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总结,已完成与未完成,旷野与赛道
由讯飞语音转文字,再整理而成。
按照惯例,还是先从工作开始说起。
已完成的事,当然就是经过在联合国几年的奔波打拼,终于开始了一个相对稳定和长期的工作合同,知道其中难度的人,会了解这应该是一个蛮不错的里程碑。
但是,我似乎很快又开始被下一个目标吸引。工作开始前预期的那种稳定下来好好安排的感觉,基本只存在了两三个月就宣告结束。我又开始孜孜不倦的申请下一个级别的岗位。
具体来说,确实也有觉得自己具备了跳上一级的能力。今年由于老板及老板的老板离职,我第一次在UN带了五六个人的团队工作,让我不满足于当前的位置。我居然也马上就有不错的机会,可惜最后功亏一篑,不然就会实现在一个城市待最短时间的纪录。
但如此快地想跳下一步,抛却了此前的稳定预期,还是让自己挺困惑的。
我想来想去,一方面,大概是早已经习惯了,有级别就会不断向前爬的惯性。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工作之后也是有又一个的级别,一个又一个的梯子,似乎每个系统、每个体系都有这些梯子,就等着你,吸引着你,一步一步的按照设定的轨迹向上攀爬。
不只是工作如此次,我的副业似乎也有这种爬楼梯的感觉在。
另外一个已完成,就是我从2021年开始读的心理咨询进修,终于完成了最后一步,最后高阶实习,咨询实践。过去两年多,从热线接听30多个小时,到预咨询阶段十几次咨询,再到高阶30个小时的实习个案,一步一步似乎也是打怪升级,用数字标注着我的进步。
完成30个小时的高阶实习之后,前面还有,达到50个小时就可以成为实习咨询师,达到200个小时就可以申请成为新手咨询师,达到XX就可成为成熟咨询师 。完成了一步,眼前就还会有下一个阶梯等着你去攀爬。
有时候有数字的指引,似乎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我知道我做到什么程度,就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但是每次在将要达成一个里程碑的时候,数字就成为了我更为关心的部分,牢牢的抓住我的注意力,还有我患得患失的心情。
如果忘记这些数字,在整个心理咨询师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当中,每一步都是颇有收获,有着实实在在的快乐、收获,甚至是惊喜。
过去这几年,进修心理咨询感慨良多,除了多维度地理解和感受自己,我也深入细微地理解别人的故事与内心历程,仿佛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探险之旅。
但当这些数字抓住我的心绪,特别是还有几个小时就毕业的时候,实在是过分摇动了我的心情,使得我,完成每一次咨询好像都是为了这个数字,如果差一点无法完成,更是难以接受。而这些由系统设置的时间要求,也似乎把我拉入一个庞大的规则体系,让我被定义和评价。似乎我要达到多少小时数,才是一个收得起什么价位的咨询师。
我当然不愿意被别人定义或者卷入另一个评价体系。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在一个系统里面做到80%的好就可以,做到100%的好,则表示过于适应一个体系,必然有些削足适履,在学校这样,在工作也如此,副业也不例外。
然而,这种对打怪升级的熟悉感,是如此的难以抗拒,以至于有时候会自己主动去寻找这些阶梯,比方说我看到一个写作计划。从30天每日书开始,如果再能有一篇文章发表在公众平台上,又会进阶成为下一个级别的写作者,等等,似乎就很吸引人,想赶紧开始。
看到这些铺垫好了台阶的路线,总是忍不住想跳进去开始爬,心理咨询如此,工作的级别如此(联合国有从P1-P5的级别)。
套用时兴的话,人生是旷野还是赛道。我貌似来到人生的旷野,或者说,我的人生故事完全可以包装成一个,在人生旷野里撒野的故事(做公益,“大龄出国”、跑欧洲和非洲,又在满是光环的UN工作,还搞各种副业),但在旷野中,还是充满了各种诱惑的赛道。。。
所以我说已完成与未完成,一部分也是我已经跳过了一个台阶,但眼前似乎还有无尽的台阶可以向上爬。
这种打怪升级使人踏实,也使人迷失,如今我是本能地抗拒。
-----------
但,我还是深刻的好奇,为什么我总想快点有下一个级别的变化?
除了打怪升级爬台阶,肯定还有点别的原因,因为有时候即使是平级调动,我也想去另外一个地方。
于是我发现,更重要的,我追求变化带来的的新鲜感和刺激感。我不一定要升一个级别,但我希望到一个新的duty station, 解锁一个新的国家,到一个新的大洲。
更麻烦的是,我似乎已经无法再接受“缓慢的变化”,而是希望新鲜事物快点到来。就有点像刷手机上了瘾,越刷就越希望快点看到下一个内容,这种感觉使得我越来越着急。
当然人总是忍不住去探究原因,为什么我这么希望不断有新鲜的事物?
