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前:不真诚的道歉背后,是看不见本质的思维模式
最近在关注程前这件事,发现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普通人反思的点,因为他犯了一些大多数普通人都会犯的错误。
通过思考,也会让我们自己有所收获。
程前的多次表现可以看出,他的思维模式表现在只看表面,看不到事情的本质,还不具备深刻的分析能力。
归根结底,他不敢向内看真实的自己,更不敢把真实的自己表现出来,所以每说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一眼假,这种假马上能引起人们反感。
还是那句话,人们厌恶的不是你能力不足,思想幼稚,人们厌恶的是你装。
01
程前的道歉错在哪里,为什么不被周鸿祎接受
冯仑曾经说应该怎么道歉:“一个人犯错了,第一,认错要快,第二,认错要彻底,别别别扭扭找理由,不解释。第三,改正要有行动,这三条做到,这个事就过去了,靠时间解决。”
程前为自己在年会上诅咒周鸿祎道歉,他是这样说的:
这段道歉视频很明显,态度很真诚,语言却很官方。自己在乎的是“公开”犯错,说明他在乎的是别人怎么看他,而不是自我反思他自己有需要成长的地方。
同时一再强调不是自己的本意,这就是在给自己推脱。
整段道歉中,没看到他对自己的反思,也没看到他承认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伤害,不仅找理由为自己开脱,还对对方提要求,希望对方理解他。
真正的道歉,是让人看到你对自己彻底的反思。
1、自己哪里做错了,是自己哪里的问题导致了错误的行为。
2、并且经过反思,知道了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改正。
3、我当时为什么无意识的说了那些话,做了那些事,后来我反思,应该是我性格上有哪些缺陷,做事上有哪些短板导致的。
4、我以后会改,我将具体如何改。
这样的道歉,一方面让人看到你真的反思了,对方受的伤害和委屈也会好很多。另一方面让人看到你确实经过这件事吸取到了具体的教训,你成长了,让人看到了对未来你们能继续相处的希望。
你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对方才能接受你的道歉。
否则,对方发现这个傻帽嘴里说的道歉,却一个劲的为自己推脱。其实人不经意间说的话和不经意间显露的情绪才是真实的你自己,只是你自己不愿意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罢了。
还对对方提要求,要求对方给自己宽容和理解。
冲这两点,就知道他目前没有改进的可能,摸不准以后还会犯这样的错误,还敢继续和你接触吗?
既然不打算继续和你接触了,是否接受你的道歉都无所谓了,毫无意义。
一个勇敢的人,首先敢剖析自己。
我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也遇到无数这样的人和事。大多数人的道歉都是不真诚的。
一部分人本身就不想道歉,更多的人是太懦弱,太自恋虚假,不敢自己剖析自己。
成熟的人伤害别人之后,首先考虑的是及时疗愈对方的创伤,同时自己负起责任来,反思自己的错误。
还处在巨婴状态的人,伤害了别人之后,首先想的是保护自己,怕对方反击。
巨婴式道歉:
1、“就算我有错,你也有问题,是你造成的。就是因为你的某些原因,我才攻击你的。”企图混淆对方的认知,推脱责任。
2、然后想的是包装自己,怕对方改变对自己的印象。
“我在其他方面做的挺好的,你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否定我。我心里不是这样想的,那些话不是我想那么说的。”好像他被邪灵附体了,要怪就怪邪灵,他没错。
3、然后扔下被伤害的对方不管不顾,觉得自己需要被人照顾,于是为自己找理由,希望向对方索取一些理解和宽容。
“我这么伤害你,是因为我有我的苦衷呀,我以前又不懂这些,而且我也受了很多苦,所以你要理解我的苦,如果你不理解,就是你不懂事,不宽容。”还习惯性的把道德绑架的武器拿出来了,好使。
当说完这些之后,来一句“我向你道歉。你赶紧原谅我。我都道歉了,你还不放下,你有问题。”
现实中我们见到的大多数人的道歉,基本是巨婴式道歉。
依循以上四个步骤:
1、为了保护自己混淆事实;
2、想继续维护好形象包装自己;
3、找个莫须有的原因推脱责任;
4、最后用道德绑架的武器像受伤害方索取理解和宽容的能量。

这就好像:
你向对方开了一枪,对方伤口汩汩冒血,严重的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成熟的人马上想办法包扎,止血,挽救。看到情况稳定后,仔细复盘,并且忏悔自己刚才的错误,并且保证以后再也不开枪了。
心智未成熟的巨婴们马上慌的一批,脑子里只想着推脱责任,逃跑,恐慌中还需要从眼前的伤员身上再吸两口血,自己才能舒服。
就是这个区别。
有的人五六十岁了,七八十岁了还是个巨婴。
02
程前在红衣公开课中,为什么又不被周鸿祎接受
上了年纪的人就很能理解冯仑和周鸿祎的心情,他们已经功成名就自我实现了,希望能用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培养几个年轻人,就像培养自己的孩子一样。
第一,从心理上能自我满足,你看这个年轻人是在我的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变得像现在这么优秀的。他们不担心年轻人会抢了自己的风头。因为他们知道,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代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他们在自己的那代人中辉煌过了。和下一代不在一个竞争体系里。
哪怕这个年轻人以后变得很厉害,也只能说明我更厉害,我慧眼识珠,还会培养。
