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第七篇·听着苏轼做梦的日子
作者注:第六篇札记实在是太羞耻了,只能暂且跳过,直接来到第七篇(也就是最后一篇)札记了。
伍老师:
展信佳!
这学期似乎倏地一下就过去了,在无数考试和ddl的裹挟下,超出预料却又顺理成章。这学期也高校多事,悬挂在实验室,沉没在江安河,坠落在教学楼。看了前面同学写的札记,感觉或许是今年大家的五羟色胺酸有些累了,也放假在家看手机打游戏而不再调控大家的情绪了,大家都在谈论着“内卷”与“水课”。选课的时候也有同学在空间里感慨为何大家选课的标准不再是“有趣与否”而变为了“分高与否”?我看了也只得笑笑。内卷也好,水课也罢,或许我们都在逐渐消解课堂本身的意义。
前几周,朋友说她听历史篇徐XX老师的结课感言听哭了,因为他说我们要“接受自己、放过自己”;我感叹道伍老师也讲了差不多的内容啊,“每个人的英雄之旅”。她笑着说“中华文化都这么哲哲的吗?”那是期末的前一周,略冷,我们在长桥上走着,恢复着被学习和学生工作吸走的生气。
我和她都是搞文案的,公文写作,基本都是会议记录、发言稿和新闻稿。这些工作让我们习惯于阅读和书写严谨正确、措辞恰当且或许充满“水话”的表达,我们发出去的每一篇文章都字斟句酌而反复修改,提交的每一份文件都排版优美也格式整齐。这已经逐渐成为了我们读的习惯。
于是后来,她看了老师分享在群里的札记和我的札记。令我惊讶,她的第一句感想居然是我札记的行间距不是最新规定的固定值28而是为方便用的1.5倍。我说这是我的札记,不是什么会议记录,不用如此注意地修改病句更没有这么严格的格式要求。这是我为数不多的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写些什么的地方。感叹着被公文洗了脑,讨论着开会的正式通知还没拟,吐槽着学弟学妹写的文案有好多病句,苦恼着期末要学不完了。到最后,我们还是在教学楼肝到关门,我拟了一篇开会的正式通知,她修改了学弟学妹写的病句,桌上堆着专业课的书,地上散落着几个空了的咖啡罐。那天是跨年。
到头来,她还是没有放过自己,我也没有踏上自己的英雄之旅。
看到这里或许大家会觉得有些沮丧,或许觉得老师们的上课所言皆是空谈。但其实,仅“有人在允许我们退缩、犯错与幻想”这一件是就足够令我们感动很久、落泪而久久不能忘怀了。在长长的人生旅途中,容许我们驻足停留,容许我们躺平在坑底,容许我们幻想着另一条小径的样子,尽管我们会忽略些什么;容许我们也偶尔扒开密林窥探一下另一条小径;容许我们绕远路,容许我们叹山川壮美,哀残叶落花……或许这是我的不成熟的小想法,但我还是会觉得,老师们与这门课的存在就已经足够美好且令人感动了。
老师,“每个人的英雄之旅”,苏轼一生的点点滴滴,老师的那几位我愿称之为“世外高人”的朋友,于我,于我们,都是一个新的世界。它们在教室里形成一个场,真实地告诉我们生活可以不必如此,也真实地展示与大学校园有关又无关的一切,与一切既定之路以外的世界。纵使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不会选择这条路,极大概率下不会学习研究诗词,更不会隐居山林,但这世间高山巍巍、连绵不绝,那些我们永远无法企及与亲自攀登的高山,看看也好。我认为,或许这就是这些课存在的必要性与意义。
而我相信很多年后很多事情我们都会忘记,第一节课的诗词我会忘记,这篇文章老师和我都会忘记,老师会忘了我们这一波学生,我会忘了包括苏轼和专业数学在内的很多知识。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站在台上唱着歌,我们坐在台下举着手机录着像,这个部分我们也会忘记。但,听着苏轼做美梦的日子,我或许,不会忘记——
绕场回响的脆铃,呜呜作声的尺八与似有调似无调的吟唱;候鸟,仙人与翅膀;略冷的C407,一生颠簸却旷达的苏轼,一个文件夹的文章;老师,学生与课堂。
最后关于上课形式,我实在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因为压力也好内卷也罢,这都不是这几个月所导致的,也不是短时间内所能改变的,我也还是局中正在“迷”着的“卷中人”。但是还请老师不要因为“没有反馈”而略感泄气,不要因放纵大家而良心痛或惶恐,也不要不忍心严格要求,也希望老师可以早日找到的平衡方法,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讲自己想讲的话。
最后的最后,记得我在第一篇札记中提到,我的札记们诞生于一个“脱离了地心引力的世界”,在一个“新的世界”。或许,这个世界就在这里,在这门课上,在听着苏轼做的美梦里。
伍老师,午安好梦。
祝:
身体健康,诸事顺利!
一个略些受潮的火药
拖到最后一刻的2021/1/18
札记系列到此结束。
© 本文版权归 E·coli大肠杆菌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Silviaaa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6 21:02:44
-
punpunik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9 01:07:29
-
别急,慢慢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2 08:45:47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2 0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