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BEING——DOING——HAVING 模型的思考
最近有朋友问经常被我提到的BEING-DOING-HAVING 模型是啥,到底咋用?我今天想整理一下我自己对这个模型的思考,这部分纯粹是我自己的思考、实践和总结。
第一次了解BEING——DOING——HAVING 模型是在2019年春天的ARC(Awareness——Responsibility——Connection)的课堂上,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迷茫和困惑,居然是一直不知道审视自己内在的假设、信念BEING,理所当然、自以为是的被自动化习惯惯性推动着,过着无知无觉的日子。
从那时候开始,就不断的琢磨、实践和验证着这个模型,慢慢的越来越明朗,今天尝试讲一下我的理解。

首先,这个模型是不断螺旋,循环上升的,且彼此互为因果,从任何一点,都可以顺向或者逆向流动。
其次,深入可以拆解为以下六种基本模型:
一、BEING——DOING——HAVING(信念——行动——成果):
这有两种可能:
一是从自己已经拥有的成熟的信念BEING出发,行动DOING,最后得到对应的成果HAVING。这就是最基本的“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模式,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
二是这个BEING,不是当前已经拥有的信念,而是未来自己的状态或者目标,这个状态或者目标可以是从“榜样”身上获得的某个新信念种子,或者从书本上,从影视剧等获得的自己未来状态的新信念种子。例如在我2018年很羡慕慧明老师身上具有的“洞察力”这一特质,于是我以此目标作为一个新信念种子BEING,然后不断的探索、行动DOING,现在的我果然具有了这种能力HAVING。这个模式体现了“心想事成”的秘密,这个成果HAVING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训练,不断的行动DOING,最后让自己获得了最开始的期待或者渴望的状态(目标)BEING。
二、BEING——HAVING——DOING(信念——呈现——行动):
这是吸引力法则的秘密。有一个信念的种子,这个信念是未来自己想要获得的某种状态BEING,调整自己,让自己的意识以及外在具有这种状态HVING,从这个状态出发,在这种状态下不断的行动DOING。
例如现在很多人追求“自由”BEING,虽然我们其实还不具备现实的“自由”,但是我们先设想自己已经获得了想要的“自由”BEING,并调整自己的状态到“自由”(这时候BEING就不是信念,而是状态HAVING),从这个状态HAVING出发,去做去行动DOING。这时候行动的成果HAVING并不是开始时候没有得到的“自由”,而是跨过了追求自由的这个过程,越级得到自由后的下一步的成果。就好像“自由”不是目标,是目标的资源,是一种存在,那么自由其实已经在行动的过程中获得了。
三、DOING——HAVING——BEING(行动——成果——信念):
这是敏捷开发、快速迭代模型。不管三七二一,先行动DOING,那么行动后必然会有成果HAVING出现,从这个结果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方法、理论或者信念BEING。这是当前企业经常用的一种模式,先开枪,再瞄准,再总结。
四、DOING——BEING——HAVING(行动——信念——成果) :
这是实践出真知,再在真知指导下出成果的模式。边实践DOING,边总结经验BEING;边行动DONING,边提炼经验,甚至升华成信念BEING,在这些经验、信念的指导下获得成果HAVING。这时候的HAVING不仅仅是行动的结果,更宝贵的可能是理论体系。
五、HAVING——DOING——BEING(成果——探索——信念):
这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从已经拥有的成果HAVING出发,在这个基础上向前反思DOING,找到对应这个结果的信念BEING(在此基础上考虑是否需要迭代更新)。这是反求诸己模型,反思模型。
二是从现在的资源HAVING出发,行动DOING,最后得到新的信念BEING。这就探索真理的模型。
六、HAVING——BEING——DOING(成果——信念——行动):
这就是著名的转念思维模型。从现在已有的成果HAVING出发,先进行信念的总结,升华,或者反转、转念,成为新的信念BEING,然后在新的信念体系下指导行动DOING,再次螺旋上升。
总结,BEING-DOING-HAVING 模型是一个指导思维(信念)、行动和成果三个维度不断相互流动的模型,经过这几年的琢磨、实践,有点管孔窥豹的心得,其内涵还更丰富,希望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体验,加深对其的理解和掌握,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