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喜欢自己的生活,我想应该是最好的养育了
2023年的九月,女儿开始上幼儿园了。这就意味着她开始成为一个社会人,需要开始按照社会运转的节奏开始适应生活。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只做一个生物人,永远至少有一个人围着她打转,要吃给吃,要喝给喝,要哭给哄……她的需求无条件被排在第一优先级,只要有指令发出,负责照料她的人要在第一时间给出相应……
和预想中不太一样,9月开学,她一点也不闹。她是9月出生,上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快四岁了。和她一起玩的小伙伴,好多在早先一年就已经开始了幼儿园生活。我们也在家里教了儿歌,看了上幼儿园有关的动画片,读了幼儿园相关的绘本,玩了幼儿园主题的玩具……让她心里有个准备,知道自己要上幼儿园了。开学是,这些铺垫似乎奏效了。她一点也不闹。园方也在新生入学的问题上处理的比较老道:首先是给家长吃下定心丸,不必担心也请保持距离。入学前的家长会上,园方帮家长了解了幼儿园的生活,也要求家长送完孩子不要在幼儿园周围逗留。其次,也安排了第一天家长陪读和先上半天学。这样在环境和时间上的循序渐进,也让家长逐步放下担心和忧虑。就这样,我的娃不哭不闹的每天去上幼儿园。每天回家,我们会会陪着回顾幼儿园一整天,一起玩一些幼儿园主题的游戏,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该来的还是来了。十一假期结束开始上学,她哭了。这一定程度上,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漫长的假期结束,我也不想笑着去上班。所以就开始了各种小妙招尝试:给点物质小奖励、给个周末小承诺……但这些办法似乎并不奏效。每天早上,她还是要先哭一场,然后才哼唧着去幼儿园。但放学回家又好了,还会开心的说她明天会开心去上幼儿园,然后临近睡觉,她又会反悔,说自己不想上幼儿园。第二天早上,开始新的循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养育的问题有一个极难突破的难点:那就是孩子的心思基本全靠猜。她不会完整的系统的表达,不止,她甚至根本不会给你提供什么供你参考的信息,给出的反馈只有情绪。我女儿就更奇怪了。她每天出门都要哭,但去了幼儿园又可以基本情绪平稳的过一天,放学时甚至是开心乐意去上学的,但睡觉前又开始担忧……每一天都是一轮的情绪横跳。和老师沟通,也没有发现我们在什么环节有纰漏。那能给我们答案的,就只剩下时间了。整个十月,我们就陪着她这样情绪横跳了一个月。对,中间还因为病毒感染休息了一周。现在回顾,她哭哭啼啼的样子还能刺激到我敏感的神经。
雨过天晴,十一月她既没生病,也开心上学。直到十一月给她交餐费,我才发现她竟然这个月全勤?!断断续续哭哭闹闹又生病的熬过了十月,她每天早上终于不再大哭了,最多也就有点情绪不佳,像极了周一倦怠打工的我。幼儿园一天,放学回家,睡觉前,每天按照一个不太SOP的SOP推进。
年末联欢会,她被老师反复夸夸。四个月的园所生活,她确实有了很多变化。老师说,幼儿园里,她是最专心听老师讲话的小朋友;她还主动帮助别的小朋友穿脱衣服;她会吃完一碗饭再去要一晚吃光光;她情绪稳定,不喜欢的活动她可以看着别的小朋友参与……这些让老母亲听着甚是欢喜。她的变化我们确实也感觉到了。在外面她敢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了。家里来了亲戚,她愿意和别人待在一起,也愿意和来家里玩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她的玩具。
现在,她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起床,然后按照既定流程安排去上学,也和爸爸妈妈说拜拜,把美好的情绪传导给家里的每一个人。
作为一个教育从业者,说实话,我是不太敢奢谈教育理念的。和其他事情不太一样,教育很容易是一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意淫,也因此,教育很容易事与愿违。你给他找了世间最齐全的教辅资料,你给他找了业内最有名的老师,你为他学习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但他,可能不仅学习一塌糊涂,甚至事事所作所为全都精准违背你的意愿。你奢求一个人上人的孩子,结果得到的是自己的一身心伤。
也因此,我常常在内心探讨,父母之于孩子,到底该是什么样的存在。要控制自己对孩子的干预,但又不能放任不管。要控制自己控制孩子,但又要帮孩子筛选出他的生活空间。这很难,而且没有固定的目标、方法、路径。所以又怎么可能有人可以去教会别人养育孩子?
在这样的反思中,我也去探索了我的养育目标、方法和路径。我一直在尝试着做一下孩子“教练”。“教练”不一定是专业水平最高的人,但可以教出专业水平最高的人。“教练”最大的优势,是既有专业领域一万小时的探索,也有远高于学员的认知水平。在养育中,我参照成为“教练”的职业目标,试着成为更好的父母。
我尽量更新认知,能帮助她对世界有更全面而深入的认知。
我尽量继续在1万小时里探索,帮她找到人生的目标、方法、路径的参照物。
最重要的是我要享受工作享受生活,让她也喜欢自己的生活。
她的生活里有上幼儿园这个必选项,我想,最最最好的养育,就是让她喜欢这个选项背后的生活。
嗯,这么小个事儿,我竟然写了这么多。我可真的是想象力丰富。继续努力吧,我喜欢自己的生活,也让她喜欢自己的生活,我想这应该是最好的养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