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表达出来的生气,是有后座力的。
幸福三重奏的节目中,谢楠和吴京发生了一些小矛盾。两人一起吃饭时,谢楠几次发起话题,都遭到了吴京的忽视。饭毕,吴京兴致勃勃地开始自己的换书活动。谢楠有一点不高兴,说,“咱们就不能坐下来聊会天吗?” 这时,就换吴京不高兴了。他对谢楠说,“你能不能不要用这个态度说话?” 在这个视频下边,我看到有网友评论道,“谢楠的语气已经很温柔了,不明白为什么吴京还要挑她语气的毛病。”
我不想讨论此情景中谢楠和吴京两人的对错,也许双方都有可改进之处。只是这个场景唤起了我在生活中一些似曾相识的情境。而网友的评论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受。
从前,伴侣若是做了什么让我不爽的事,我可能会用略激动或者指责的语气说出来,或者会憋着直到憋不住才说出来。每一次如此,对方就会说我说话的态度或者时机不对。于是我不断修正自己,训练自己,直到现在我可以用最平和地语气,并在事件发生后最快的时机说出来。甚至在讲话方式上,都尽量只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攻击对方。但再提出对方让我不舒服的行为时,仍旧是得到了一样的反馈。我就更加愤怒了,明明我已经按照你说的,尽我所能修正了我的态度和时机,为什么你还是不满意?并且问题的焦点总是由此转为了对我讲话语气的争论,我原先提出的问题反而被忽略了。我就更生气!同时我也很困惑,不能理解到底自己要做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让自己的意见被平和地接受。为什么沟通任何意见都这么难?难道真的要修炼成永远不会被冒犯的圣人,才能避免一个小矛盾激起对方的千层浪吗?而今天看到网友对谢楠和吴京的这个评论,我突然悟到了一个道理:我讲话的语气和时机固然有进步的空间,但它从来都不是重点!
无论在什么样的时机、以什么样的方式,你对一个人表达了不满,对方就一定是不舒服的。善于消化情绪的人也许可以自己默默地接受,甚至哄一哄对方。但你不能期待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强大。毕竟这种不舒适是真真切切的,戳到痛处的。内心敏感的人,或者有过往创伤的人,或者对于你们的关系有极大寄托的人(像我妈),会将你对一个行为的否定(有时只是不同的意见)解读为对TA本人的否定,从然感到巨大的失落。这时候,TA的自我便会起来保护受伤的自己,从而表现为对对方的指责。这是一种潜意识中的保护机制,往往连他们本人都不自知。越是逻辑和语言能力强大的人,就越是擅长这种话术。他们不会直接袒露自己的脆弱,而将自己的情绪隐藏在一大堆逻辑中,严丝合缝煞有介事地告诉你,说着说着,你也搞不清有问题的到底是自己还是对方。这同时也模糊了谈话的焦点,从你为什么不快乐,变为了对方为什么不快乐。最终说不过对方,就只能作罢,甚至还要向对方道歉,最初的不爽也只能不了了之。
这听起来有点像PUA,但我感觉它没有那么恶意。它不过是一种脆弱的自我保护罢了。若是能看破这一层。那下一次我面对这种情形的时候,就知道,一旦我提出了对方让我不快乐的事情,我就要有受到这种语言后座力的预期。知道对方会不快乐,知道对方会自我保护,乃至会说出言不由衷的话。有了这种预期,我也不会再那么容易被这些模糊焦点的言语激怒了。毕竟,尽管伴侣模糊了焦点,却仍旧是善良的人,提出的建议多少还是会听进去一些的。只是说不过对方,真的很气人罢了。至于我妈?我还是当圣人算了。
也许以后,我就会带着更多爱和耐心,去理解对方的脆弱了。
祝福自己修炼成一个爱神。
-
红茶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23 01: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