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得罪过你的人,是选择原谅还是睚眦必报
2024-01-08 思维观察员 第435篇 【观察思维 | 记录思考】

01.
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自古以来有所建树的贤主名士,无一不有度量傍身。
- 齐桓公重用曾经射杀自己的管仲为相,认可并支持他的一系列改革,最终使齐国建立了霸业;
- 蔺相如被廉颇处处针对,不仅不怨恨还帮他解释、替他说情;等廉颇明白了蔺相如的苦心,随即放下偏见“负荆请罪”,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将相和”,共筑赵国坚实壁垒;
- 李世民重用曾经极力反对自己当皇帝的魏征,认可他的直言不讳,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最终开创了“贞观之治”。
他们无不具备超越常人的度量与胸怀,才能成为世代圣主名士的典范和楷模。
“度量”说起来容易,我们也认可,要做到却不容易。“要面子”是最大的阻碍。
02.
400多年前的万历初年(1573年),有个考生写了一篇叫《怨慕声》的作文,想借助孟子说的“舜怀念父母”,来阐述亲情关系。
他在作文中引用了一句“为舜也父者,为舜也母者”,结果被主考官打入了D档——勉强合格,给的理由是“杜撰”,自己写的观点加了个引号就成引用了?
考生知道后觉得冤屈,找到主考官澄清说:这句话出自《礼记·檀弓》,并非杜撰。考官非常生气,吼道:就你读过《檀弓》!?”
不难想象那时主考官的心里:就你能,就你懂得多!难道是我不行,是我孤陋寡闻,是我没文化,所以给你判错了?
我给你判的是你错了。如果你拿证据证明了你是对的。------------那么,这就意味着我判错了。
你能不能懂点事,我是主考官,在学识层面我怎么会比你这个考生知道的少呢?
这是个明显的“诉诸权威”的谬误,问题出在主考官认为:
主考官的学识一定比考生广博。既然主考官觉得不是引用。------------那么这个“引用”就是杜撰了。
很自负的行为,他忘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主考官也会想:退一步,即便是我错了,你也不能让我没面子:
如果你让我没面子,那么我也不会惯着你。你找我当面对峙让我难堪、丢面子。------------那么我绝不会惯着你。
于是,又把这个考生的作文从D档打入到了E档——不合格。可见这个主考官的心胸之狭窄,他若不是托关系走后门,可能就当不了这个主考官。
对于这种没有度量的人而言,面子大于事实,甚至为了面子可以忽略或否定事实。
03.
其实,实事求是最不损面子。
和这个考生遇到的情形一样,在它发生的20多年以前也发生过一次,那次的主考官是后来做了内阁首辅(总理、国家二把手)的名臣徐阶。
徐阶天资聪慧,二十几岁就已经成了中央精英“翰林院”的一员。那时他奉命到江浙督察学政,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有一个考生在文章中引用“颜苦孔之卓”(颜渊学习孔子,苦于孔子的学行过于卓越)的句子。徐阶看后认为这句话是杜撰的,就把它打入到了D档。
这个考生不服,拿着文章找到了徐阶说:“颜苦孔之卓”并非杜撰,是有出处的,它出自扬子的《法言》。徐阶马上起身去核实,事实果真如此。于是他就诚恳地道歉并感谢说:我当官过于年轻,学问不足,承蒙指教。
于是,他根据评卷规则,改评那位考生的文章为A档。当时大家都称赞他肚量大。
徐阶受人称赞并非有意为止,只是他在面对事实时,从不考虑什么面子里子的,而是实事求是:
如果他是杜撰,那么依规判为D档。如果真实引用,那么依质判为A档。经过核实考生确实是真实引用。------------那么,依据他文章的质量判为A档是顺理成章的。
尊重事实改判非常值得称赞。原本我依据“我认为的事实”做了判断,现在证实了我之前认为的“事实”是错误了,那么现在就及时改正,再依据客观的而非我认为的事实做依据来重新判断。
这样实事求是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难道会损害我们的面子吗?
同时,徐阶能为自己因为“不知到”而误判而对考生道歉,也能因为考生前来告诉自己而让自己更正一些学问而表示感谢,这样的谦虚与度量实属过人。
错怪学生或讲错题的老师能给学生道歉,误解员工或做错决策的老板能给员工道歉,他们的度量也都值得我们称赞,因为他们尊重事实,尊重自己的学生和员工,也尊重他们自己的内心。
------------
有时候越在乎面子,就可能折损度量和人品,反而保不住、维护不了面子;
有时候实事求是,专注于客观事实去思考、做决定,即便可能认错“事实”,只要能改过来,回到事实上,照样可以赢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