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旋——《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有感
读完M译丛的《奥斯曼帝国的衰亡 一战中东1914-1920》还是写点什么纪念一下吧,毕竟我读得挺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距今已有百年,但是看看现今世界的局势,特别是中东。它明明就不是一个过去时的状态,仍然处在一个进行时呀。再从一战往回溯,看人类这一路走来始终也逃不出历史的回旋。
看着奥斯曼帝国,就不由得想将它与远在东亚的中华帝国相对比。都有过几乎寰宇天下的辉煌曾经,都曾经是被周边邻国所惧怕所尊重的一方霸主,怎么到了近代就尽显疲态呢?被周围不知何时崛起的列强所环伺觊觎,都伺机想从行将就木的两个古老大帝国身上撕扯下一块肉来。
再回看中华帝国各朝代,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帝国的生命轨迹。“发源-建立-兴盛-衰败-崩溃-灭亡-新生”这是否就是历史的魔咒,抑或者是人类社会的诅咒。都说历史是一面镜子,知过往才能鉴将来,奥斯曼帝国是一个非常好的参照物,因为它离得不太远,回过头就能看见,也离得不太近,可以看到全景。
我想这本书的作者尤金.罗根,专注研究中东、阿拉伯和奥斯曼的历史也是想探寻一些答案吧。之所以把一战和奥斯曼帝国的衰亡联系在一起,也是因为一战只是奥斯曼帝国衰亡的产物而已。自打1683年9月11日第三次围困维也纳失败以后,奥斯曼帝国就开始逐步走向衰败,伴随而来的就是愈演愈烈的纷争和越来越频繁的战争。
其实从1876年奥斯曼帝国苏丹哈米德二世第一次颁布宪法开始,就有一个标志,就是曾经以苏丹的charisma(超凡魅力)统治方式,随着继位者的更迭已经逐渐失去了,因此不得不谋求另一种非人格化的统治方式即法治。
就跟彼时的清国一样改革了又好像没改,因为一切的权力仍然集中在苏丹手里。在1918年7月23日哈米德二世在青年土耳其党的逼迫下恢复宪法的一周以后,远在东方的清也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并制定了九年计划逐步筹备宪法,但是未来宪法的所有权力必须由皇帝总揽,立法、行政、司法的大权。也就是说对外的征战、和谈、定约也都必须由皇帝裁决,议会不得干预。
其实这一东一西两大帝国相似的又何止这一处,在我们的辉煌时期也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以外的地方都是蛮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而奥斯曼帝国强盛时期,苏丹也称自己是“地平线之主”,凡是苏丹统治疆域内的地方即是“和平之土”,而以外的地方即是“战争之土”。而众所周知奥斯曼帝国的领土都是靠战争夺来的,这样说仿佛有些讽刺。
其实不然,这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历史时期,比如古罗马时期所奉行的“罗马和平”以及波斯居鲁士大帝时期所实行的“宽容政治”。即但凡在苏丹统治疆域内的所有臣民都不得以宗教、文化、宗族的不同而拔刀相向。在这本书的导读部分梁文道先生就提到了曾经苏丹如果要找东正教的牧首谈话,一定是站在教堂的后门外,为的就是不给人留有“这里是苏丹来过”的理由,而强行将基督教徒的圣地、教堂之类的地方改为清真寺。
果不其然在奥斯曼帝国崩溃以后,巴尔干和中东地区就陷入了长久的民族认同运动和不断回归的宗教认同政治的漩涡,这也成了后来一系列纷争如:俄土战争、意土战争、巴尔干战争乃至于后来的世界大战 的催化剂。
而一战说起来和我们战国时期的形式还有些许相似,说白了就是各个亲戚之间的战争。直到德国强行让两艘假装卖给奥斯曼帝国的战舰布雷斯劳号和戈本号在未接到恩维尔帕夏的命令下向俄国停在克里米亚港湾的黑海舰队发动袭击,才将奥斯曼帝国拖入战争,从而演变为一场世界大战。
曾经的地平线之主早已沦为别人手中的傀儡,为了拉拢穆斯林社会德国还祭出了圣战的旗帜,可这不过是看中了奥斯曼苏丹哈里发的身份而已,说白了这位昔日的巨兽早已沦为了欧洲病夫,成为了德国对抗英、法、俄等国PLAY中的一环。而民族、信仰、文化、仇恨等等不过是权力中心者绑架人们情感让其陷入对战争的无脑狂热中的工具而已。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奥斯曼帝国的历史的,于是就找了以下这些资料。
奥斯曼帝国的历史简述——(上升期.王者荣耀篇)
众所周知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帝国,但其原有民族还是以土耳其人为主,而土耳其人原本是居住中亚地区的突厥游牧部落——卡伊部落,居住在居住在阿姆河流域,今天的伍兹别克斯坦地区。曾经是花剌子模王朝的臣属。
