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电视剧还要精彩的6套小说推荐
坚持原创的938篇
没什么好看的影视剧作品,不如读书。
最近真的是严重剧荒期。
真的,有些好的小说,读起来比追剧强多了,而且拍摄确实存在局限性——拍不出来文字所创造的丰富奇妙的世界。
马伯庸的作品就是如此。
影视剧作品可能不错,但书一定有不一样的精彩之处。
马亲王擅长在历史的缝隙里,在史料和考据之外,巧妙地“东挪西凑”,流畅地创造出很多更符合我们现代读者喜好,当下社会三观和偏好的故事。
我这个半吊子的历史文化底子,也因为读者对里面一些情节bug的探讨,涨了不少见识。
故事好读有趣,饱含文史民俗,跌宕起伏,经常是隐入尘烟的小人物的平凡史诗。
他的作品还非常适合改编成影视剧作品。
当然拍得好不好,演得行不行,这和小说原著关系不大。
我可以做到,剧与原著完全分开看待。
因为确实是不一样的快乐体验。
《长安的荔枝》
周末用了大概不到3小时,终于把《长安的荔枝》看完了。
这本书算是他作品里,很简短的一部。
作者本人还自嘲,参加一个“暗黑”聚会的时候,这本书接受了作家同僚们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批判,中肯且准确,里面的转折,包括人性方面,又哭又笑的温情等等,让他多看看《金色梦乡》。
PS:伊坂幸太郎这本书和堺雅人主演的电影我都推荐过。
降低了期待值之后,依然很喜欢这部作品。
可以说,作者是太懂千百年来的冗杂的体系,尾大不掉运作的诸多问题。
你可以联想到职场里,很多bullshit job,毫无意义的工作,是如何被发明出来,且一直存在,一直很忙,卷的毫无道理,至少很多人是没有机会去创造/发明/革新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可以联想的事情太多了,流程,系统,体系。
引用一句:
“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两京十五日》
十五天的极限挑战,漕运版“公路片”+古代悬疑推理。
特别有画面感,很过瘾的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真是又想看,又觉得拍得会差强人意。
帝王之争和百姓所愿,各自立场的冲突背后的根源性和逻辑。
历史总是在循环重复。
普通人只想好好活下去的信念。
普通人也有就想要,因小失大的任性,不想为大局牺牲小我的坚持——每个人的价值体系都是不一样的。
我最有感触的点:
进不必媚,居不求利,芳不为人,生不因地。——《瓦松赋》
站着生存,或者说不必跪着,就能好好活着,应该是我最真实的愿望了,拥有拒绝的底气。
《长安十二时辰》
其实改编的电视剧口碑还不错,掀起来改编热。
我也是从这本书开始入坑马亲王。
曾经绚丽辉煌的朝代,他随便融会贯通,都是了不起的盛唐气象。
他写唐朝,总有些恣意潇洒的风格,可以着眼于更加磅礴的氛围。
如果可以百分百还原书中那些服化道,绝对是眼花缭乱的精品。
《显微镜下的大明》
写明朝,就更注重一些基层治理民生的细节,那些进步之处和弊端问题。
各种规章制度的计算,落地,执行,说实话,确实如此。
我接触的作品创作,(非严肃正史书),唐朝都是恣意洒脱,重人物和关系;
宋朝是传统文化集大成者,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文明,也势必有弱项,风花雪月的人确实不会君王杀伐果决的治理之道,
明朝确实有太多能分析的问题,尤其关于官场种种,所以你看良心口碑剧《大明王朝1566》。
马亲王从各种小案件入手,百姓的生计,基层的投机倒把,去凸显层层利益的博弈的冰山一角,一个个不谙世事的呆傻神算学霸,格格不入的人,为何做正确的事,但是很难存活下去。
和《长安的荔枝》相比,更扎心一些。
这也是我确实需要看自己状态,才能读他写的大明。
必须要自我能量很高,才能压制住思考和代入的情绪。
《古董局中局》4部
我更喜欢前2部。
除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本身对古董,鉴宝,探秘这种题材的喜爱我很喜欢他笔下的主人公,张小敬也好,许一城也好,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主人公的内心,就是应该强大到有自己的一套一以贯之的处世观,是非观。
可能会对这个世界失望,会无能为力,会绝望到放弃,但是只要有一丝丝机会,都还能百分百投入,万死不辞。
即使背负了全世界的不理解和骂名,还是可以坚定地做应该做的正确的事。
面对不得以为之的“应该做的错事”,不逃避,甘愿承担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从不会为求自己心安将他们合理化。
在揭秘和鉴宝的各个故事中,面对滔天财富,大部分人或是贪婪,或是痴缠,或是无情,或是无奈,或是偏执。
明里讲的是器物,其实已跟掌眼鉴定关系不大,甚至和器物的真假也都无关,说的全是人心。
正所谓鉴古易,鉴人难。
“比起那些器物,这人心才是最耐琢磨的。”
到现在我还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风云》的时候,说过,贪,嗔,痴,是人最可怕的三种意念情绪。
在《古董局中局》里又何尝不是?
