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
我是发现自己的很多行为都是性格控制,然后顺理成章按照逻辑推演,最后走到大概率发生的情况区间,像是写好了剧本,我仅仅是按照剧本在演一样,稍稍有些无力感。
像是rts游戏里的操作,你把精力分到操作哪个兵种,哪边的战损比就好看些,但总有顾不过来的边边角角,只能抓大放小。
一直在提升认知,只是这个世界太过复杂,简单的思维能构造一个结果对应一个原因的模型,聪明点的能构造一个结果对应多个原因的模型,而真实世界是A个结果对应B个原因,这B个原因又对应C个其他原因,这C个原因背后又有D个原因……,复杂度就是X(n^n),再加上时间变化,已经远超人力能及。
所以我们才要尽可能寻找主要的影响因素,建立知识体系。
落地过程更是不仅仅是定性的问题,更花时间的是定量,而量变引起质变,这个量则会反过来影响定性。
周六(12.30)下午打了羽毛球,跟gxt还有他老婆吃了烤肉,他们开车送了我回家。
生活有趣,很多人会找个地方跨年,他们邀请了我。我拒绝了。
大姑邀请我去过元旦,我也拒绝了。
我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不再追求仪式感,我坦诚面对自己,却发现自己的各种行为也都是有迹可循,也像是被写好的程序代码,遵循事先写好的逻辑在有序运行。
另外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点在于,我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我已有的身体功能上的,即我有眼睛我才能感受色彩、光线;有耳朵才能感知嘈杂或者恬静的音律;有鼻子才能感知香味臭味;有触觉才能感受温度、软硬等等……即这个世界本身的样子我依然是不可知的,我无法从我不具备的器官上获取其他对世界的认知,不仅如此,即使是我已有的器官,也只能得知事物的一个角度。
这就要求我多和他人交流分享,才能从更多角度去认识世界。跟本身有思考的人交流效率会高些,本身没有思考的人则只会描述感受,稍强一些的能描述现象,这就需要自己去代替他们思考,从而达到多个视角看世界的目的。
一个人生活需要的东西真的好少,因为生存无忧,所以我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看世界,去思考。
人之一生,也不过几十年,而老年之后精力衰退的机制更是严重影响生产力,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已是不易——这里的过程则要有不断迭代的正确方法,要能一直做下去,自身有驱动且不被意外打断。
我仅剩的主要驱动力还是好奇心,因为好奇,所以目前对我来说生活还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