后因为蒙古扩张,不得不往西迁移,最初是依附于塞尔柱土克曼人的罗姆苏丹国,并在和拜占庭帝国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此后其部落酋长 埃尔托.格鲁尔 死后,其子奥斯曼一世(1258年-1326年)继位,担任部落首领。奥斯曼帝国也因此而得名,不过此时还不能叫帝国。
1299年趁着罗姆苏丹国内乱,正式宣布独立称号“加齐”,奠定了土耳其国家的雏形。彼时远在东方的中华帝国正处于元朝时期。奥斯曼之子奥尔汗(1326年-1360年)继位后,又改称总督,并建立常备军吞并罗姆苏丹国的大部分地区。
1360年穆拉德一世继位以后,该称号“苏丹”,开始了向东南欧的扩张。后又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占领拜占庭帝国重镇,亚得里亚堡,改名艾迪尔内并定都于此。
1389年6月在科索沃战役中被潜入军中刺客暗杀。穆拉德一世在位29年,为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此后其子有着“闪电”之称的巴耶塞特一世,继续统帅军队作战,歼灭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国联军,俘杀其统帅拉扎尔公爵,征服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
随后的1396年在尼科堡战役中,击败了由匈牙利、波兰军队以及英、法骑士组成的十字军,并大获全胜夺得巴尔干大部分地区。
可正当巴耶塞特准备继续西侵欧洲之时,强大的帖木儿大军暴揍了小亚细亚,巴耶塞特率大军东征,结果在安卡拉战役中惨败,巴耶塞不幸特被俘,后死于狱中。
之后奥斯曼内部因王位之争陷入分裂。在持续10年(1403~1413)之久的内战后,穆罕穆德一世杀出丛围,最后于1413年重新统一全国,正式登上苏丹王位,并收复了帖木儿帝国征战时丧失的领土。
1421年穆拉德二世继位后,平叛军、整军队、振国力,1430年打败强国威尼斯。在接下来的统治中逐渐厌恶政事,于1443年让位其儿子穆罕默德二世,由于穆罕默德二世年幼,1446年在禁卫军的拥戴下重新登基,在瓦尔纳战役中大败欧洲联军,入侵希腊。
1451年苏丹穆罕穆德二世在此登基继位,1453年攻陷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并迁都于此,改名为 伊斯坦布尔(来自希腊语),土耳其语意为“上城去”。
此后,向西再次远征塞尔维亚,再征阿尔巴尼亚等巴尔干诸国;向东先后征服小亚细亚地区诸国,并击败白羊王朝,把东部疆界扩至幼发拉底河。1478年,让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汗国臣服。在威土战争中,又夺取爱琴海大部分岛屿。到统治晚期,欧洲大部分地区及小亚西亚成为其领土,黑海和爱琴海成为其内湖。为以后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强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穆罕穆德二世可谓是奥斯曼帝国真正的创建者。
1520年苏莱曼一世继位后,先于1521年发兵匈牙利夺取贝尔格莱德,再于1522年进攻医院骑士团夺取罗赛岛要塞,在这两次重大战役中奥斯曼帝国展现了它强大的肌肉。

苏莱曼一世不仅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苏丹,还兼任了穆斯林最高领袖哈里发,他亲自开创了社会、教育、税收等方面的立法改革。其主持编撰的权威法典奠定了此后帝国法律基础。在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奥斯曼帝国成为地中海最强帝国,苏莱曼一世也因其文治武功被誉为“大帝”,在穆斯林历史上与阿巴斯大帝和阿克巴大帝齐名。至此,奥斯曼帝国完成了它的王者荣耀。
以上,都是从各处收集来的奥斯曼帝国的散装历史,从奥斯曼帝国的角度看,上升期的奥斯曼帝国历史确实是一篇爽文。
下面开始欧洲视角的爽文。
进入17世界以后,奥斯曼帝国由于1683年的第三次围困维也纳失败,停止了欧洲的进攻,也让欧洲各国发现曾经的巨兽也不是坚不可摧的,此后数百年间奥斯曼帝国开始逐渐失去其在欧洲的领土,走向衰败,紧跟而来的就是巴尔干地区和中东地区愈演愈烈的纷争,还有内部越来越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战以同盟国战败宣告结束,奥斯曼帝国不仅要交出自己的财政权去支付战争赔款,自己无论是昔日征战而来的领土还是原有领土都遭到了掠夺。
到1922年11月奥斯曼苏丹制被废除,随后奥斯曼苏丹哈里发的身份也相继被废除,奥斯曼帝国衰亡。
置之死地而后生,走向共和
