。
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初登场年年遇到晕鸡,糊里糊涂选,糊里糊涂学,糊里糊涂考……不能说考不上,而是上了会后悔,会懵逼,时间过去了就没有了。当然,很多同学就喜欢花时间购买教训,我们也拦不住。第二年明白了,但是愧于对我们,继续转战其他机构,
这里有必要放一首:辛晓琪的《领悟》
别急选机构,这个世界都是个草台班子,何况一个普普通通的戏剧影视考研小机构呢?培训机构的门槛就是没有门槛,尤其现在网络课程的天下,几个人考上研究生,宿舍一拍脑袋一攒就开始发帖招生了,招生、教学、管理一把抓,来一个是一个,没有就拉倒。随便一搜,很容易在公众号和小红书看到很多机构的尸体。办了两月,热情消退了,没有学生了,慢慢就退缩了。
很多同学在选择考研机构的时候,往往会看重一些机构的“成绩单”,也就是他们去年考中了多少人,特别在意机构谁谁谁都能考上你肯定能上的“激励”,你交了费再退费可谓是难上加难。
初登场debut想说的是,选择考研机构并不是只看中奖人数这么简单,站在从个人辅导到机构的角度,千万不要找个人,个人的积累肯定不如几个老师的积累多,至少能拓宽不同层面,老师们也能互补遗漏的知识。再一个,遇到不靠谱的概率会成倍增加:如果学校有突发安排,师哥师姐的导师有任务安排,那你就成了牺牲品。毕竟考上研究生,不是让他们在校办班的,而是跟着导师做科研的,大部分就是兼职心态,捞一把是一把。
再一个,一个机构如果有了30-50个学生,无论机构教的有多烂,管理多差,那肯定有能考上的,这些学生足够他这个机构来吹嘘,这一点和普通高中喜欢用北大清华来吹是一样的,这其实是对大多数学生不负责任,毕竟北大清华那是极其小的个体,而大多数人要的是一个靠谱的专业,靠谱的大学,一个211,一个985……
别人能考上,你能不能,这个问题,你问机构,机构就会给你PUA:没问题,肯定可以的,凭什么不能呢?但是,你和你的所谓师哥师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文科的差异性更应该体现在选择合适的目标考研学校、目标专业、合适的课程。
戏剧影视类本来就是小众专业,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有的学生需要的是全面的课程辅导,有的学生需要的是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好的机构会有专业的安排、靠谱的心理咨询、完善的学习系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还不放心,线下过去看一眼机构情况,记住:就是逛街一样的看,绝对不掏钱,回家冷静冷静再决定。
1,戏剧影视类专业的院校数量较多,不同院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也各不相同。但是我们很多人对自己的能力评估并不准确,我的水平够不够考985呢,学一阵子再定。
比如我要考广播电视,那就按照广播电视考研专业要求去准备,可以查询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广播电视要求,大概一两个月后,结合英语政治的情况,做一个综合专业评估。
2,简单不通透的择校:这个学校怎么样,专业排名如何,考研比例如何,这些都容易查到,大数据其实不能太多说明问题,因为作为单个考研人,咱们并不知道,2025考研,什么档次的学生会和咱们一起PK。
闭上眼睛,咱们需要做的深层的思考是:本科情况,本科专业,外语水平,成绩绩点,甚至高考分数,学习能力,持久的学习耐力,野心,特长等等他们如何,能PK过对手吗?
比如:今年一起和我报考北电制片/艺术研究院的广播电视的对手,他们以上的情况是什么呢?不是你在选学校,更多是学校和对手在选咱们。
3,招生简章9月份出来了,如果有变动,换不换呢?考纲的变化、招生人数的变化,比如2023年初登场好几个同学都选择了重庆大学电影专业,但是等到重庆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出来的时候,发现原来招生的人数锐减一大半,大部分人同学都被吓到了,选择了更换学校。
老师我好焦虑,我好慌张
焦虑先学起来,不浪费时间
包括这个过程中,家庭、爱情关系、朋友关系、宿舍关系、师生关系……一切的一切都会影响考研人的复习进度,所以做一个情绪稳定的考研人,如果考研咱们不能解决情绪问题,那情绪会持续骚扰更长久的时间。
初登场debut提供的方案就是:没有出现的问题,我们不提前预设,不瞎想。有问题,找人多沟通,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我们把2024年上半年,也就是1月到7月称之为打基础的阶段,也是盖房子打地基的阶段。
报考的学校和专业不一定是最终确定的,以广播电视为例,虽然高校之间考试有差异,比如有学校考艺术学,有学校不考,但是核心的广播电视学科的内核不会变,它是教育部在这个大学设置的广播电视学科,不会歪到考音乐。
比如你打算考广播电视,按照大纲的,大量的纪录片、国内外的综艺节目、电视剧都需要你去熟悉看,考电影的更是如此,按照基础中外电影了解的节奏,大量的电影常识需要我们去积累观看思考。艺术学理论3个月能够透彻掌握,但是,大量的艺术史案例,艺术作品的熟悉了解是需要前期打地基的工作来解决的。
盖多高的楼和地基、地上建设都有很大关系,但是大前提,你现在挖土打地基,是用来盖楼还是挖井,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和内容。
在学的过程中一步步地选,越来越明白,知识也越积累越多。先确定大学科,再定小的专业方向,再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校,就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后续的考试计划,哪怕后续需要更换学校。
很多人想读研究生,就是不想读书。
这种想法本身非常诡异,考研究生和读研究生是一个需要付出大量努力和时间的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而这些能力需要学生大量阅读参考书,学术文献、资料,以深入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背景、理论和方法。所以,无论如何,培养起来阅读和写作的好习惯,这个阅读和写作,不是简单的看小说看故事,而是服务你考研的大方向,不然考研难,读研你会更难。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略萨曾经说过:
“阅读把梦想变成生活,又将生活变成梦想,让孩童如我亦能触及文学的广袤天地。我母亲曾经对我说,我最初的习作其实就是我所读故事的延续,因为我总是为故事的终结而伤心,或是想要改变故事的结局。”
“写作让我们开启另一段平行的人生,让我们得以逃避生活的不如意;写作是化习常为神奇,又化神奇为习常;它驱散混沌,点石成金,使瞬间永存,视死亡如过眼云烟。”【完】
初登场debut-戏剧与影视考研 小班课,2024已经开课,欢迎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