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纯水]朴树——自救与救赎
(很没来由也很费劲地想写这样一篇文,写完了更是惶恐着往红里发,有时情绪是一种弥漫,撒出去就收不住了,若说扯回来一点就是可以听听这张专辑,或者你也如我一样,会觉得有些许共鸣。)
怀疑我听的那次访谈是朴树第一次做唱片宣传,radio里一种谨慎的、生涩的、甚至是有点胆怯的语调与主持偶巴桑的电台腔交织碰撞着。引导他谈谈newboy的轻快时代感,朴树却半天没说话,然后喃喃吐出一句,“那说的其实是反话,是想讽刺来的。”“是吗?可听起来很轻快很舒服啊,反映了时下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生活”“是吗?我原来是想反着写的,可能没写好。”“《白桦林》也很好啊,美丽又忧伤的爱情,你是怎么想的?”“没怎么想,其实我现在一点都不喜欢了。我常常写完了一首歌,过后看就没感觉了。”“那你现在还喜欢哪首?如果要挑一首放给大家听,你选哪首?”“《旅途》吧,就这首感觉还可以,别的都没感觉了。”
这是个旅途,一个叫作命运的茫茫旅途。我们偶然相遇然后离去,在这条不归的路……
从访谈一开始,歌词、说话、断续、氛围,就总让我想起一位诗人,但当朴树真提起他的名字时,心还是猛然一跳。那年西川为他编的诗集还没出版吧,还是刚刚出版了,除了学校小范围的热传外,很少有人知道海子的名字。而朴树说深受他的影响,那种孤独、忧郁、不明白怎么与人沟通,甚至,还有他欲言又止的死亡意识。90年代末谈论诗歌、诗人、忧愁还有死亡不是不让人觉得矫情和不可思议的,而朴树的话听起来很真,因为他真的很让人担心:他闪躲的样子,时不时就陷入沉默和尴尬的困境,想做多解释又无从谈起的无奈,让主持人现场就哀怨与怜悯齐飞,关心地劝慰他一定要多与人接触,放开自己,活得更开朗、阳光,而不是心理上出什么问题。朴树恩恩地答应着,很是认真,好象从此下定了走向人间的决心。
再见朴树,是电视上奔波、风光而矛盾的样子。颀长的身影配着颀长的头发,一把吉他,不怎么敢看人的,到处唱着他那首已没有感觉的《白桦林》;听到最喜欢的《旅途》归了郭天王翻唱,不是不吃惊的,转而想未必不好,既然要变就变得狠心彻底些,从自我中把自己推出去成长,其痛苦并非不是血淋淋的,连皮带肉要猛使一把劲才行;周旋、宣传、出现、笑脸、不太多说话,拍电影和超乎寻常地受欢迎,朴树已干练了许多,但时不时又有奇怪的消息传来——忽然制作单位说他来不了了,因为发烧起了一脸水泡;忽然他总算出现了,脸上却如阿富汗妇女般裹着黑布,只露出神秘的眼睛;忽然听说他和女朋友闹得相当痛苦,写不了歌只能自我折磨;忽然又说没有灵感、不想出唱片了,因为压力太大、想退出圈子;没有一次正面披露,但隐约中嗅到颓唐、迷幻、挣扎的土腥味,几个自己在相互交战,有些担心,花火并不难在自我的暗夜里熄灭。
对一个人4年的期待,一般来说是希望他不变的,是原来欣赏的那个。但不明白为什么,当我再听到忧伤绝望的朴树时,是那么的诧异,一种发自内心的惊讶。就在时间的前后,在这样怪异的一年里,也听了曾寄予希望的可能忧伤不羁绝望着的专辑们,但没有,不是说没有那种应时的恐慌和哀伤,而是没有真正的悲哀,没有伤痛,没有焦虑,没有愤怒,也没有痛苦;甜腻,无聊的快乐或情感细分,牵强的讽刺或故做出来的闲散放纵,我们时代的歌声如此苍白可怜,可能好听,但会觉得没有歌词会更好听,那内容不过是乐曲的累赘甚至拖累。
而朴树还在哀伤着,像4年前一样,让我想起那位诗人,这让我惊讶不已。
更惊讶的是转眼看了不少评论,基本的意思都是朴树已由一个喊着“妈妈我恶心”的愤青迅速堕落成中产阶级小情小调的代言人,他那首被某著名车牌用作广告歌曲的《a colorful day》就是明证。我怀疑我的耳朵,但更怀疑我的身份——前不久刚抛弃了工资勉强可算作小资的工作,更在心情上受到重创,精神跌到颓废的谷底,为什么我竟然会去欣赏中产阶级的无病呻吟?在这样一个年头,难道不是我、我们更有资格谈论悲伤,更懂得绝望?