可能是习惯了吧,就像我跟我的心理咨询师聊的,在过去我每隔两年就换一个城市,甚至换一个大洲,而切换城市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就像上瘾的人不断需要更高的强度。我在德国待了一年,加上法国的三年,已经觉得在欧洲待着没有可以足够刺激我的新鲜内容,忍不住再跳到下一个地方。
除了这种习惯使然,我也想不到什么原因。我又想了想,就像我问自己为什么同样的工作内容,在公益领域就会比商业让自己开心点?
今年我已经学会了,问到一定的程度,要接受有些事情是没有最终原因的。
我可能就是这样的人。
--------------
另一个已开始又未完成的,就是开始读一个心理学的在职硕士,当然还没有读完。没想到真的在几个月之内就完成了申请录取,还有入学,并马不停蹄地完成了第一门课。
和申请工作一样,一边申请学校,我也一边在想为什么自己要做这件事情,如果是为了往心理学方面去转行,其实我心理咨询的培训时间已经完全足够,我完全可以现在就开始,或者我已经在执业。
可以拿出来讲的理由可能是,读一个硕士,我可以去申请联合国体系内心理学相关的专业,毕竟都会要求有相关的硕士学位。
为了职业准备或转型去学习,总是一个更容易让人接受的理由。这可能是一种心理保护,为了将来为了给简历添上一笔,这是投资,总是更拿得出手的理由(在某种价值体系里)。但如果我说纯粹只是为了了解,因为感兴趣,似乎这个理由就没有那么站得住脚,特别是在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跟金钱的时候。
想明白后,我一度把这种不断学习的行为理解为给自己买奢侈品,我已经理解到这是为了满足自己是一种消费,将来可能对职业有帮助,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现在这个行为,有了另外一个解读,为什么我要不断的学习?
就像刚才说的,可能就是需要一种新鲜的输入和刺激。我的大脑是如此的热爱新鲜事物,以至于我不断的一次又一次开辟新的领域,我愿意为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就像我在第一门神经心理学的课程上学到的,学习与理解新事物,是一种对前额叶的多巴胺奖励。
这可能也解释为什么我日渐觉得在欧洲已经待的缺乏新鲜感,或者甚至在联合国也失去了新鲜感。这解释了为什么不断想申请下一个工作,想离开欧洲,解释了为什么拿到一个稳定合同这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我来说也只有几个月的安慰作用,这实在是大脑对新事物的追求上了瘾。
我很难再进一步问为什么。
答案就是,我就是这样的人,我的大脑和我的特质,就是这个样子。当我意识到的时候,一个问题被意识到的时候,似乎它就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被解答的问题,而成为我的一种特质。
我很难解释这是好或者是不好,不是说每个事情都有好或者不好,而是说不一定每件事情我们都要去评价其好或者不好。(在心理咨询体会到的一点)
我只能对自己说,能不能尝试一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就是尝试一件事情做得久一点,或者说新事物就是尝试一直做一些旧事情。我顺从我的特质,告诉自己,你就把接受没有变化,当作是一件新鲜事情来看待吧。
尝试过很多不同的事情之后,要不来尝试一下,一直做一件事情,做到非常长久,非常深入吧:)
----------------
这次回国照例去了好几个城市和不同的朋友们聊天,有一个话题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关于中年的停滞感。现在说中年似乎不太让人接受,我们至死是少年(死不承认不是)
但我讲到,似乎在过去几年的快速职业发展期之后,无论是否跳槽或者说换城市,都有一种上升曲线变缓的感觉,有朋友听到这里开始点头。也有人跟我说过,好像在不同的单位不同领域做不同的事情,但仍然用着工作前几年时候的一些思维方法,并且也是有用的。
还有一个有娃的朋友说,其实生娃很好的破除中年停滞感,因为你永远有那么多新的东西要学习。这个想法真的是颇有启发性。也许如果我最后决定要选择生育,大概就是把它当做一个新鲜领域来去尝试,可惜要付出的代价过于繁多沉重。
也许不断追求变化与新鲜感,也是为了一种生命长河继续前行的感觉吧。
-----------
