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节气就要做到“三不”
“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始终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洁身自好、廉洁自律上为全党树标杆、作表率,从严管好家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带头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抓好分管领域和主政地方的党风廉政建设”。习总书记在这次民主生活会上再次提出具体要求。职位越高越要忠于人民,越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敬畏法律、敬畏纪律,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才能担起肩上的重任。
党员干部要树立气节,心中有戒“不妄为”,“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是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从历史走到今天,高尚的气节已经成为当下每个党员干部应有的品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些党员干部的气节,体现在深厚的家国情怀,体现在事业为上的一身正气,更体现在维护社会公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员干部要树立气节,秉公用权“不任性”。党员干部在提供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更要怀揣为民服务的真挚情怀。这种情怀,既要体现在心里装着百姓,有同理心,多考虑百姓的感受,也要求能够采取合理方法,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同时,要有敬业精神,做好本职工作,这才是心里装着百姓的题中之义。
党员干部要树立气节,担当尽责“不懈怠”,党员干部需要做到“铁肩担道义”,展现出清正廉洁、依法执政、公正无私的凛然正气。古语有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当做事出于公正之心,执政时能做到公正无偏,服务人民时做到大公无私,必然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认同。
党员干部要树立气节,廉洁自律“不变质”,党员干部要做到顾全大局、全盘考虑,敢于牺牲小我成就他人、集体与国家。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利用职权为己谋私,大搞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只顾自己高兴,践踏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权益,给党组织的形象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更加损害了党组织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庄严、神圣、光辉的形象与威信。这不仅是违法违规的行为,更是有失共产党员气节的表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这个新的时代,有了气节才能行的端,坐得住;有了气节才能面对困难,冲锋陷阵,回馈社会;有了气节才能面对利益诱惑,强权威胁,仍能坚守自我,维护公平。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才能成为优秀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