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读者
去年,我在翻译完《作者已死》和《黑色光环》之后,我曾经对于两本书分别作了一个评价。
我当时评价《作者已死》是一本读者型小说,而《黑色光环》则是一本作者型小说。当时还有朋友问我是什么意思。
去年其实说的不太准确,比较精准的说法应该是,《作者已死》应该是一本读者面向作者型的小说,而《黑色光环》是一本作者面向作者型的小说。
也就是说,两本书本质上,其实都不是写给大众方向的小说,更像是写给自己的。
(1)“娱人”or“娱己”?
无论是评价文学作品还是评价影视作品,特别是小众文艺类电影的时候,我经常都很强调一件事,就是要看作品的完成度,也就是创作目的是什么。
“娱人”和“娱己”很多时候,是无法重合的,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目的与大众审美不完全重合,甚至偏差极大。
就如同没有经过审美训练,难以理解书法形态的演变,纯文学的发展,美术流派的产生一样,文学天然是具有相当自私性的东西。正如人有指纹,文字自己也有自己的指纹。
所以无论是阅读、写作、影视等等,创作者一定要想清楚的是,创作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会抱怨某某作品无法出圈,其实出不去才是对的。
因为商业化内容本身就很容易和自我的审美所冲突,即陷入大众俗套,又想有所突破,却对于民众情绪的把握不准确,最后就是自我分裂死亡。
(2)“创作”or“模仿”
回到那两本书上,《作者已死》本质上就是读者写出来面向作者的挑战书,或者说是一种类同人志作品,其创作中的模仿痕迹明显。
类似的问题,其实在大部分的创意写作上都会有。
因为人类艺术的发展本身就是以
天才创造→大师发展→后来人跟随模仿→题材逐渐被耗尽→类别衰败→新的天才开创新的创新点
这样的一个历史循环率为基础。
天才创造方向(genre),大师创造模式(mode),而后来人大多停留在经典的mode上面或者沿着道路继续深挖,或者模仿。
也因此始终带着前人的痕迹。
类似的发展规律在很多典型的小类上都重复出现过,例如上个世纪的“新武侠”到80年代的“新本格”。
诚然,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因此绝大多数人只能突破到第三层次,但是最怕的不自知。
(3)“现实性”or“创新性”
去年看一些国内的创作,在思考的时候,总是会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作品现实性的问题。
在我看来,现实性不是等同于所谓社会派,或者说苦大仇深,揭露社会黑暗面等等。
重点在于反应时代特点,回馈读者时代精神。
新武侠也好,新本格也罢,很多作品写的越来越不好看,我觉得故事内容,创新是一个方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前面提到的,时代在变化,但是创作者很多仍然停留在上一个时代。
这就是上面提到的,受到循环率的影响,大部分人最多只能停留在第三层或者第四层,也就是继续挖潜或者模仿。
但是到了这个阶段,距离创新的初始阶段已经往往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
时代已经变了,在开始喊的口号在新的时代已经变得陈旧腐朽。
流行文学创作,无论题材是什么,本质上就是反应当代精神,人物是当代的思考,道德是时代的标准,审美是符合现代的。
如果不重视这一个,反而不停地进行复古审美,那么也自然被时代所抛弃。
流风四月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将英文标点修正成中文的小工具 (6人喜欢)
- 《看不见的主人》1930年(最早的暴风雪山庄模式) (16人喜欢)
- 安东尼·伯克莱《枪响二度》(公版作品) (28人喜欢)
- 《千钧一发》詹姆斯·亚飞 (19人喜欢)
- 《地狱之缘》重译 翻译模型:Deepseek r1 (3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