最后还是按照惯例,说说身体的状况,她必须出来说几句。不得不说身体已经不太能支持这样奔波,不断尝试新鲜事物的日子。连续上课一个小时就会让我脆弱的肩膀腰背承受不住。
今年也是吃药吃的最长的时间的一年。看来过了十几年之后,身体的病阶段性的又来到一个爆发的时间段,这是摆脱不了的强直性脊柱炎。
年初设定的不远游,也是为了身体今年能够好好的休养生息。今年也是很明显的能感受到脸上胶原蛋白流失的一年。以前圆圆的脸已经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轮廓,看来无论生娃与否,身体的变化都是会在这个阶段呈现出来。
这是无法否认的部分。岁月果然在脸上都留下痕迹。25岁之后,深圳的烈日,北京的干燥雾霾,肯尼亚的紫外线,德国的风雨,都在脸上留下了明显可见的痕迹。
斑斑点点的,也算是一种战绩。
运动与锻炼,当然也是持续在进行的,就跟往年一样,也没有什么完成不完成之说,不过明年应该要作为更加主线的部分吧。
毕竟其他痛苦,都是价值观的痛苦,“身体的痛苦”是实实在在的痛苦。。。
----------
今年另外一个已完成未完成的部分,就是价值观的改变,特别是对于人生意义的看法。
在前10年的思路,大概还是遵循着要找到自己喜欢热情的部分,不断的去尝试去找到。(粗糙地理解为践行存在主义)。
辗转成功了几次之后,发现其实我更像是去不断的完成一个又一个的愿望。
没有哪一个就是答案,没有一个是终点。我不是在寻找,在路上就是答案。
如此寻找人生意义的路线,就变成了去践行人生的意义。每一个当下想做的就是当下的意义。
说是没有完成,也是今年最大的感受,或是最大的收获,是突破一切规则,但无新的指引。
其中又以看芭比这部电影引发我较多的思考,特别是当中妈妈唤醒芭比们的那一段,大意是说“你要运动,但你也不能说是为了瘦,你要说是为了健康。但你还是要瘦,。。。”那一段。
我想,无论运动是为了瘦,还是为了健康,都只是一种价值观。无论是哪一种看似更先进的,它终究是一种规定,规范或者准则。
就像“人要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潜能”,这种观念也可能是一种规范。任何观点,即使先进,即能成规范,也能成束缚。
当我说出来的时候,你可能觉得道理很简单啊,但是如果你尝试过沉浸其中,“在不断地尝试找到自己,做自己,实现自己的潜能,并为做这样的自己而努力而开心的时候”,当你沉浸在为找到自己、做更真实的自己的时刻,会知道跳出来出来是多么的困难。
更困难的是,如果抛却一切束缚和规则,似乎没有任何可以限制你,但选择也就失去了依照的标准,好坏也失去了评判的标准。
你要重新建立另外一套体系,或者标准来去判断,或者不建立不追求任何的标准和体系,而继续前行,是另外一个未完成的课题。
在这个路上,一不小心,就会从存在主义滑向虚无,甚至是荒诞。
当年度金句“除了身体的痛苦,都是价值观的痛苦”日渐传播,似乎要不痛苦,就是破除那些无益的价值观与束缚,确实如此。
但我还想到 “那么那些快乐,也都是价值观的快乐”,人们可能因为达成了自己价值观认可的事情而快乐。比如当你认可“我要做一位不被生娃影响自己生活方式的妈妈“,当你努力做到了,就会更加地为自己自豪。当你认可“那些告诉人们生娃与职业可以兼得,其实是一种谎言”,你会为自己做到不顺从看似的主流,做到了独立思考而快乐,为自己释然而快乐。
如果一切规则都可以抛却,那你如何知道自己的下一步,一切似乎都可以不去做,也似乎都可以去做。
遵循自己的感受吗?似乎感受有慢慢告诉我答案,这也是慢慢找到的标尺。
感受又是可信的吗?每个人有自己的答案。
当然,没有答案,好像也是可以的。
------------
人生终究是无聊的,可能终极的人生动力就是去消除这些无聊。
为了消除这本质的无聊,我们给自己设定了不同的标准/价值观/轨道,然后达到了就高兴,达不到可能就难过。难过也不是要被消除了。
因为如果没有了这些标准,变成荒芜也许才是更难让人接受的。
有时候现实主义可以为你找到这个标尺,当你不知道去做什么,做这些那些也可以的时候,也许世俗能提供一些答案,社会不缺少轨道。。
除去现实给你提供的轨道,也可能是自己在旷野中给自己设立的路标。
也有可能,在荒芜中晒晒暖洋洋的太阳,用讯飞语音录下这段胡思乱想。
晓行天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想要的很多,因为我能做到啊” (2人喜欢)
- 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但一件件事情都让人在意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