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从学生年代算起,我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老妈最喜欢和人述说我的童年往事里,就有我趁着下课十分钟跑到学校图书馆看书的故事。
确实,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学校图书馆,都是我最爱的校园建筑,和操场并列第一。
毕业之后,我也依然没有放下读书的习惯。所以每逢出差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在包里放上一本书。无论是飞机还是高铁,那路途上的三两个小时,都是读书最好的时节。看着窗外风景倏忽而过,我却可以在书海里徜徉。这种时刻往往读书效率最高。因为没有手机,电脑或者旁人来打扰。你可以醉心于书本上的每一个铅字。感受作者笔下或浓烈或淡泊的情绪。
虽然一直在读书,但是回顾自己的阅读记录,2019年和2023年应该是我读书最多最杂的两个年份。理由简单又充分。因为工具增加了!
2019年,借妞妞的东风,买了一个自己的kindle。之前都是帮老妈买kindle,虽然2019年,早就是大家拿kindle压泡面都嫌不如ipad的年代了,但对我而言,我还是如饥似渴地下载了好多电子书。有的是一直没有买的新书,有的则是读过多次,但依然不够尽兴的老书。这些书有的是经典名著,有的只是当代网文,但对我而言,都是同样重要的精神食粮。
前两天和老爸老妈一起出游,在车上老妈突然问我有没有读过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老妈之所以会问我,是因为在她印象里,我西方文本读得不多。确实如她所言,我比较青睐日本的小说。因为我总觉得日本的文字体系和审美方法和我们国家一脉相称,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和美学。相对而言,读西方的读物,他们的历史,他们的器物,哪怕只是他们的名字,于我而言都有着强烈的间离感,所以比较难代入。所以学生时代。哪怕是最经典的西方文学著作,我都很少涉猎。
毕业之后,自己创业,在外租房子住。搬过几次家之后,深感书本真的是最难搬的家中存物之一。所以17,18年的时候,我一度都不怎么读实体文学,那个时候看书大多都是手机上看网络小说。其中看得最多的是那些历史穿越小说,偶尔也有一些依托竞技魅力,反应体育精神的电子游戏小说。
感谢19年的那个kindle,我把我一直有兴趣,但缺乏契机去阅读的茨威格,塞林格,博尔赫斯等小说家的文字都阅览了一些。于是,我才可以告诉老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实写的就是人的情感。她一生都不敢去坦诚的情感,最后这份感情浓烈到不得不迸发出来,于是有了这一封信,这一本书。而我作为阅读者,全程从肌肤到心脏,都跟着这个女人的情感一起竦动。这份阅读感悟,我也在19年读完书籍后,忠实地记录在了豆瓣的平台上。
2023年,我又重新开始读实体书多过电子书了。年初的时候,妞妞想读一本中华药汤谱。基于搬家不想搬书的理由,我拒绝了妞妞直接买书的提议。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去上海图书馆借一本呢?于是我上网进入图书馆系统,查阅之后,发觉果然可以借阅。于是我当即就带着妞妞去了上图,缴纳了一千元押金,办理了可以参考借阅的读书证。
这一年里,我读了好多一直想读,但又没有那么有冲动的推理小说,社会小说,奇幻小说,摄影书籍,社会学专著。不断地读书,思考,再借新书成了我这一年里最大的乐趣。
当然,我这一年里也发觉上海图书馆整个大系统里的一些小问题。比如系统中一些地区图书馆的信息更新不及时,有些街道图书馆已经翻新完毕,系统中仍然显示在装修。又比如徐汇图书馆已经彻底歇业,所有书籍也全部搬迁到了徐家汇书院,可系统中徐汇图书馆仍然存在,也有不少可借阅书籍显示在系统中。到了年底,受丁老师所托,想借一本《千里江山图》。走了长宁新华和虹桥两个街道图书馆,都是系统显示有,但实际却没有的状态。连续去了一个月之后,还发觉贾平凹老师的《废都》却被贴上了《千里江山图》的索书号。
瑕不掩瑜,我在2024年依然会依托上海图书馆这个大宝藏,读更多的好书。也依然会在出差或者出游的时候,在kindle里放上一本新的电子书,方便携带与阅读。
感谢工具的进步,感谢时代的进步,让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爱读书的人,能够用最少的成本读到最多我一直想要读的书!让我一直可以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