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的必然性,評張艾嘉相親相愛
这么多年了,张艾嘉终于交出了一部节制而又不到最后泄气的电影作品。 三代女性之间的矛盾,相互的不解,到最后和解,我看有些人说不喜欢这种问题最终能解决的,因为生活本来就是无解的。的确,所以《海边的曼切斯特》才会如此的让人动容,但是和解,在自我和他人的平衡中更加多地选择理解、退让的国人中,其实是更加合理的。我们很多时候无法自立,需要别人的存在来提醒自己的存在。 胡乱交代一些细节: 1. 张艾嘉被球踢晕后,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和尹。这个场景是在乡下的烟囱。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且地点就在乡下。惟一解释不通的,就是既然是发生过的,为什么张艾嘉会想不起来那个人是谁。我觉得这是记忆模糊所致。因为如果这个事真实发生过,能解释通很多事。首先姥姥说岳氏自从离开家,就没有回来过。直到1996年搬回来一副棺材。而张对乡下的情况是熟悉的,当然可以说是归葬那时她记住的,但是我更加倾向于认为她曾经回去过,而且是在父亲死之前。因为她知道自己是二房所生,而且她对这个事很介意,这种介意不是在父亲死后回去一次就能形成的。她的天生的强烈的不安全感,想对事情都掌控住的性格,应该是从小就生发的。所以我猜想这是她大学前与尹回去过,原因大概是因为她父亲的缘故。回去做什么,也不清楚。为什么是大学前,因为大学后尹当兵了,很多年才回去。而她那时候已经萌生了对尹的爱(她一直坚持到尹家做家务)。这件事可能就是她爱情的萌芽。 2. 尹和女儿吃饭时,父亲说他没上大学而是当兵了。张考了师范,但是坚持每周去尹家做家务。这里存在一个张艾嘉和岳曾氏的互文:她们都曾经等待,而且时间很长。虽然张艾嘉没有很煽情地去表现,但这是张和岳曾氏达成和解的一个关键。没有这个,张艾嘉不会去理解岳曾氏。 3. 一闪而过的贺卡。看不清全部的内容,仅记得前面两行,意思是,他们本来的生活不是很富裕,于是两个人都辛苦工作,希望以后的生活能更好,但是这样的工作却使得感情变淡了。感情变淡是一个关键的情节,这解释了为什么张艾嘉对学生的爸爸会产生情愫。他在张晕倒后,一直陪在身边,直到她醒来。加上一个镜头,即交代她要退休,学生唱歌。这个时候,学生父亲是在场的。这都给了张安全感。 4.故此,我们再来看在民政局的场景,张说尹永远都帮不上忙,什么都是张自己做。如果用主题曲的歌词来说,就是“不要问一个人在外,为何徘徊”,别说岳爸爸在外,和原配相隔如此远了。就是共枕一个枕头的,都出现这种情况了。张在守家一生的岳曾氏面前,虽然电影没有表现,但是如何能不去反省自己的这些情感上的动摇呢?她怀疑尹和楼上的王太太有暧昧,自己的内心也那么的动摇了一下,而一生都在乡下守着的岳曾氏,从来都没有过怀疑,也从来都没有得到过爱。而张自一开始就对岳曾氏说穿了这个事实。她自己一辈子都在想得到爱,而对于自己的大妈,父亲的原配,从来没有威胁过他们家庭的岳曾氏却施以此种恶行。 5. 阿达和微微的分裂。阿达是怀着梦想路过这个城市的,但是因为薇薇留了下来。直到谭维维(朱音)这个角色的到来,在朱音勇敢的话中,才知道阿达的留下,其实应该还有他自己的懦弱。他害怕去了北京会失败。所以留在了路过的城市,这里又可以出现一个互文。阿达在乡下的宾馆说自己是因为薇薇留下。张在最后对女儿说,别拿我们当借口。其实这是阿达的借口。至少部分如此。他在姥姥家,躺倒了棺材里,感受生命的短暂。哭了。我也跟着哭了。他才终于决定继续出发。说实话,他和薇薇不合适。他看不惯她将自己家庭的隐私都出卖了,看不惯她为了节目为了自己而强迫姥姥做不想做的事。 6.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姥姥对阿达的影响。