奥斯曼帝国虽已身死,但在穆斯塔法.凯末尔的带领下土耳其走向了共和迎来新生。一战的结局以同盟国失败收场,奥匈帝国被肢解、德国和奥斯曼帝国割地赔款,但因德国还可以用来做抵挡苏俄革命浪潮的屏障,协约国对其还可稍稍手软。但对奥斯曼帝国是真的下狠手,不仅要交出自己的财政税收,还要被瓜分。
1918年10月底,奥斯曼帝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在协议中奥斯曼帝国非但将丢失15世纪以来占领的所有领土,土耳其民族世代生存的土耳其国家固有领土也被分割殆尽。 国难当头,穆斯塔法.凯末尔挺身而出,把全国各地分散的爱国组织统一起来并发起议会,在1920年1月通过了庄严的土耳其独立宣言《国民公约》。宣布土耳其应该享有完全的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废除治外法权。
协约国手里抓有奥斯曼苏丹这个傀儡,当然不会理凯末尔,很快正式占领了伊斯坦布尔,并胁迫苏丹驱散议会,还是试图想逮捕凯末尔党人。凯末尔于1920年4月23日在安卡拉(Ankara)再发起大国民会议,成立了以他为首脑的国民政府。他开始组建正规军,并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建交,缔结了友好条约,争取尽可能多的国家的同情与支持。
协约国当然不会就此罢休,祭出了希腊这枚棋子,1920年6月希腊军队在英国的支持下,大举进攻,企图扼杀土耳其的独立运动。凯末尔率领军队奋起抵抗,很快就将敌军驱赶出去,还活捉了其总司令。1922年10月双方签订停战协议,此后土耳其大国民议会于11月1日投票废除奥斯曼苏丹制,紧接着又废除了苏丹哈里发身份。

1923年7月24日协约国不得不于在瑞士洛桑会议签订了《洛桑条约》正式承认土耳其的独立和主权。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正式宣告成立,穆斯塔法.凯末尔任第一任总统,定都安卡拉。
1926年,土耳其以当时最先进的瑞士《民法》为蓝本,颁布了《民法》。民法中废除了一夫多妻制和休妻制等习俗,规定男女平等,妇女可以自由结婚、离婚,穆斯林妇女可以和非穆斯林男子结婚,女子有权参与国家一切政治、社会生活等。
土耳其共和国正式成为了一个世俗的现代化国家。尤其在女性平权方面更是超越了同时代许多国家。这与穆斯塔法.凯末尔从小目睹了母亲独自带自己和妹妹的艰辛和不易有着很大关系,后又受到妻子卡蒂菲的影响,使得凯末尔深感女性权益平等和受教育的重要性,这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凯末尔收养的众多孤儿中就有一个女孩成长为土耳其共和国第一个女飞行员。不得不说凯末尔为土耳其的打下了一个良好的框架,他也被议会授予阿塔图克的姓氏,意为土耳其的父亲。 1938年11月10日上午9时5分在多尔马巴切宫去世。凯末尔已归于尘土,而他的共和国却将永存。
非虚构的意义
至此,奥斯曼帝国历史简述完毕,以上的皆是帝王史观的宏大叙事,任何人阅读时只要带入某一方的胜利者角色就是一篇爽文,但是无论站在哪一方的视角都会有一方是遭受苦难的。今天你占了我的土地,明天我灭了你的族群,冤冤相报,无限循环,至死方休。
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复杂性又岂是几个时间节点、几场战役就简化得了的。那些被掩藏在时间后面和事件名称下被忽略的才尽显历史的本来面目,于是非虚构的意义就来了,它填补了宏大叙事的空白,让读者通过每个历史节点下的一个个真实的个体(士兵、农民、工匠或神职人员等),带入他们视角去体会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某一刻当下的真实性,毕竟大多数人都只是边缘的蚍蜉。
为什么需要这份真实,小个体对于历史真的有意义吗?面对历史车轮时常常都会感到虚无,而这种虚无来自于蚍蜉面对大树无法撼动的无力感,可是事实是大树真的是靠蚍蜉撼动才有了现在的我们。
当1853年美国黑船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时,彼时的日本尚不如清国,可就在看见黑船的那一刻起让日本人产生了危机感,再看看旁边清国的遭遇,于是意识到自己再不做出改变就将面临灭亡的危险,但身处时代当中的人没有上帝视角不知道往何处去,于是就只有上下求索,以身试错,力图找到改革的方向。因此除了通过司马辽太郎的作品而被大家熟知的坂本龙马、吉田松阴、桂小五郎等是英雄以外,就连武市瑞山、河上彦斋(浪客剑心的原型)、甚至新选组、见回组等也都有着正面评价。因为有了这些小个体的推动,日本的历史才有了转向。所以蚍蜉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
每思及此就不由地想开个脑洞,如果当英国人的船第一次出现在清国的海湾时,也能有像日本幕末时期那样的志士涌现,或者某些革命志士能提前出现,是否也会出现转向呢?后面的命运是否也会有所不同?是否就不会遭受那么多苦难了呢?
