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角色冲突

1
一个人要在群体生活中保持独立的认知,并且能够将认知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中,这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这倒不是说他必须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在我看来,意志力就是心理学上的悖论),而是他必须具备更高视角的观察和自省能力。
怎样去衡量所谓的“更高”?我认为有三个特征:一是他必须客观认识社会心理学的作用,不要认为社会心理学的规则只适用于别人,不适用于他。二是他要有觉知想象和情境的能力,即自省力。三是他要有超越小我,构建新关注点的能力。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很著名的达克效应:90%的司机都相信自己的技术高于平均水准。这意味着自我认知偏差的存在是极其正常的。但这种偏差是怎样造成的?这个问题恐怕不会有任何精准的答案,然而“情境”——即你身处的社会环境,肯定在自我认知偏差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社会心理学甚至可以叫作情境心理学。如果不具备相同的情境,研究群体心理就没有意义。所谓社会心理特征,即指在同一种社会情境下所显现出的共同心理倾向。我们所说的国民性正是一种社会心理特征。
2
社会情境的研究意义在于,不管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如何,他都有可能在相同的社会情境中作出同样的行为。如果我们回溯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会发现在这些事件中,不同的群体——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其社会倾向都极为类似。尤其是知识分子,并没有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准高于平均而显现出独立的自省能力。
这就是说,社会心理学当中经常出现的字眼,比如服从,会毫无疑问地对每个人产生作用。我没有条件计算社会心理学中的“服从”现象在实验样本中的统计意义,只能从纵向的历史中去寻找案例。上个世纪法西斯横行的现象,也让许多心理学家思考社会心理学上的服从意义,因为他们搞不懂,那些本该最能保持独立思想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许多心甘情愿成了走狗。这一点,对于我们中国人也并不陌生,只是我们反省历史的成本比别人更昂贵。
就个人来说,如果他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会发现一个令人痛苦的现象:当他涉足社会情境时(比如职场),他的认知似乎发挥不了很大的作用。情境会自动拉低他的认知,让他变成另外一个符合情境逻辑的“社会人”。在情境化和体制化的推动下,情境性的行为和内心的认知会形成尖锐的矛盾冲突,他有可能会因此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3
鉴于社会心理学的实际性,东方心理学必须直面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即在他无法选择情境的情况下,如何直面痛苦、认知痛苦、应对痛苦,如何得苦得乐。因此,东方心理学就必须解决情境与内心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就牵涉到开头所说的三大特征。
东方心理学只服务于普通人,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缺乏身为普通人的自觉,出现较大的自我认知偏差,他将会严重缺乏自省能力。“普通人”这三个字意味着平等性,即在他人身上出现的问题极有可能在你身上也会出现。也就是说,如果你和他人具有相同的情境,就算你和他人之间个性差异明显,认知水平不同,仍然有可能出现和他一样的社会性思维。你们的行为会有趋同性,你们同样会被体制化,几乎没有人能够逃离。
如果你意识到了服从、趋同等基本社会心理现象的出现,不应在第一时间抗拒,这种抵触的心理恰恰是冲突带来的。正确的态度是什么呢?你应将其视为一种常态。在满是泥泞的路上走路,不可能不湿鞋。这和你是谁无关。你认为自己可以跳离这种心理效应,恰恰是无知和傲慢的表现。
4
但你可以觉知情境本身。
东方心理学认为,情境是现实+想象。如果缺乏你对现实的反应(包括态度、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过程),就构不成任何情境。比如当你陷入熟睡时,你睡在哪张床上都不是情境。
也就是说,情境中含有主观的成分。比如在一个群体进行表决时,当众人都赞同并且举手时,不管你内心同不同意,可能都会跟着举手。这就叫趋同性。趋同性促进了你体制化的进程。然而,如果你感受不到众人举手这一件事的压迫力,就无法产生趋同效应。这种感受力是主观的,但也是普遍的。就算有人不举手(这样勇敢的人的确存在),也只能说明他抵抗住了这种压迫力,而无法证明压迫力不存在。
只要有社会环境,群体产生的压迫力就无处不在。没有压力的情境不能称为情境。比如,当你走入一个肃穆的场所,所有人都表情严肃,不需要任何人提醒,只要智商正常,你也绝不会嘻嘻哈哈。
职场作为一个长期的情境,其压力的输出也是长期性的。这种长期性的压力会让我们产生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你只有不断练习,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打破这种模式。我们将模式想象成(事实上也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脑神经科学告诉我们,一旦我们的思维模式一再重复,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会愈加紧密。要打破这种连接,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立新的连接。
5
东方心理学把建立新连接称为:超越小我,寻找新的关注点。
这里的“小我”,是指角色意识。每一种情境都如同一幕剧,必须有脚本,你必须在这幕剧中担任某个角色,情境才能顺利推进。
比如你在一家公司担任员工,员工就是你的角色,但员工代表不了你这个人。一旦你回到家,员工这个角色就结束了。虽然角色结束,但角色意识还一直存在。你的脑子里还残留着今天在公司发生的不愉快的或者令人焦虑的事,还想象着明天要面临的巨大压力。你甚至连孩子对你说话都没有听到,嘴里的食物是什么味道也不知道,你已经彻底被角色意识所掌控。
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区分角色意识和真正自我的能力。
按照惯常的逻辑,他们会问:如果我们不是角色,那我们是谁?
事实上,这根本就不能成为一个问题。因为你存在着,你是你的存在。东方心理学用排除法去形容自我,去除角色以及相关的标签后剩下的就是自我。
角色意识是最顽固的固化思维。一旦进入社会,你就会认同角色本身。这种长期的认同会催生强大的神经元连接,从而形成典型的心理冲突。你似乎感觉到有两个不同的你,事实上你是完整的,但你的思维是立体的。这种立体的思维包含了不同纬度、相互冲突的理念,让你有自我分裂的感觉。
6
建立新的关注点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建立新的角色意识,即改变环境本身。另外一种是培养正念觉知,将角色客体化,即把角色和自我进行分离。
第一种不属于心理学范畴,不加以讨论。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改变环境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比如在当下的环境中,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辞职换工作。如果你有家人需要养活的话,更是如此。
将角色客体化,并不像字面描述得那样简单。它是一种反复的过程,是一种长期的练习。你要做真正的自我应该做的事,即观察、体验、思考和表达。你行动,但不参与。
观察、体验、思考和表达牵涉觉知的全过程,甚至牵涉到角色意识的运转。你观察角色,你体验角色所带来的感受,你思考这种感受的起落,你去表达它。但你不是角色。
一旦角色意识被割裂,你内心会余留出巨大的空间。你会体验到充实但轻盈的自我。
但是,这种体验是具有反复性的。东方心理学并不低估角色意识的力量,哪怕这种力量是一种暗示力,它也确凿无疑地存在,并且会在不知不觉中再次掌控我们。这种反复的过程也许会持续一辈子。没有所谓的开悟。没有所谓的果实。只是践行一个普通人的修行罢了。
幸运的是,只要你体验过哪怕一次来自内心的喜乐,就绝不会丧失发现自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