阿达躺倒棺材后说,姥姥不必去。但是姥姥坚持了。在这个意义上,阿达能感到姥姥比自己要坚强、勇敢得多。我们来看这么一个场景:薇薇在姥姥面前念“家书”,并且一直强调这里面没有爱,没有薇薇所接受和理解的“甜言蜜语”,即张艾嘉在家里念外公写给外婆的那些信。她在不断地,毫无顾忌地打破姥姥一生以来的念想。而阿达则将镜头(要表现的那个人)指向了薇薇,他说薇薇是在逼,在伤害姥姥。他站在了他所能看到的姥姥一边,他不自觉地选择维护姥姥的脆弱的念想。他的行为,与其说是同情姥姥,保护姥姥,毋宁说是害怕走向事实,害怕这种脆弱的“完整性”被打破,他其实是最害怕走出原状,迈出第一步的人。 7. 坏学生。母亲在美国和他之间,选择了美国。他是被抛弃的一方。岳老师的存在,对他来说更像是一个母亲。他在平时通过坏学生的形象来获得“母亲”的更多的关注,而在关键时刻则选择缺席来完成“母亲”的事业。在母亲遇到危险时,则英勇地挺身而出。事后也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和“母亲”说再见,也没有得到他希冀的爱的回应。张在处理她和学生的关系上,没有摆出过多的镜头,但在这些细节中却留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去猜测她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故事。 8. 有人将张艾嘉的这部作品比喻成《一一》和《一次别离》的综合。与《一一》相比,张和杨德昌同样地处理了三代人的情感纠纷。但是杨是将三代人分置于不同的事件和时空中来做一个平衡的对比和互文的,而张却有机会借助一个不同的故事来将三代人都扭合于一个事件的旋涡里,并且每个人在旋涡中也各自开展各自的生活,他们对爱情的理解,是在同一个事件中互相交织,并且共同成长的。不过杨德昌的三代故事,还同时纳入了更多的家庭、朋友和工作伦理,而张则一头钻进了“爱情”里。在这个意义上,张的电影虽然有杨的结构,但是在格局上却略显小气了。不过,无须在此评出一个高底,因为张的片名就暗示了她所要表达的东西《Love Education》,爱的教育。 9. 贞节牌坊。张的电影也通过了三代人的爱情故事,来展示了百年以来中国女性在“贞节”的传统观念下的爱情与生命。姥姥是过去的历史的人物,她的潜意识早就接受了贞节的约束,并且认为这是美好的。其实,姥姥的身边一直有一个男人,这个男人的身份和家庭,我们一无所知,但是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这个人一直陪伴着姥姥。但是姥姥并没有选择他。而张的身上,一部分继承了这种贞节的约束,她和姥姥一样去等待。但是她和姥姥的区别在于,这个选择是她自己做出的,这是她自己选择的爱。而姥姥则是在没有爱情的情况下嫁到了岳家。但是她们都选择了坚守。而微微,在卢决定去北京后,她对阿达说的,就是“我不会等你”,这是对传统意义的“贞节”的背离。新时代的她在爱情的面前,既自己做出选择爱,也自己选择不爱。在经济上,她也脱离了姥姥和母亲的历史情境。姥姥是依靠外公的钱来生活的,这是传统的家庭,男性是家庭的支柱,我们很难说传统中的这种模式是否就不存在爱。而母亲,则是和尹共同支撑家庭的。到了薇薇,她还留有一定的母亲的历史语境,即她希望卢能养活她(这当然有她自身家庭的因素在里面,自小娇生惯养),但是同时,她也声称自己能养活自己。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进程的演变中,我们不免回头思考“贞节”,“贞节”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基础上的,是不能独立的女性对家庭的“妥协”,还是说,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也是成立的呢?