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第一篇·脱离了地心引力的世界
作者注:
前些日子我翻移动硬盘,忽然找到三年前在选修课上老师要求写的札记。忽然想到我就是以这门课为契机,开始尝试写一些小文章的,当时也未成想就这样断断续续地写了三四年。惊叹于我差点忘记这些文章的存在,思忖再三,我还是决定把这些小札记发到豆瓣上来,一方面多一份网络备份和记忆储存,另一方面也让这一系列札记成为其他文章的某种“前传”或“开端”。
如今看这些文章,我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有许多病句和语法错误,有一些不精准恰当的表达,也有很多我现在并不十分认同的想法。但我还是没有任何修改地、只简单隐去个人信息,而把它们尽量原封不动地发上来。
正如我第一篇中札记中所写——因为这是一个“新的世界”。
2024年1月11日 于Butler Library
第一篇·脱离了地心引力的世界
第一次听说“伍XX”(注:此原为老师名字)这个名字实在为上学期选课的时候,听说这位老师教周易。结果不幸,周易课和专业课撞课了,只得悻悻放弃;而又幸运,转年的中华文化选到了伍老师的课,于是从今以后的每个星期四下午,我便会脱离那常在世界而进入到一个不同的世界中去。
说来羞愧,初听到写札记时,我还以为是杂记,一边上课还一边上网搜索“札记”究竟为怎样的一种文体。作为数学学院的学生,我似乎一直在致力于将事情标准化和量化,习惯于对事物找到一种准确的表述方式且用逻辑将他们按顺序放入脑中。我习惯、擅长而热衷于此,以至于一听“札记”二字便条件反射地搜索且在脑中快速构建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一边听课,我一边在心中默默打着腹稿,忽地听到一句“苏轼摆脱了地心引力的,他像一只候鸟”。
“地心引力”“候鸟”,这两个名词在我耳边响得格外大声。因为我有一个略些奇怪的习惯:每当遇到相关知识时,我便会强迫似的在脑海中将这些知识回想一遍。于是一听到“地心引力”,那些公式与数字——万有引力公式、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第一宇宙速度——便潮水般地出现在脑子里。虽偶有被这种回忆困扰,但大部分时间我是为这种记忆而感到骄傲的。
然而蓦的,我觉得我那早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就如地心引力一般——它精确稳固且无处不在,在它的帮助下我可以平平稳稳地行走在这片大地上,安逸地生活在由那些数字、公式和运算构筑起来的的世界中;而它也让我永远地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最多不过仰望一下星空。接着我诘问自己,我多久没有为自己写一篇文章了?似乎从高中起,我笔下诞生的只有高考必须的议论文和各种课格式鲜明的心得体会,似乎,也有三四年了。
于是我毅然放弃了那带着格式化气息和充满套话得腹稿,暂时略略远离那习惯了的精确确定的现实,开始尝试着不像背诵知识一样流于表面地去了解似乎已经学习了很久的苏轼。
这是我很少会踏入的世界。
这是脱离了万有引力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苏轼,不再是被挤在课本最后的课下注释,也不是被教科书的逻辑牵绊着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他就是苏轼本身,他拥有的喜怒哀乐,他的小纠结和小确幸都在不停地提醒着我,他是一个鲜活的人。
于是,我的札记们便从此开始了。它们或许文学水平令人堪忧、也没什么深度,更没有广博的胸怀,他们甚至有些逻辑都无法自洽,给人感觉像是胡言乱语。但这是因为它们诞生在一个脱离了引力的世界,一个物理学上不可能存在的世界,一个——
新的世界。
2020/9/13
© 本文版权归 E·coli大肠杆菌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