最起码可以先做最低限度的抵抗,就是先按兵不动,让子弹先飞一会儿,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至少不会盲目陷入对战争的无脑狂热里。看看一战的结果,同盟国失败,割地赔款肯定少不了,但本应该承担战争责任的威廉二世却在荷兰暗度晚年,奥斯曼帝国的三位帕夏逃亡,最后承担一切包括战争赔款的却是权力边缘的蚍蜉们,这也间接导致了后面德国纳粹的上台。
回到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原因,试着分析一下:
第一、超凡魅力型的统治方式的失效:这里有继位者制度的问题,有非人格化统治方式转型失败的问题,也又后面将要提到的近卫军制度的问题。
第二、发展停滞:奥斯曼帝国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前行而往现代化进一步发展,没有从农业往工业化过渡,更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单一仅靠农业和对外扩张征税。也没有塑造共同的文化愿景、也没有现代化的教育。这一点在书中也有提到,同样在战争状态下德国士兵的领悟力、反应能力等就强得多。以苏丹为中心的既得利益者(包括曾经的近卫军)生活奢靡,财政腐败,贫富差距加剧。
第三、军事制度:奥斯曼帝国能从一个小部落成为庞大帝国与其军事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奥斯曼帝国的近卫军制度,它来源于马穆鲁克军事奴隶制度。马穆鲁克制度,这是一种军事奴隶制度,创立于库尔德人的阿尤布王朝末期。它的最后一任苏丹萨里,创建了伯海里团,最开始主要以库尔德人为主,后来慢慢转换为了钦查突厥人,因为其时,蒙古人正在把钦查突厥人从中亚传统的部落地域赶走。
率领伯里海团的是一位叫伯波尔斯的钦查突厥人,他曾是蒙古人的俘虏,作为奴隶被卖到了叙利亚,最后成为新马穆鲁克的领袖。由此十字军在埃及被驱逐。它还曾与伊儿汗国发生一连串战役,以保卫叙利亚,知道1281年战争结束,后来由在1299、1300、1303年三次阻挡蒙古人的进攻。
奥斯曼帝国进一步完善了马穆鲁克军事奴隶制度,就是后来的奥斯曼的近卫军,奥斯曼的近卫军基本都是征召于巴尔干半岛的男孩,从小训练而成,一般是俘虏或者是基督教的儿童。从小生活在一起,他们不得结婚和组建自己的家庭,摒弃掉一切世俗欲望,最终成长为苏丹的武器。理论上都是苏丹个人的“家奴”,是苏丹手中的利刃。在奥斯曼帝国早期也曾是令欧洲人谈之色变的最精锐军团。
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苏丹继位者的更迭,苏丹不仅无法驾驭还被其反噬。随着奥斯曼制度的衰退,奥斯曼帝国被迫放松了近卫军的所有规定。近卫军势力逐渐壮大,最终权力凌驾于苏丹之上,甚至可根据需要废除苏丹。这也催生出了后来的青年土耳其党,还有那三为著名帕夏,以及代领土耳其走向共和的穆斯塔法.凯末尔。
第四、内部矛盾加剧:曾经的和平之土也不再和平,奥斯曼苏丹曾经主张的“不得以信仰、文化、种族的不同而拔刀相向”的政策,随着帝国的衰败各民族在帝国下的权利不平等开始彰显,民族认同和宗教回归加剧。内部的彼此不再信任;外部又被境外势力煽动。最终演变出了亚美尼亚大屠杀和阿拉伯大起义等事件,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陨落。
影响:
虽然只是一个帝国陨落,但其扬起的尘埃至今未散。阿拉伯人为了独立建国和英国合作却被英法的《赛克斯匹克特协议》背叛,英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计算又用《贝尔福宣言》来更改《赛克斯匹克特协议》。导致今天中东地区纷争不断、战乱不断。
而对于我们来说,当年虽没有参战,但也有数以万计的劳工奔赴欧陆修铁路,在我们的领土问题上日本和德国也是有过竞逐的,没有巴黎和会就没有后来的“五四”运动……
而对于土耳其共和国来说,昔日凯末尔为其打下了世俗现代化的框架,今天埃尔多安又开始了宗教回归……历史又开始了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