如果薇薇能经济独立,她选择不等待,并不意味着“不贞节”。讽刺的是,贞节从来都偏重地约束着女性,我们看见,男性在整部电影中,都夹杂着一些新语境下的“不贞”。外公有两个妻子,阿达可能有孩子,而父亲则与别的女人关系很好。 而且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张艾嘉强烈的女性视角。在影片的最后,在爬贞节牌坊的比赛中,女孩赢了胆小的男孩。积弱的中国男性,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并没有女性的成长快,也没有女性的那种耀眼的光芒。女性的坚韧和勇敢,甚至不近人情,总是神奇地显得那么的吸引人。 10. 最终的和解。其实这算不算是一种和解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隐藏在整部电影背后的“外公”这个人物。他是在大饥荒的年代逃离家乡来到城市的。他在死之前都没有回去过,但是死后却安葬在了家乡。这种安排,无疑是他自己的意愿,不然以张的性格,以她的家庭的立场,完全可以将他葬在城市。而且,我猜想,外公在生前一直都给姥姥寄钱,在死后应该也要求张资助姥姥的生活。就是因为外公对姥姥的照顾,形成了姥姥对外公的爱的“念想”(或者说是想象?)。如前所述,姥姥在薇薇的到访后,逐渐打破了自己此前一直的念想,并决心去迎击。直到她在张家中看到自己的“丈夫”与别人的幸福的家庭后,这种对“念想”的固执终于都破灭了。她认定了那个葬在家乡的男人,“额头更宽,下巴更圆”,不是她所知道的丈夫,于是才最终同意迁坟,并且说“我不要你了”,这是对外公无言的“我不要你了”的回击。与其说姥姥这是和解,毋宁说是再生。 而张艾嘉的和解。她最后将母亲葬到家乡。对我来说,不是对姥姥的接受,而更多的是对父亲的理解。 这样看来,看似和解的结局,难道不是留给我们一个更大的难题了吗?张是要将父母合葬的。从片头母亲回光返照的镜头,我们可以认定,张和她母亲的心灵的确是相通了。合葬也是她母亲的意愿。而葬于家乡,是父亲的意愿。张是希望能完成两者的遗愿的,合葬家乡必然是最好的结局(而且我们其实不知道母亲是否愿意葬在家乡的)。而姥姥却不要外公了。在这种反抛弃中,外公的葬处倒成了一个问题了。在女性的成长和再生中,男性反过来处在了弱势和被选择的境地。 想来是可怕的,因为我们的这些凄美的爱情故事,很多都并不是建立在一些平等的男女关系上的,之所以悲壮,总是因为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我们怀揣着对爱情的美好念想,却还未找到一个能以平等的方式来达成。 11. 外公的心境。我有点想起鲁迅、许广平和朱安。鲁迅有一句话:“我眼前一片迷茫,没有一条路通往对的地方。”他离婚也不对,离婚后回家乡没法活下去;“假装我很喜欢我妈给我的这个女人,我也做不到,我没那么虚伪。”那鲁迅只能这样对朱安,但这样对她又是如此地残酷,所以他没有一条路是对的。这也是外公的困境。作为男性,我不想对此过多讨论。想多说一句,鲁迅没有不娶这个选项,这个选项,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可能意味更加不堪的结果。 完结: 前段时间看了《八两金》,张艾嘉在齐豫《船歌》的歌声中是那么的美,从那个时候开始,张艾嘉就已经有了她作为独立女性的特质,这种特质在往后没有被娱乐圈和男权的圈子下被磨灭,反而越发闪亮,在《山河故人》中闪闪而亮,而在这里,作为导演的她,则已成新星。 希望以后能继续看到她的这种,节制而强韧的作品。
-
道法自然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08: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