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封之死到阵斩魏延
219年六月, 攻取汉中上庸, 东三郡.
219.7月, 刘备进位汉中王. 以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以魏延为镇北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
七月,关羽伐魏,围曹仁于樊城。八月,曹操派于禁率军来援,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九月,围攻襄樊.
十月, 吕蒙白衣渡江, 攻取江陵.
十二月, 关羽败亡.
1. 刘封之死
先从一个问题切入.
在蜀汉攻下汉中,关羽发动襄阳战役后,很快吕蒙白衣渡江, 关羽败亡。刘封是刘备义子,当时在汉中攻占东三郡(西城、上庸和房陵, 今湖北十堰市)并戍守,隶属汉中郡, 不归荆州战区关羽管辖,关羽危机的时候向刘封下令发兵,刘封回复说我们占领这边仅仅几个月(从刘备出兵攻占东三郡到关羽身死, 总共不足六个月),地方不稳,兵力不足,出兵可能就丢了东三郡。在关羽死后,刘备以“不发兵救援关羽”的罪名抓了刘封,问诸葛亮意见,你觉得诸葛亮会怎么回答?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勇猛刚毅,在军中素有威望,等刘备死后,刘禅软弱,刘封又是刘备义子,到时候就没有人压得住他了,劝刘备杀刘封.
诸葛亮这话毫无证据,这话连“莫须有”都算不上,几乎就是纯粹的诬陷. 唯一的事实就是“刚猛”,就让刘备杀了军中高级将领. 刘封本身的罪名是,不救关羽,诸葛亮杀刘封的原因是,日后难制,这和救关羽的关系是什么?
所以,是刘备对刘封早就有了忌惮之心,这只是借口?
刘封给刘备做义子做了十年,在刘禅出生前,这就是刘备的接班人。刘禅出生以后, 刘封的地位非常尴尬, 这位肯定是继不了了, 刘备对他的态度肯定也是非常别扭. 不用的话, 军中也没有几个, 用的话, 又不放心, 还怕给他和别人暗示. 刘封死后,刘备也非常伤心,痛哭流涕. 这一点上, 刘备称得上仁慈之主,一辈子只杀过两个部下,一个是刘封,另一个是"芳兰生门,不得不锄"的张裕.
这说明,诸葛杀伐果决,妥妥的大政治家.
2. 刘备和诸葛亮是什么样的关系?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方面,第一是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个刘备喜欢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在民间的这个一般语境下,人物形象就是正直。无私,公平、公正,没有道德瑕疵等等等等,把一切美好的词汇都都放在他身上这样一个人. 而刘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算不上正人君子,他重感情又记仇,有时候又虚伪爱名声,有时候很情绪化,这和诸葛赵云这种真正正人君子很不一样 ------ 和他老祖宗刘邦倒是很相似。
刘备和诸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这在刘备对诸葛亮和庞统法正的安排上可见一斑. 诸葛亮擅长内政,而庞统擅长军事战术谋略。刘备一开始不喜欢庞统,但是后来入蜀之战的时候,诸葛亮留守荆州负责后勤,关羽总荆州军权,庞统作为军师一起入川。后来又迎来了法正,法正这个人,原先是刘璋部下,和张松一起力主迎刘备入川。法正是军事战术谋略高手,正是在庞统法正辅佐下,拿下四川,又在法正辅佐下,拿下了汉中.
在得到法证之后, 刘备每次出征,必然带法正,法正比诸葛亮大五左右,比刘备小十多岁, 诸葛和刘备差二十岁。刘备是性情中人,虚伪好名, 和诸葛完全两种人------- 如果不是他们的君臣关系, 他们俩完全不会是朋友, 而法正和刘备是朋友.
所以,刘备虽然重用诸葛亮,但是在私人感情上,还有年龄上,刘备都不可能和诸葛很亲近,私人感情上保持着距离,完全就是“尊重,但是不亲近”的状态。而法正,此人性格狭隘,睚眦必报,不讲原则,又重情重义,是一种完全的性情中人, 还是首要迎刘备入川的,所以刘备从感情上,和法正非常亲近。刘备封汉中王之后,以法正为尚书令(此官职对应曹操集团的荀彧,曹操之下第一人)。
法正大权在手之后,对于之前对他有过小恩小惠的人都给以回报,对于以前得罪过他的人,都一一报复,甚至一两句话就挟私报复。这时候有人告到了诸葛亮那里,诸葛亮是怎么处理的? 诸葛亮说:“主公在公安,北面有曹操的大军,向东忌惮孙权的威逼,于内又怕孙夫人生事。自从法正辅佐主公之后,犹如有了翅膀翱翔在天空,不再受人所困。现在为什么要约束他,让他不能如意呢?”于是对此事不再追究。
法正和刘备,可以算得上真正的知心朋友关系。汉中之战的时候, 法正要刘备撤退, 刘备不听还要继续冲杀, 法正于是自己直接挡到刘备身前, 刘备立即就撤军了, 生怕法正受伤.