又拿出4年前那张朴树来听。封面是质朴的麦穗,直指热爱着土地收成和麦田的那位诗人;几乎每首歌都很出色,很重的编曲伴奏、很直接愤怒的歌词,很锋芒毕露要来显示不满与绝望的年轻人,仿佛波涛汹涌有力有意来搅乱人生活的海浪,时刻刺激着你的耳朵,真的是刺激、好象针扎一样。
《生如夏花》就清淡多了。轻柔的伴奏、轻声的吟唱、轻风一样提到的夜色、青春、哀伤,好象一切都归于平静化解,没有喧嚣、没有怒愤、没有绝望,只有一首“人如鸿毛”的《骄傲的上校》还剑拔弩张。可我为什么感觉到暗中涌动的不断的痛感,连接着几个月来沉积下来的心情,像终于找到了一点懂得的回应,立刻弥漫开来——没有凶猛的愤怒,没有说得出的悲壮、没有可解释的虚无,没有除了暂且以外的派遣:我听得出“可哪有什么永远的”的漠然;我明白“我们像云彩一样,来不及回头望”的伤感;我相信苏珊有的神给的舞鞋多半是迷幻时写下的呓语,我从《生如夏花》中甚至听出了心底的那个名字——“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这次的封面不是麦穗,是终于露出了面容的脸,虽然表情仍搀杂着某种不适应,但毕竟是露出了脸。他没有做作地保留那份愤怒,也没有丢弃对生命的终极探究,他开始明白、努力劝说自己“或许短暂、或许难堪,生活本该这样”;他仍然陷入在“时光真疯狂,我一路执迷与匆忙”的困惑中,但他明白把这些藏在时尚而浪漫的法语里,藏在轻柔安抚的曲调里,藏在对自己生命与信念拯救的劝慰里,藏在只会有时一闪而过的决绝里,比起评论家需要的救赎人类的愤怒,他更忠实地记录了自我救赎的矛盾与苦况,一点点迁就一点点暴露,他想走出来,继续生活,而不是在心灵阴影的背面,作一个伪善或不伪善的说教者。悲伤、绝望在胸腔里似有不同的体验位置,如果你真正哀伤过,才能明白那种真诚沉淀的情感,是浮不起来,说不明白的。继续替朴树担心,担心再4年以后他改变了,或者没有变。
日子快过完了一半,那些梦又怎能做完[ 你还在拼命地追赶,这条路究竟是要去哪儿
怀疑我听的那次访谈是朴树第一次做唱片宣传,radio里一种谨慎的、生涩的、甚至是有点胆怯的语调与主持偶巴桑的电台腔交织碰撞着。引导他谈谈newboy的轻快时代感,朴树却半天没说话,然后喃喃吐出一句,“那说的其实是反话,是想讽刺来的。”“是吗?可听起来很轻快很舒服啊,反映了时下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生活”“是吗?我原来是想反着写的,可能没写好。”“《白桦林》也很好啊,美丽又忧伤的爱情,你是怎么想的?”“没怎么想,其实我现在一点都不喜欢了。我常常写完了一首歌,过后看就没感觉了。”“那你现在还喜欢哪首?如果要挑一首放给大家听,你选哪首?”“《旅途》吧,就这首感觉还可以,别的都没感觉了。”
这是个旅途,一个叫作命运的茫茫旅途。我们偶然相遇然后离去,在这条不归的路……
从访谈一开始,歌词、说话、断续、氛围,就总让我想起一位诗人,但当朴树真提起他的名字时,心还是猛然一跳。那年西川为他编的诗集还没出版吧,还是刚刚出版了,除了学校小范围的热传外,很少有人知道海子的名字。而朴树说深受他的影响,那种孤独、忧郁、不明白怎么与人沟通,甚至,还有他欲言又止的死亡意识。90年代末谈论诗歌、诗人、忧愁还有死亡不是不让人觉得矫情和不可思议的,而朴树的话听起来很真,因为他真的很让人担心:他闪躲的样子,时不时就陷入沉默和尴尬的困境,想做多解释又无从谈起的无奈,让主持人现场就哀怨与怜悯齐飞,关心地劝慰他一定要多与人接触,放开自己,活得更开朗、阳光,而不是心理上出什么问题。朴树恩恩地答应着,很是认真,好象从此下定了走向人间的决心。
