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阅读的第一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本书应该属于自传吧,作者塔拉讲述从小时候到现在的生活经历,以及自己17开始接受教育后,和家庭的无限拉扯,以及对过去的自己信念的怀疑。
因为作者家里的故事太过离奇,可能有人都会觉得这个像小说一样,比如他们家发生了两次不小的车祸,但都没有事,比如她哥哥卢克被火烧,后来也没有事,然后爸爸遇到了爆炸,最后不仅痊愈,还生意很成功,暴富了,而且家里7个孩子,在十几岁之前大家都没有去学校接受过教育,后来却出了三个博士。其实我就是当小说看的,但我也相信这个世界上无奇不有。而且在这本书中,还是会有一些能够共情和佩服的地方。
1是她的自学情况。有些人真的是适合学习,天生喜欢学习。在每天要为父亲干活的情况下,每天晚上,去剧场,给自己找个适合学习的地方,然后一遍又一遍的自学数学,进行反反复复的练习。遇到了困难,自己无法自学的三角学,积极去寻找帮助。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要么无法坚持,要么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但是她用她的经历证明了,经过不断的练习和学习,原先你不会的东西,会变的越来🈷越简单,你投入的时间会告诉你答案。而她不仅通过了杨百翰大学的考试,成功进入大学。然后在不断不断每晚的学习下,还拿到了奖学金,后来成功的去读了硕士和博士。成功不是偶然的,要看到她不断的付出努力,去攻克每一门自己不擅长的,或者一无所知的课程,这里面有焦虑,有担心,有痛苦,有尴尬。但是当你去做了一些实际的行动的时候,那么这些情绪就都会慢慢为其让道。
2是原生家庭所带来的苦难。如果可以不吃苦的话,那么不希望大家吃苦。苦难本身是不值得赞颂的。我好好的享受生活不好嘛。但是如果有些苦难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那么接受的同时,可以转化为我们努力向上,远离苦难的动力。塔拉作为家里最小的小孩,还是女孩子,不仅要成为爸爸干活小工队的一员,一个女孩子,每天灰头土脸,在废料场工作,还甚至开起了起重机,还要遭受哥哥肖恩的欺负。在没有去接受教育之前,她也一直以为自己只能这样,日复一日,然后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再结婚生孩子。而且在爸爸的信仰下,女孩子穿裙子都是搔首弄姿,袖子拉上去了,也是不正经的女孩。不仅把她的身体困在巴克峰,甚至她的思想,也是限于父母想要让她知道的,对于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所以当她初次走出大山,会发现外面别人的很多行为和思想跟自己以前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相差甚大。所以她才会说,如果人们接受了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当面对更广阔的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世界的无限可能,人类的无限可能。每一种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都不同,所以面对同样的境遇,大家的思考必然也有所差异。尊重别人的不同。
3是对未知的恐惧,迷茫。尤其到了这本书的后期,当她读博士期间,她和原生家庭的割裂。一方面父母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姐姐还背叛。在此之前,她最多是在尝试两种人生,学着能够互融和自洽。当她放假回巴克峰,她过的是和小时候一样的生活,是那个17岁之前的自己,帮助父母干活,不能有太多思想,而且会被哥哥欺负的一个最小的妹妹。回到大学,在杨百翰,在剑桥,她是另一个自己,一个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生活,学习的自己。
但是,在奥黛丽想要和父母对质肖恩欺负他们的情况。奥黛丽为了能够保持和家庭的联系,背叛舍弃了她。她被迫和家庭割裂。要么妥协自己,认同父亲,让他们施舍一个家庭的位置给她,我称之为施舍。要么觉得自己没有疯,没有错,坚持自己的认知。那么就会被全家所弃,不能回家,爸妈也不会再见她。
此刻的境遇,真正是教育所带来的冲突。如果没有出来读书,她不会这样,她肯定很快的就妥协了,也不会有太多的想法,就跟奥黛丽一样。但是这正是教育所带来的,她有了自己的思想。所以因为亲情的背叛和逼迫,让她在某些时刻甚至憎恨教育,因为教育逼迫她要改变,但是改变必然伴随着未知,恐惧,焦虑,这个时候的崩溃和自我怀疑,个人认为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这个挣扎的过程。怎么才能完成剥离,所这本书后期阶段她的痛苦,她的纠结,我感觉就像是蚕蛹在破茧成蝶的那个过程,是很痛苦,但也是必然要经历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