"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诸葛总后勤,法正主军事征讨,出谋划策,刘备也特别听从法正的意见。在刘备东征的时候,诸葛亮说过一句话,如果法正还在,必能劝阻主上。这既说明他们的亲疏,也说明了法正在刘备心中的重要性. 同时这句话还表明,刘备对于诸葛亮的建议,其实有极大的自主性。
关于诸葛的定位,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刘备登基之后,诸葛就是丞相,但是并没有开府,诸葛开府是刘禅登基之后,才实现了对朝政的一把垄断,实现了霸府。诸葛的丞相府和曹操的丞相府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而你很难想象,他敢对刘备说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这近乎以家为国了,刘备绝不可能许。事实就是,刘备时期,诸葛并没有开府。
所以, 诸葛和刘备的关系,就是刘备对诸葛亮尊重但是不亲近。同时,极其重要的一点,在刘备生前,几乎从没有让诸葛亮单独掌军,诸葛亮一直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唯一一次接触军队,是诸葛亮和张飞率领援军入川,那时候也有张飞掌军,实际还是一个辅助后勤工作.
所以, 在刘备时代, 诸葛亮是刘备最重要的助手,但不是决策者, 刘备对诸葛亮也是尊重而不亲近的状态.
2.1. 白帝托孤和"君可自取"
白帝托孤的时候, 托的不是诸葛亮一人, 而是两个人, 另一个是李严---- 李严为中都护,总管内外军事. 中都护这个职位, 在曹魏, 这是夏侯渊曹洪担任, 都是曹操心腹重臣, 在蜀汉是李严, 蒋琬, 诸葛瞻担任, 也是重臣. "统内外军事", 这个内指的是皇城/都城之内, 外指的是之外, 所以这个职权相当于东汉的大将军了. 托孤时, 李严的身份是 "尚书令、辅汉将军、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为丞相诸葛亮副", 从这个安排来看, 即使到刘备去世, 都没有让诸葛亮掌军, 没有让他接触最核心的军事权力.
所以, 说什么"君可自取", 就算诸葛亮真的自取了, 他拿得动拿得走吗? 李严会跟他走, 还是赵云魏延跟他走?
刘备在世的时候, 诸葛亮的权力是受到极大限制和约束的, 诸葛亮不直接掌军, 行政权力也受限. 一个最直接的证据就是, 诸葛亮是在刘备过世之后才成为开府 丞相的, 这时才成为真正的霸府, 在形式和内容上, 都类似曹操. 举例来说, 马谡在一伐的时候能顶替魏延成为事实上的前锋, 就是因为他是丞相参军. 出师表里, 诸葛写"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这话他敢对刘备说吗?
2.2 蜀汉谁是第二号?
继续展开刘备和诸葛的关系. 换一下问题,在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谁是蜀汉集团刘备之下的第一号人物? 蜀汉集团里面,诸葛亮和关羽,谁是真正权臣? 如果关羽没死,刘备死后,蜀汉是谁说了算?
这时候, 回想一下第一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杀刘封?
如果刘封活着, 这时候军队权力怎么分配, 诸葛亮掌握军权难度, 那翻了好几倍. 诸葛亮所有的权力来源, 都是刘备的托孤. 这个权柄, 让刘禅以父视之, 让诸葛亮能进退群臣.
但是, 诸葛的权力也不是无限的, 有那么几个人, 诸葛很难轻易动, 那就是同样受到刘备重视和重用乃至托孤的, 主要是统内外军事的李严, 以及可能的汉中太守魏延. 如果刘封还活着, 那作为刘备义子, 在军中勇猛刚毅, 素有威望, 自然也是不好动的. 这就得说, 幸亏夷陵之战一把花刘备把老底子全都葬送了, 让诸葛这个不能轻动的列表短的之后这两个人了.
