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认知——2024011601
装修工要想拿到高薪,绝不是一些人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更不是简单的“力气活儿”。如果给你开出三四万元的月薪,去做泥瓦匠、美缝工人、油漆工之类的装修工人,你干不干?最近,这一问题在舆论场上引发热议,很多年轻网民都各抒己见,其中不乏针锋相对的讨论。不少人觉得,这种工作很累,而且“没面子”,就算收入高一些,自己也不愿意干。也有人认为一些年轻人存在懒惰、怕吃苦的心理,对于蓝领工作也有一些不应有的偏见。一些看似“不体面”的体力活,其实收入很高,每个人的经济条件、教育背景和职业选择价值观都不一样,外界很难断言哪种工作“更好”,只能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与其简单评判一些人的职业选择,不如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月薪三四万元当装修工人”这一话题引起年轻人如此强烈的反应与大量争议。首先,不得不承认,泥瓦匠、美缝工人、油漆工等装修工人的工作,有着他人难以体会的辛苦。很多装修工为了能多赚钱,只能起早贪黑地努力工作,却过早地透支了身体,导致自己年纪轻轻就疾病缠身。很多装修工也没有“五险一金”,一旦年纪大了,或者受伤了,就很难再找到对口工作。这个职业的流动性也很大,缺乏稳定性。还有一些需要高空作业的装修工人,则面临巨大的安全风险。虽然正规公司都要求工人严格按照安全标准作业,但安全保障不到位的问题,还是不时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都让不少年轻人对这类工作避而远之。而且,很多装修工作并不好干,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如今,客户对装修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干”与“干得好”之间的差距,往往很大。年轻的装修工人往往要经过长年的专业学习和老师傅“手把手地带”,才能磨练出高超的技术。在从学徒成长为成熟工人的过程中,也免不了吃很多苦,花很多心血。可以说,装修工要想拿到高薪,绝不是一些人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更不是简单的“力气活儿”。其实,长期以来,不少人对于蓝领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职业偏见虽然较为广泛存在,但这些刻板印象却是可以逐步改变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赢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与荣誉,比如获得“刮腻子”世界冠军、展现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这些优秀的技术工人向外界证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潜心耕耘,就能创造优异的成绩,进而消除一些人的偏见,进一步优化蓝领的职业环境。——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022790
利用涉诈网站BUG,上海民警成功帮受害人“提现”全部被骗资金。多次登录的网址域名存在变化“规律”:网址域名完全相同,唯独后缀的阿拉伯数字始终在变。在删除后缀发现依旧无法登录后,民警当场测试了相同位数的不同“尾号”,最终成功登录到网站取现界面。经查,该诈骗团伙所使用的假冒网站主要运行规律就是通过添加后缀数字来“加密”网址,在诱使受害人投资后导致其无法在同一网址域名下提现,但使用“尾号”不同的域名登录时,依旧可以操作小额提现。而经进一步研判发现,蒋阿姨的数笔“退款”皆来自不同的陌生银行账户转账,且老人加入的“投资群”,其成员全都是托。警方提醒,虚拟投资类理财骗局通常有相似的套路,诈骗分子第一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发布理财推广信息。第二步通过聊天话术、小盈利等方式获取投资者的信任。第三步诱导投资者加大投入后便直接消失。投资者一定要有正确的投资理念,谨防虚拟投资类理财骗局。——https://news.youth.cn/sh/202401/t20240115_15023302.htm
事件看似是个人自由与社会规则的冲突,实则是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交织的一个缩影。虽然法律对于个人着装没有明确的限制,但个人在公共场合的着装应当考虑到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大众的审美习惯。上述女孩的装扮可能在动漫展览等特定场合备受欢迎,但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则可能引发其他乘客的不适,甚至引发骚动。地铁每天承载着大量的人员流动,安全和秩序是其首要考虑的因素,安检员对奇装异服者的警惕,更多是出于维护公共秩序的考虑。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文化多元性和个体表达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价值,是社会活力和进步的表现。对于上述女孩来说,她所装扮的角色可能代表了她对某种文化的热爱和认同,这种热情和投入应当得到尊重。除此之外,人们更应看到的是类似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着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带来更多自由和选择的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如何在保持社会活力的同时维护社会秩序,如何在尊重个体自由的同时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这些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因而,对于上述事件,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地铁方的过度干预或者是个体自由的缺失,而应从中看到多元文化与公共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我们在其中应持有的态度和立场。