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老刘讲中庸》——第三章
【009】《老刘讲中庸》——第三章 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鲜”是罕见。中庸的道理是日用常行之道,是天理人情的推至极致处,是尽善尽美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虽然这个道理人人都有,但因为私欲遮蔽,心体无法廓然大公,人的所知所行往往是过或者不及的,很少有人能以此道长久而行。 这个地方注意,不能简单的把中庸之道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原则等,那样就是偏离“率性之谓道”的“性”而“性”外言“道”了。要清楚,中庸首先是性之德,唯仁者能执“中”行“权”,居仁而由义,进而行中庸之道。 本章的理解,可以结合《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七章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关于中庸,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中庸”就是乡愿保身,自私自利的处世方法,这显然是不对的。 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这两句话,后世真正能理解的人非常有限,大部分人对中庸的理解,都是凡事求其两者之间,既不偏左,也不偏右。这样理解就意味着所谓中道,或者说所谓的中庸之道,就只有一个点。离开这一点,无论是过一点,还是不及一点,都是错误的。这是非常严重的误解。 之所以要反对“过”与“不及”,是因为无论是“过”还是“不及”,从本质上说都是偏激。如果凡事都要求个既不偏左也不偏右的一个中间点,岂不也是一种新的偏激?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wù音务]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是对这种理解的明确反对和批判。 “中”的正确理解是,既不使自己的行为落在“过”的一侧,也不让自己的行为出现在“不及”的一侧,在这两点之间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称之为“无过无不及”。至于具体选择其中的哪一点,要看具体情况来决定。在左右之间,选择一段符合自己特质和具体情况的范畴,做出妥当的应对,就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记住,中庸之道是个范畴,是一条赋予人们最大限度自由的道路。 “庸”是常然之理,“庸人”即平常的人,“中庸之人”即普通人。能依本分,无过无不及,符合社会主流三观的,都是“庸”的范畴,譬如尧舜孔孟到贩夫走卒等,在社会构成中能守好自己的本分,做与自己身份相符合的事情,都是“庸”的范畴。伯夷叔齐这种惊世骇俗,异于常人的,显然不属于“庸”的范畴。“中庸之为德”即平常普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日常公序良俗之理,也就是符合道的民德。 “至”是“极致”,“其至矣乎”指“中庸之为德”是百姓日用之德,是人所同得的道理,本身至广至大,至平至易,是符合最普罗大众的,愚夫愚妇人人可及,不是高不可攀,更不是难以到达的。 “鲜”是“寡、少”的意思,“民鲜久矣”即世道乱了,先王之道衰微凋敝,以前的公序良俗保存下来的很少,大众已经很少按照民德行事了,孔子这么说是感叹世道之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