一度我也随着人物角色的思考以及情节的转折,陷入了摆动和犹豫:
故事里,那些倒戈“老朝奉”的角色,都在同样的论调里,迷失了自己:
文物没有在自己的国家得到很好的保存,这种悲剧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无数次,周而复始。
不是毁于政治,就是毁于贪婪;不是毁于无知,就是毁于自大。
人的罪责,结果却要这些无辜的文物来承担。所以有几个痴迷文物的人,从伤心到愤怒,从愤怒到绝望。懂得珍视的人太少了,这些精品永远都在历经劫难。战乱时渡劫,和平时还是渡劫。政治运动时渡劫,经济发展也渡劫。
所以,他们为自己偷卖文物的牟利初衷找了一个合理化外衣:
文物应该是超越国家和时代,用一时的政治去划分所有权,根本就是错误。因为其他都不重要,存续才是最根本的事!
每当这种时刻,千疮百孔的主人公还是能给人不少正能量:
不能因为外国人对掠夺得来的珍贵文物一丝不苟的珍视态度,就可以对他们的强盗行为视而不见——错误就是错误,偷盗的本质是不应该被改变的。
这套书我都得克制住自己的阅读欲望才行,所以当初用了不到一星期看完。
所以现在的自己,出门旅游,一定会认真做功课,再去看看那些有我们珍贵文物的博物馆。
《七候笔录》
这本书主打文人骚客,诗词歌赋:
几千年来,每一位风华绝代的文人墨客辞世之时,都会让自己的灵魂寄寓在一管毛笔之中。他们身躯虽去,才华永存,这些伟大的精神凝为性情不一的笔灵,深藏于世间,
其中最伟大的七位古人,他们所凝聚的七管笔灵,被称为“管城七侯”。集齐七侯,就能开启已经失传的笔冢,重新开始练笔灵。正,邪以及未知第三方强大势力都在明争暗夺。
主人公偏偏是个不学无术的国学白痴,要用融会贯通的诗词进行PK,是挺不容易的。
情节不见得多诡谲,但是就当成对国学传统的普及也未尝不可。
我一个根红苗正的理科生,历史底子确实打的不牢固,不再考试以后,能记住的信息就更少了。
尤其是现在的古装剧,拍得也不行,好看一点的都得架空才圆的过来。
已经很难有雅俗共赏,比较尊重历史的正剧了。
我也是到了最近几年,越发觉得,历史很重要。
读史,真的可以明鉴人事物,是与非。
因为很多事情的参悟,不能简单粗暴,靠外界各种被动输入的观点,(尤其不靠谱的噪音太多,制造焦虑赚钱,夹带私货带节奏),而是应该靠自己,去思考,去理解。
只有我们自己最明白自己的处境和需求。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判断趋势的第一责任人。
历史入门也不难,也困难。
如果一上来就《国史大纲》《二十四史》是挺困难的,钱穆老师的书我至今还在前十页徘徊着。
底子太弱了。
我们需要更多雅俗共赏的好作品,降低普通人的欣赏学习门槛,还能吸引更多年轻的读者,将我们的传统文化用新的方式传播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比如国学,除了经久不晒的魅力,更应该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才行。
作者: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百家号/头条/腾讯新闻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公众号/豆瓣@芸淡风倾,微博@芸淡风倾_紫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