再见朴树,是电视上奔波、风光而矛盾的样子。颀长的身影配着颀长的头发,一把吉他,不怎么敢看人的,到处唱着他那首已没有感觉的《白桦林》;听到最喜欢的《旅途》归了郭天王翻唱,不是不吃惊的,转而想未必不好,既然要变就变得狠心彻底些,从自我中把自己推出去成长,其痛苦并非不是血淋淋的,连皮带肉要猛使一把劲才行;周旋、宣传、出现、笑脸、不太多说话,拍电影和超乎寻常地受欢迎,朴树已干练了许多,但时不时又有奇怪的消息传来——忽然制作单位说他来不了了,因为发烧起了一脸水泡;忽然他总算出现了,脸上却如阿富汗妇女般裹着黑布,只露出神秘的眼睛;忽然听说他和女朋友闹得相当痛苦,写不了歌只能自我折磨;忽然又说没有灵感、不想出唱片了,因为压力太大、想退出圈子;没有一次正面披露,但隐约中嗅到颓唐、迷幻、挣扎的土腥味,几个自己在相互交战,有些担心,花火并不难在自我的暗夜里熄灭。
对一个人4年的期待,一般来说是希望他不变的,是原来欣赏的那个。但不明白为什么,当我再听到忧伤绝望的朴树时,是那么的诧异,一种发自内心的惊讶。就在时间的前后,在这样怪异的一年里,也听了曾寄予希望的可能忧伤不羁绝望着的专辑们,但没有,不是说没有那种应时的恐慌和哀伤,而是没有真正的悲哀,没有伤痛,没有焦虑,没有愤怒,也没有痛苦;甜腻,无聊的快乐或情感细分,牵强的讽刺或故做出来的闲散放纵,我们时代的歌声如此苍白可怜,可能好听,但会觉得没有歌词会更好听,那内容不过是乐曲的累赘甚至拖累。
而朴树还在哀伤着,像4年前一样,让我想起那位诗人,这让我惊讶不已。
更惊讶的是转眼看了不少评论,基本的意思都是朴树已由一个喊着“妈妈我恶心”的愤青迅速堕落成中产阶级小情小调的代言人,他那首被某著名车牌用作广告歌曲的《a colorful day》就是明证。我怀疑我的耳朵,但更怀疑我的身份——前不久刚抛弃了工资勉强可算作小资的工作,更在心情上受到重创,精神跌到颓废的谷底,为什么我竟然会去欣赏中产阶级的无病呻吟?在这样一个年头,难道不是我、我们更有资格谈论悲伤,更懂得绝望?
又拿出4年前那张朴树来听。封面是质朴的麦穗,直指热爱着土地收成和麦田的那位诗人;几乎每首歌都很出色,很重的编曲伴奏、很直接愤怒的歌词,很锋芒毕露要来显示不满与绝望的年轻人,仿佛波涛汹涌有力有意来搅乱人生活的海浪,时刻刺激着你的耳朵,真的是刺激、好象针扎一样。
《生如夏花》就清淡多了。轻柔的伴奏、轻声的吟唱、轻风一样提到的夜色、青春、哀伤,好象一切都归于平静化解,没有喧嚣、没有怒愤、没有绝望,只有一首“人如鸿毛”的《骄傲的上校》还剑拔弩张。可我为什么感觉到暗中涌动的不断的痛感,连接着几个月来沉积下来的心情,像终于找到了一点懂得的回应,立刻弥漫开来——没有凶猛的愤怒,没有说得出的悲壮、没有可解释的虚无,没有除了暂且以外的派遣:我听得出“可哪有什么永远的”的漠然;我明白“我们像云彩一样,来不及回头望”的伤感;我相信苏珊有的神给的舞鞋多半是迷幻时写下的呓语,我从《生如夏花》中甚至听出了心底的那个名字——“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这次的封面不是麦穗,是终于露出了面容的脸,虽然表情仍搀杂着某种不适应,但毕竟是露出了脸。他没有做作地保留那份愤怒,也没有丢弃对生命的终极探究,他开始明白、努力劝说自己“或许短暂、或许难堪,生活本该这样”;他仍然陷入在“时光真疯狂,我一路执迷与匆忙”的困惑中,但他明白把这些藏在时尚而浪漫的法语里,藏在轻柔安抚的曲调里,藏在对自己生命与信念拯救的劝慰里,藏在只会有时一闪而过的决绝里,比起评论家需要的救赎人类的愤怒,他更忠实地记录了自我救赎的矛盾与苦况,一点点迁就一点点暴露,他想走出来,继续生活,而不是在心灵阴影的背面,作一个伪善或不伪善的说教者。悲伤、绝望在胸腔里似有不同的体验位置,如果你真正哀伤过,才能明白那种真诚沉淀的情感,是浮不起来,说不明白的。继续替朴树担心,担心再4年以后他改变了,或者没有变。
日子快过完了一半,那些梦又怎能做完[ 你还在拼命地追赶,这条路究竟是要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