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保障个体自由的同时强调公共规则的重要性,需要我们秉持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公共场所的管理者需要在尊重个体表达和维持公共秩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公众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表达;有关部门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规定,为文化多样性和社会正常运转提供法律保障。类似有争议的社会事件,往往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社会的优点和不足。我们应该在类似事件中不断思考,以更加开放、理性、智慧的平衡态度去面对和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冲突与秩序问题。——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1/16/t20240116_38868057.shtml
电影开场30分钟内,如果对电影或影城服务不满意,可以申请退票。长沙部分影院开启的退票机制,着实令无数观众叫好,甚至有网友称,希望能全国推广。这是一家公司的“社会性试验”,与电影行业没有内在联系,即没有触及电影行业核心的产业链。简票集团也表示,此举不影响票房的正常经营和票房收入。由此可见,它根本不是电影行业摸石头过河的票务改革。那么,如果真的是电影行业发起的、刮骨疗毒式的票务改革,就值得庆幸吗?恐怕也未必。诚然,“开影30分内可退票”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烂片,倒逼电影公司提高影片质量。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提防它的一些负效应。首先,电影是否好看?往往取决于观众的欣赏水平、主观感受,很难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还有,你说它好看,我偏说它不好看,我就要在30分钟内退款,你能拿我咋地?没有标准,就等于是“无理由退票”,从这一点看,如何遏制恶意退票?需要认真考虑对策。其次,既然设置了“无理由退票”,那么,退票数据就会纳入电影评价体系之中。如此一来,会不会造成一些黑粉先故意大量购票,然后再利用“无偿退票”来制造热点话题,降低电影的评分?也未可知。因此,“无偿退票”或将扰乱市场秩序。再者,倘若我们真的实施了“开影30分钟内可退票”的机制,就有可能出现另一种我们不愿见到的情景:出品方与创作者把精力全用在“前30分钟”,而忽视影片的整体,进而产出虎头蛇尾的影视作品。这岂不是与倒逼影片质量提升背道而驰?我们都渴望全程无尿点的爽片。可是,有些时候,观众会被新片铺天盖地的预告所欺骗,最后无奈含泪看完烂片。受骗的观众只能用评分来表达不满,然而,大家既浪费了精力、时间及不菲的票价,也获得了糟糕的观影体验。我们支持观众满意度与票费挂钩的大胆尝试。推行购票改革机制要谨慎一些,应安排稳妥的措施,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并权衡观众、影院和电影公司等多方利益。——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1/16/t20240116_38867584.shtml
新年前后是音乐会演出的高峰期,容易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于是有的城市便会邀请国内外一些知名度较低的乐团填补演出空白。倘若这些乐团具备基本的演出水平,售票定价合理,自然无可厚非。问题是,一些经纪公司为了牟取暴利,“挂羊头卖狗肉”,将一些水平欠佳的乐团包装成国际知名乐团,卖出了一线乐团的高昂票价。这样的行为不仅欺骗了观众,也搅浑了演出市场的水。新年音乐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因此,保证音乐会的质量和信誉对于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监管措施,确保演出市场的规范运作,方能让观众真正享受到优秀的音乐作品,并为乐团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从这个角度上说,那些信口喊出超高价的音乐会,已经涉嫌违法。相关主管单位应积极介入,加强对演出市场的有效监管,扮演好守门人的角色。相关售票平台应加强对乐团资质的审查,将弄虚作假的演出单位纳入黑名单,确保演出质量水平和宣传信息的真实性。观众也要保持警惕,选择正规可靠的演出平台购票,避免误把李鬼当李逵。让演出市场诚信起来,让良币能够驱逐劣币,是有关各方的职责,也是相关产业能够存续和发展的需要。唯有各方介入、多措并举,才能铲除演出市场中的李鬼,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1/16/t20240116_38868056.shtml
新鲜和热闹看完了,回到我们最关心的话题:花式开“卷”,能拉动当地文旅增长么?总结经验教训:制造“网红”等是手段,把“流量”变“留量”才是目的,文旅宣传不宜自娱自乐,而应脱虚向实。就此而言,此番多地文旅局的动作中,有一定改进。一是无论请明星宣传、还是蹭“尔滨”流量做推介,都更加突出了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拎清了主次。二是从去客源地宣传,到奔赴爆火城市热门景点开展营销,文旅部门更为主动。三是在“实”方面下了更多功夫,“听劝”是在旅游领域应用当下热梗,更是解决旅游痛点、不断练好内功的重要举措。当然,无论是“局长变装”还是争当“讨好型城市”,越是“卷”的后期,套路化同质化等问题越为明显,各地需要尽早防范,把资源用在刀刃上。透过淄博、哈尔滨“出圈”,一方面要看到,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加持下,淄博、哈尔滨爆火具有一定偶然性,因平台和算法具有一定偏向性,这也意味着“永远无法预测下一个爆火的城市是哪里”;另一方面,要塑造把偶然变成必然的能力,练好社交媒体等工具、适应网络传播新逻辑的同时,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练好基本功,看到机会、抓住机会,才能接住下一波“泼天的流量”,并转换为“泼天的富贵”。——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1/16/t20240116_38867690.shtml