第二,他们的江山需要有人继承,这里说的继承不是指继承财产的人,而是指,他们打拼的事业版图需要有团队继续维系,他们聚合的社会资本和人脉圈子需要有人继续转化成价值。人数不限,培养的人都是他们的江湖势力。
第三、英雄都是惺惺相惜,只有无能的人才会不干正事,只琢磨着通过贬低别人博取一些虚幻的自尊。
创业者都经历过长期的艰辛,寻找机会不被人看见,最后突破艰难险阻才走到今天。所以他们和其他的创业者很容易共情,就算对方不能为我所用,但也希望尽自己所能扶持后来者。
尤其在大多数人都混日子的社会里,成功人士渴望看到一个还能积极进取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不接受道歉的情况下,周鸿祎还愿意在公开课结束时特地点名,给程前一次发言机会。
可惜,程前又搞砸了,说出一句:打不过就加入。
我很清楚程前的感受,表面上看是他脑子里没词,更深层次的是他的思维模式。
我之前有过一篇文章有讲,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外围,只有少数人能看到核心。
当人没有深度参与过什么事情时,看到的永远是成功人士拿着红酒谈笑风生, 说话之间幽默而充满机锋,穿的休闲体恤或者西装笔挺。你永远看不到他们真正干事的时候,是怎么思考,怎么行动的。你更看不到当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是怎么捕捉信息,大脑中怎么运转的。
当你看到周鸿祎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他各种怼人的场面,他的演讲与口才。其实他的主业是创办了互联网公司,你看不到他如何构思商业模式,融资,招兵买马,管理公司,甚至深夜在电脑面前自己改代码,怎么带着自己的员工研究编程范式。
于是不善于深度思考的人,就很容易的以为,只要去模仿能看到的那些表面样子,自己就和他们拉近了距离。
于是就有人总结出来一条谬论:高情商就是会说话。
于是就觉得只要自己在说话上抖抖机灵,就说明自己有水平。
殊不知,能让人真正认可的,是你干事,干成事,是你对事情深刻的认知。
普通人看到那些成功人士出面嘻嘻哈哈的欢乐场面,其实只是他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已,王石也只是抽空出来参个会做个演讲,站在公众面前说话不是他们的主业。
如果这帮人没有背后的实业支撑,只是会说话,大家直接去看郭德纲相声和春晚就好了。为什么要看他们?
所以程前错就错在,当周鸿祎给了他机会之后,他的习惯性的“装”又开始了,于是抖机灵的说了一句:打不过就加入。
内在含义就是,我现在既然无法和你对抗,就先和你站在一起。这是一种没原则的投机心理。并不是内心真正的认同。
因为有强烈自卑心的人会感觉,认同别人就是放低自己姿态,自己的自恋或者自尊就受损了,自己接受不了,只有不断的否定别人,才能获得一时舒缓,所以必须硬着头皮刚。
周鸿祎说,不用,我们之间本来没有竞争关系。
人们都说程前说错话了,程前估计后来也在想,哎呀,这不是我本意,我怎么又说错话了。
其实,世界上没有说错的话,说对的话可能是你处心积虑构思好的表达,也许是假的。 但是说错的话一定是你潜意识的反应。程前由于自卑,害怕,为了保护自己,心理防御机制又启动了。
其实说什么漂亮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内心深处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只要自己看明白了,你就不会说错话。只要你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就算别人不认同,你也没说错什么。
最简单的,他完全可以说:
通过上次年会后,我吸取了教训,觉得我自己的表达能力确实不行,我也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所以今天特地穿着红色衣服来到周总的公开课现场,一方面再次表达我的道歉,我确实错了。 另一方面,我也想向前辈学习学习到底应该怎么演讲,因为这是我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必需的技能。今天我是以一个晚辈和学生的姿态来的。我认识到了差距,我也相信通过学习,自己能有个不小的提升。
不需要你抖机灵,展示自己多么与众不同,因为那些都没用,只有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是最有用的。只有你的诚意和不断提升的能力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
也用不着在场面上给大家展示一个不符合你现状的虚假形象,因为在场的观众影响不了你的生活,当你有一天真的变成成熟靠谱,自然会有不错的发展机会照亮你的人生。
03
做网红的陷阱
我之前和朋友谈过,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都在追求做个网红。
但是巨大的流量和曝光其实非常考验人,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做网红。
必须要有强大的内心,那就是有个清晰的自我,知道自己是谁。
这样你在巨大的流量面前,即不容易被网暴抑郁,也不容易被吹捧的膨胀。
你能清晰的分别出,别人的诋毁和崇拜是别人的事,我自己是什么人我自己清楚。
在眼下火热的自媒体行业中,清醒的人只是把自媒体当成一个职业,就算露着真名和自己的面孔, 也能清晰的知道,放在公众面前的职业,名字,面孔都是符号,是帮我实现自己心愿的工具,不等于我自己。
但不清醒的人,一旦看到自己的账号下有了很多流量,自己先飘的云里雾里,以为自己真的是那个被别人追捧的理想人物了。进而把真实的自己埋葬起来,逐渐自我陶醉,自我迷失。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真实。
用不着学什么繁多的为人处事的技巧。
一真治百病。
直心是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