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5:国际贸易、经济学的局限性
养成好的微习惯,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儿。
每天十分钟,快乐又轻松。
今天继续分享《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第五部分。今天讲的内容包含书里的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第五部分重点讨论5个问题。
1. 国际贸易为什么能繁荣发展,让全球所有国家参与进来并从中受益?
2. 顺差和逆差能否解释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得利还是受损?
3. 为什么成千上万种竞品,市场表现却天壤之别?
4. 经济学本身有哪些局限性?
5. 对本书的总结
国际贸易并不是零和竞争。双方都必须受益,否则就没有道理继续交易了。不论是WTO、一带一路、上海经合组织、CPTPP、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这些组织之所以存在并要发展得很好,一定是各成员国能从中受益,各国的贸易额提升了,生产效率提升了,就业岗位增多了,国家更富裕了,才会一直存在,否则就会消失。
国际贸易是一个分工合作的过程。当降低贸易壁垒后,落后国家并不会抢走发达国家的工作岗位,虽然落后国家的工资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高,但是所需的技术和设备却需要从发达国家购买,这些技术和设备相较于落后国家能生产的产品来说,售价更高。所以21世纪初流传着“我们用 8 亿件衬衫才能换回美国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本身也是分工合作的结果。通过不断的产业升级,我们也能造自己的大飞机了。再过10年,估计就能听到伊朗用原油、印尼用木材来换我们的C919了。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美国常年保持贸易逆差,而出口强国常年保持贸易顺差,那么是不是美国会越来越穷?事实并非如此。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就曾指出,一个国家的真实财富,由该国的产品和服务构成,而不是黄金供应量。
什么意思呢?如果国际贸易使美国人可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那么美国人就会变得更加富有,而不是更加贫穷,不管美国在国际贸易中是“赤字”还是“盈余”。
比顺逆差更重要的数据是贸易量的增减。大萧条时期的进口和出口都大幅度减少了。这种国际贸易量的减少,是由于世界各国都提高了关税壁垒,因为各个国家都经历了普遍失业,都力图通过阻止国际贸易来维持本国经济中的工作岗位。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这种政策只会使情况更糟,延长世界经济萧条的时间。当实际国民收入不断降低时,人们最不需要的就是使它更快下降的政策,这些政策会阻止消费者用最低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的物品。
国际贸易之所以能畅快地运转,原因在于各国之间的比较优势。不同国家擅长的生产环节不一样,加入国际贸易的各国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扬长避短,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同时用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各国交易,并换回自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比如美国人擅长制造飞机、芯片、软件、手机等商品,而中国擅长制造服装、玩具、五金、轮船、太阳能、白色家电等商品,中美之间就形成了大量的国际贸易。
前面我们讲过,一国的总产出包括商品和服务,如住房、香肠、理发服务以及外科手术,但是国际贸易结余只包括转移的物品。美国生产的服务比商品多,因此无须惊讶于美国进口的商品比出口的商品多,出口的服务比进口的服务多。
美国的知识和技术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所用,而这些国家当然要为这些服务付费。例如,世界上大多数个人使用微软公司生产的操作系统。但是,外国人支付给微软公司和其他美国公司的服务使用费,并没有计入国际贸易余额中,因为贸易仅仅包括物品,而不包括服务。所以,所谓顺差和逆差的概念,并不能完全反映贸易情况,不过是一种会计惯例罢了。
比较优势意味着每个国家,不管它多么贫穷,都能在自由贸易的庇护中找到立足之地,因为每一个国家的人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总能比生产其他产品更有效率。
索维尔支持国际贸易的持续开展,因为这样的自由市场效率最高,人为增加壁垒和限制,以政治为由头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只会打破这种高效率的合作方式。
相比于货物,金融业是世界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因为货币具有最高的流动性。当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时,所有人都能从中获益。经济馅饼如果变大了,那么每个人从中获得的份额也就更大。外国资本的大量注入使美国在1913年成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国家,当时全世界超过1/3的制成品都是由美国生产的。
虽然一些国家害怕外国投资者会带走他们的大量国民财富,让当地居民更加贫穷,但是在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被外国投资者带走的财富,能超过美国。照这种推理,美国应该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然而美国一直是世界上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之所以繁荣,是因为经济交易不是一个零和活动,它会创造财富。
许多经济谬论的形成都是由于把经济活动看作零和竞争,认为一个人所得就是另一个人所失。这种认识又常常是由于忽视了财富是在经济活动中被创造出来的这一事实。
一个国家越贫穷,那么它的原始积累不够,那就意味着为推动国内经济增长要付出的代价越高。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渐加深,各国贸易也让货币流动越来越频繁,汇率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正如币值稳定会促进国内经济活动一样,当国家之间的货币稳定时,也会促进国际经济活动。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参与国际交易的所有人都变成了投机者。只有当汇率稳定时,贸易和投资流向才会稳定。
货币贬值能增强本国商品的竞争力,有利于出口,外国购买者会相应增多。而货币升值一般有利于进口和去相对贬值的国家借债,因为所需的还款减少了。2019年前后,很多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喜欢去美国发债,就是因为美元降息,导致美元相对便宜,还债负担比人民币贷款小。据悉,我国百强民营的房企超过一半都向美国借了钱。在我国房地产红火的阶段,国内房地产公司一般都是年化8-12%的利率,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只要3-4%,相差超过一半,自然是借美元比较合算。
市场上其实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种物品。那些所谓“相同”的商品,即使功能相似,但是因为品牌、价位、地理位置、运输成本、功能上的细微差距、售后服务、消费者喜好等原因,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同,造成的结果就是供求也不同,价格也不同。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成千上万种竞品,市场表现却天壤之别。
当然,经济学本身具有局限性,只能解释经济的部分,因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利用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的问题。而有关非经济价值的部分,一般很难解释,比如慈善捐款、宗教信仰、道德情操、舍己救人等。一方面,市场是配置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的一种机制;另一方面,人们也能自己选择将所得的财富用来做什么。我们很多时候,很难只考虑成本和效率最大化的问题,甚至在某些特定环境和场景下,我们考虑其他因素要远多过经济价值问题。比如,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很多士兵愿意不惜任何代价,也会去救受灾的百姓。因为一个百姓的性命,很难用金钱来衡量。
整体来看,本书让我们了解了经济学的很多概念。比如,不能将经济看成一组零和交易,因为经济交易的过程也是价值创造的过程。如果在经济交易的过程中,只有一方受损,另一方才能获益,那么受损一方的交易参与度将大大降低。同时,不能忽视无处不在的市场竞争。所有的生产者都在竞争劳动力和其他稀缺资源。竞争让市场的效率大幅提升,而消费者最终受益。同时,知识和洞察力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让企业和企业家脱颖而出的,就是知识与洞察力在市场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公众能够从中获益,是因为企业基于对当时当地的经济现实更准确的理解做出了商业决策,并存活了下来,具有替代用途的稀缺资源在这些企业中也得到了更有效地使用。
关注我,每天都长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