移动互联技术深度改变了人们的娱乐、观影习惯。相比于电视,移动互联终端生产者和内容供应者更好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差异化的交互需要和精神需求,将众人共看一屏的家庭娱乐场景迭代为一人一机、一人一屏。而面对新兴业态的挑战,电视相关企业不仅在内容供给上树起壁垒,在电视盒子等硬件配套上还提高了使用门槛,为消费者制造了许多不便。“套娃式”的层层收费也让人们诟病。消费者除了要为电视、盒子等硬件埋单,观看优质影视作品还需另外缴费、充值会员。无论是对比从前一触即达的电视观看体验,还是对比如今丰富多彩的手机使用体验,电视大屏的竞争力都大打折扣。在科技进步加持下,电视产业已经迈入智能时代,一些企业在内容交互、人机交互、设备交互等方面作出了诸多尝试与优化,然而持续下滑的开机率,反映出消费者对电视产品的智能升级缺乏认可。调查显示,内容生态不丰富、多场景社交不完善、设备操作不灵敏等仍是智能电视使用的痛点。如何让开机率止跌反弹,是当前电视行业亟待破解的难题。对身陷“开机困局”的电视行业来说,破局的法门蕴藏在“不变”与“变”之中。不变的是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理念。只有精准贴合消费者需求,企业发展才能提质增效。面对小屏冲击,电视企业要寻求大屏、小屏差异化共存,关键在于回归用户需求,开发最优应用场景、配套最佳服务体系、提供最快触达路径,在小屏无法替代的领域实现开机率回升。变的是树立“生态”发展思维。“生态”不止是数字经济的热词,也深刻影响了传统行业。大屏电视作为内容产品的播放终端之一,企业需将自身视为内容生态中的一环,在不断改进技术、优化体验的同时,努力构建涉及内容供给、终端展示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回首过去,企业在市场变局中成功转型的案例不在少数,化险为夷的关键正在于紧跟用户需求,及时转变思路。循着前人走过的路,坚守“用户至上”始终不变,顺应市场趋势积极应变,才能更好应对一波又一波的竞争与挑战。——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1/16/t20240116_38867683.shtml
现实中,住宿业的“减塑”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非星级宾馆、酒店等住宿场所,一次性塑料用品仍相当有市场。而有的酒店则深刻把握了“不主动”的精髓,即“不抗拒”,有求必应——顾客一有需求,便立马双手奉上。如此减少住宿业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便形同虚设。何以至此?症结在内驱动力不足。这一方面是习惯使然。自一次性用品成为酒店标配以来,大部分人早已习惯了“空手入住”。眼下习惯突然要改,难免有人难以适应。一些酒店便倾向于维持现状,先观望一阵。另一方面有利益牵扯。一次性用品一直是酒店重要的增值服务之一,一些星级酒店或精品酒店更将其视为自身的品牌特色,用于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而且,一次性用品还关联着上游生产企业,一旦酒店限制和减少使用,也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总之,习惯难改、利益触动,既得利益方自然也“减”得不主动、“限”得不彻底。然而,在环保这件事上,没有任何借口。住宿业不应成“注塑”业,企业必须压实自身责任。正如倡议所提到的,应主动作为,扎实推进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工作。当然,相关政策的引导与约束必不可少。如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条款、细化相关标准规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令行禁止。——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1/16/t20240116_38867654.shtml
一直以来,上市公司重要大股东、董监高等“关键少数”以离婚、解散清算、分立等任何方式规避减持限制一直被市场诟病。而当前以离婚方式为代表的借道减持操作空间越来越逼仄。去年以来,监管部门采取多方面措施遏制“离婚式减持”等行为,旨在保护公众投资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维护资本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关键”股东在离婚时作出承诺,除了遵守监管机构等有关部门的规定外,还约定离婚双方合并计算股东身份,合并适用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信息披露、减持额度、减持限制等规定。这种方式提高了离婚后双方减持的信息披露要求,提高了“绕道减持”的门槛。另外,面对“假离婚真减持”,也有上市公司敢于“亮剑”。比如,规定减持所得收益全部归公司所有,或上市公司回购所减持股份等。目前,已经有上市公司对股东违规减持采取行动。此外,随着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规则越来越细化,上市公司还需帮助股东树立合规意识,防止重要股东家属,尤其是离婚后以不懂规则、误操作为借口进行违规减持。投资者更多的是担心上市公司关键股东利用不对等的信息优势套利,这就要求上市公司持续督促大股东、董监高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健全完善信息披露。让“假离婚真减持”等违规减持无处遁形,如此才能提振投资者信心。——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1/15/t20240115_388657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