诸葛亮的权利, 不能轻易动的了他们, 因为他们的权力地位也是来自于刘备, 而不是来自于诸葛. 诸葛亮动李严, 是第四次北伐时候, 李严犯了大错, 直接废为庶人. 诸葛杀魏延, 是自己死的时候.
那么, 如果关羽没死, 他和诸葛亮谁是二号人物?
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 关羽是前将军, 刘备登基称帝之后, 马超是骠骑将军, 张飞车骑将军. 骠骑是军中二号人物, 一号的大将军显然是留给关羽的, 关羽没了, 这个官位就空着.
在汉朝大部分时期, 大将军是真正的大权在握, 位于三公之上, 是事实上的执政者. 霍光时期以大将军总领, 位在丞相之上 从卫青霍光到窦宪、邓骘、梁冀何进, 大将军都是首席执政, 这个时期基本上废除了丞相总领行政的地位. 实际上是曹操恢复了丞相制度, 以开府丞相总领行政和兵权. 197年拜袁绍为大将军, 但是朝廷总领的是曹操. 可见, 在东汉实际上没有大将军和丞相同时总领行政的, 必然有上下之分.
前面说了, 刘备时期, 诸葛实际上是辅助者, 不是决策者, 如果刘备在世, 那么大概率关羽地位仍然在诸葛之上. 但是如果刘备先过世, 留下诸葛关羽辅政, 那么必然是关羽以大将军总领兵权, 这远在李严之上, 就不是诸葛能轻动的人了.
庆幸历史上是关羽先死了. 其他的任何有一点乱群可能的人, 都被干掉了.
3 本地人与外地人
蜀汉朝廷大体上分成四派, 第一个是功勋派或者从龙派, 就是最初跟随刘备的那些人, 关于张飞赵云简雍糜竺糜芳; 2. 荆州派, 也就是刘备在荆州时期收入麾下的人, 诸葛亮马良马谡庞统黄忠魏延廖立这些人, 3. 东州派, 东州派指的是原先是荆州人, 但是在刘璋手下做官的那些, 比如李严, 费祎董允, 最后是土生土长的益州人, 典型的就是许靖这些. 除此之外还有个别的特例, 比如法正是关中扶风人, 诸葛亮实际上是琅琊人, 不是荆州人, 只是因为诸葛长期在荆州生活, 主要关系网也是荆州人, 一定程度上, 他实际上是作为荆襄人的领袖的.
这里面, 最初的功勋派到蜀汉建国的时候基本就死完了, 只有赵云还值得一提; 东州派很大程度上和荆州派一致, 因为都是荆州人, 所以蜀汉大体就分为两类, 即荆州人和益州人. 刘备诸葛亮作为外来政权, 怎么处理这个和本地人的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一直是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大体就是, 重用荆州人, 拉拢一部分合作的益州人, 整体上压制益州, 防止他们直接投降曹操.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深的问题, 那就是荆州已经丢了. 荆州人本身已经是无本之木, 如果二十年内没有夺回荆州, 这批人老了, 蜀汉朝堂上就没了荆州人的立足之地.
所以, 荆州派是最支持北伐和东征的.但是东征已经不可能, 只有北伐一个出路.
那益州人只想偏安一隅吗?
事情也不是这样简单. 诸葛执政期间, 连年征战, 每次打仗, 都需要本地人提供粮草, 服徭役, 运输粮草, 征兵上阵, 死的都是益州人, 本地人当然不想打仗. 实际上到诸葛后期, 反战的声音已经有了. 诸葛亮死的时候, 谯周是唯一跑去给诸葛亮祭祀的---------- 然而, 诸葛亮死了几年后, 谯周就公开说, 蜀汉前后两任皇帝, 刘备, 刘禅. 备, 就是准备好了, 禅, 就是让出去. 所以这就是, 准备好了, 让出去. 这说明的是, 当时蜀汉朝堂上, 已经存在这一投降主义论调, 而且谯周并没有被处罚.
诸葛之后, 随着时间越来越久, 蜀汉朝廷的荆州人逐渐老去, 蒋琬费祎之后, 已经再没有强力的代表人物, 为了压制益州人, 已经越来越直接好额明显
4.诸葛遗计斩魏延
刘备拿下汉中之后, 回军的时候, 让众人推荐汉中太守, 众人都觉得必然是张飞才能胜任. 刘备力排众议, 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 后来刘备东征, 先损了关羽张飞, 夷陵之战一把大火, 把霍俊, 张南, 冯习, 傅肜这一批最顶级的正当壮年的优秀将领全都送走了, 黄权隔绝在外道路断绝, 最后不得已投降魏国(黄权在魏国做到了骠骑将军, 名义上的军队二号人物). 这时候, 魏延就是蜀汉军方第一号人物, 最重要的将领. 魏延在汉中做了十年太守, 天天想的是怎么攻打关中, 长安, 想出来一个走子午谷的奇计, 但是诸葛亮不用, 每次北伐都不走子午谷.
