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留日观察报告
留学日本,在当今世界里听起来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含金量了。毕竟日本学科建设先进程度不如欧美,除了顶尖TOP的几所学校之外其他日本学校学历又不适合国内大环境就业,日企也是日薄西山,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更多像是在成绩不够优秀、家庭环境并不富裕的背景中,无奈之下出走东瀛,混一个学历,美其名曰海归。就像我这次交换留学的学校,学校知名度很低,学科排名在日本也是边缘水平,只是日本没有什么“985”、“211”的评价体系,不然我这个学校换算到国内,最多最多算个一本双非。
但就是这样一个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观察到的东西,在这边生活体会到的东西,也真的让我好好“上了一课”。
学校里永远都是干净整洁让人放心的公共厕所,从图书馆借过来永远都是干净的像新的一样的十几年前的书,全部由学生自己打扫自己管理的超级整洁的宿舍楼,主动把自己的橡皮屑装到纸盒里丢掉的同学们...他们的遵纪守则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想,这不是简单用一句“发达国家的人素质就是高”能概括的,毕竟我的本科学校的排名和知名度怎么都比这个学校好。但是这所学校校园清洁度和治理水平确实比我本科好太多。进一步说,日本整个学校呈现出了的严格的“计划性”和“规则性”,就好像他们有着一套刻在潜意识里的集体生活守则,并且每个人像是遵循自己的本能一样遵顼着集体生活公约。在与他人相处的共同空间内,考虑他人的感受成为了一项默认的原则,读不懂空气的人会被自然地排除在群体之外。这种个性甚至可以归结成为日本人的“民族特性”,而校园的教育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这种“民族性”。
那么这种民族性,从校园出走到社会中,又为日本社会带来了什么呢?
我可以看到,他们的计划性和规则性为带来了几乎都是准时准点到站的巴士和列车,严格遵循保质期限、临近期限就打折的食品;全世界最精细的无可替代的螺丝;世界顶尖的服务业(所有餐厅服务都堪比海底捞)也带来了更让人放心的公共卫生,同时减少了公共空间的人力成本——毕竟不需要雇佣清洁工,大家都会自己把卫生打扫好!这也间接性地解决了日本老龄化人口不足的问题。
当然,除了这些日常生活与人相处得到的细节之外,更重要的是日本将这种民族性很好的融入到了资本主义商品制造中,并打造出了“日本产品细节到位、质量放心”的品牌效应。(尽管作为一个中国人+爱国主义青年,我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抵制日货,而且据我自己的观察,日本国内售卖的同一件商品,在质量和档次上也会比出口中国的好一些...这实在让人唏嘘)有那么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件事,一个是我在日本配隐形眼镜的时候,我问医生有没有什么推荐,医生很自然地跟我说,“用这个吧,其它几个是欧美进口的,这个是国产的(日本的),质量会好很多。”超市里那些价格高的芝士、牛奶、也总是会标着“国产”二字。我有时候会想,这难道也是日本民族的爱国主义教育导致的结果吗?如果国内在商品上标上国产并把价格打高大家又会有什么反应呢?
在某次旅途中,我和一位约莫50岁的主妇阿姨聊天,我跟她分享了我在日本观察到的这些,并称赞了日本现代化进程,她跟我说“日本也不是从以前开始就是这样的。”是啊,六十年代的毒奶粉事件、七十年代的环境公害、九十年代的地铁沙林事件...日本的近代化绝非是因为他的民族秉性而就那么一帆风顺,而是他们一代又一代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而到现在,日本人享受着在世界范围内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福利待遇、更完善的公共设施,更先进的医疗条件。当我每周去市民中心打羽毛球的时候,看到一堆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健步如飞,一拍一个杀球,我就会感叹,如果等我老了,我能不能在国内也这样呢?跟我八十岁的老闺蜜一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足够生活的退休金,吃着最干净的国产大米、用着最舒服的国产产品、过着下辈子我还希望投胎在中国的幸福生活。
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文化不一样,现代化的道路也各有差异。但我确实还是是希望国家能够早日实现现代化,人民能够幸福。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的太快,问题留下的太多,我们要如何解决?从哪开始着手?用什么方法?采取什么途径?希望达成什么效果?如何在让国家发展的前提下保证人民的收入的增多和劳动权益的保障?没有一个是三言两语,几个文件就能解决的。不过话说回来,任何一座宏伟的堡垒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建成,慢下来,不厌其烦地成年累月地雕琢才能创造出神迹与不朽。不过,我想不必过于担心,我在太多我身边中国青年身上确实感受到了日本青年所欠缺的朝气、创造力、和那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同样的,国土面积的广博和文化底蕴的深厚带给我们日本所不能及的大气的民族秉性。我期待着未来,也担心着未来,我学识太过浅薄,不知道我们要如何用好我们手上的牌,塑造出中国叙事,打造出现代中国。只是我自己还是希望在我人生落幕的时候,能心满意足地说出,我为这里做出了我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