魏延自己是荆州人, 但是他和另一个荆州人代表杨仪 (诸葛亮的丞相府参军, 擅长数算, 主管粮草后勤)关系极其恶劣. 魏延是刘备亲自提拔的人物, 一直以北伐为己任, 他很尊重诸葛亮, 但是对诸葛亮之下其他人, 除了马谡, 别人都看不上. 这导致他的人缘就不好.
这样的前提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把最重要的街亭战役给了从没有上过战场的马谡, 而不是魏延---- 马谡和诸葛亮关系及其亲近, 又是荆州派代表人物, 诸葛亮想让马谡立大功然后提拔. 结果马谡战败, 丢了街亭, 诸葛亮要承担责任, 杀了马谡.
知乎上讨论马谡很热街亭的话题,有无数人说换条狗去街亭都行. 曹魏派去攻街亭的是张郃,五子良将里面最后也是最会用奇兵的一个,由于一直在西边战功不高但是综合用兵能力绝对是第一,张辽徐晃都比不上他。黄忠阵斩夏侯渊的时候,刘备说,斩夏侯渊有什么用,杀张郃啊!当时张郃只是一个杂号,夏侯渊死后,郭淮等人公推张郃为首。 就这样一个曹魏数一数二的名将,兵力还超过蜀汉两倍,知乎居然一群人觉得守街亭是必胜的。
蜀汉和张郃最相似的就是魏延,也是唯一有可能顶得住张郃的将领的。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魏延去哪了? 马谡是亲信啊,是荆州派代表啊,要立功提拔啊!
而这之后后, 只有三伐阳西大战的时候, 魏延大胜杀敌数万, 这一战之后, 魏延从亭侯直升县侯, 是诸葛亮时代唯一的假节的将领.
最后的关键来了, 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 诸葛亮死在五丈原. 魏延作为军方第一号人物, 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地继承诸葛亮的权力和遗志, 继续北伐, "岂能因一人而废北伐大业". 然而, 诸葛亮把大军交给了杨仪, 魏延的死对头. 杨仪直接撤军回成都, 魏延去追不许回军, 被杀. 演义上写的很有意思, 两军阵前, 魏延要求军队听自己的, 这时候诸葛亮事前安排在魏延手下的马岱, 一刀砍死了魏延. 于是杨仪帅军回成都, 然后灭魏延三族. ------ 魏延, 是蜀汉唯一被灭族的臣子.
杨仪回去之后, 以为自己会继位丞相, 结果诸葛亮留下的遗言是把权力给蒋琬. 杨仪一直位置高于蒋琬, 现在变成了闲人, 心中大为不满, 对费祎说, 当时如果我直接帅军投降了魏国, 怎么会沦落至此. 费祎把这话报告了皇帝, 杨仪废为庶人.
到这里就暂停, 只说一下魏延. 魏延这个人啊, 性格刚愎自用, 又眼高于顶, 这算是直接被诸葛亮设计死了的. 算是冤枉吗, 算也不算, 这样性格确实是不稳定因素, 也是诸葛亮最厌恶的"乱群"的可能.
但是, 魏延作为刘备从小兵提拔起来的将领, 是整个蜀汉最坚决支持北伐的一个, 是从头到尾绝不可能投降的一个, 结果在诸葛亮时代, 诸葛从没有把他当做第一候选的将领. 魏延作为蜀汉军方第一人, 街亭之战曹魏方面的将领是一流名将张郃, 是五子良将最后一人,也是最善于练兵用兵之人, 尤其善于出奇兵, 蜀汉唯有魏延能匹敌, 结果诸葛让马谡一个从未带兵的人去, 造成街亭打败.
诸葛亮死后的安排, 从他放弃魏延那一刻, 已经事实上彻底放弃了北伐事业. 魏延作为最坚定北伐派, 最后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而且是被灭族. 可悲, 可叹.
魏延完全死于诸葛亮的设计, 阵斩当世名将魏延, 这实在是诸葛亮北伐的一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