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消化2023.12 译文纪实的第24个月 莫言的第8个月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5个月
雪中的12月,第四遍读《大师与玛格丽特》的12月。

译文纪实
12/6 普雷斯顿《初光》★★★
我做过科研工作,深知这样的题材不好写。即便不是科研,仅仅是中学物理课,也很难既严谨又易懂地给学生们讲清楚。当题材是天文学,体裁是纪事文学,没有图片,没有公式推导,没有文献索引,二百多页中文篇幅……只能佩服作者写作的勇气。
书中讲述1960年代的科学家们发现并追逐类星体的故事。没有虚假又俗套的“致敬”,科研只是一份工作或一种痴迷,科学家是难掩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职场和社会的糟心事一样也不少,再伟大的成果也会淹没在世界的嘈杂中。
普雷斯顿讲故事的能力已经很好了,题材所限,不甚出彩。
莫言
12/12 莫言《红树林》★★★★☆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联想到很多书。
一是《平凡的世界》。同样的时代背景,同样的底层和官场交织,同样的青梅竹马因自己软弱而不能在一起。展现出来的内容,无论是故事情节、叙事手法、遣词造句、情感释放,都是天壤之别。说“壤”都是高抬了,路遥的世界就是个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领导视察的下水道。
二是迟子建的那几部都市小说。当迟子建离开家乡,灵魂无处安放,下笔流于表面。而对于莫言来说,无论是高密还是任何一个地方,灵魂的故乡都在地球对面的拉丁美洲,文字永远自灵魂深处涌出。
第三当然是略萨和马尔克斯。这本书把人名地名都换成拉美名字,故事线的交替、时间线的跳跃、露骨而不色情的性描写、对官员的遗尿讽刺,活脱脱就是略萨的作品。当然,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就是马尔克斯浓郁的海风味道。
缺点有一:中间某个章节应该删掉,对后续章节有太多剧透。
陀思妥耶夫斯基
12/16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前言中引用了很多不同评论者对本书赋予的“意义”,多为当时所作。只有三联编辑部给出的基于当今视角的评论最为恰当:“读者必须直面人性中最丑恶、病态的东西,它属于每一个灵魂,只是在被逼入绝境前,常常被一些‘体面’的社会特征遮蔽罢了。”
第一部分的胡言乱语,若代入20岁上下的视角,一切“意义”都自然而然。知与行的分离,想法太多,做的太少。古人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部分人的顺序都与此相悖。但这不是在批判什么,这就是我们自己“想要改变世界任凭我想象”的20岁。
第二部分一个完整的小故事。第六章结尾丽莎的一句话使作者、读者、甚至主角都跳出了由于想法太多而给自己圈定的监牢。“您有点儿……好像在背书似的。”这个年轻人暂时被迫跳了出去,很快又给自己戴上了枷锁,等待犯下更多的错误使自己成长。
其他
12/28 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徐昌翰译本 ★★★★☆
读的第四个译本,目前为止最差的一版。语言风格非常跳跃,一会儿半文半白,一会儿方言俚语,执意要给不同的角色赋予不同的性格,实际效果不伦不类。
但布尔加科夫毕竟是大师,每次读都能有不一样的触动。这次打动人的不是激动人心的群魔乱舞,不是精彩绝伦的挖苦讽刺,而是走向安宁的结局。是第二十九章耶稣派马太求见沃兰德,虽不能接受“诡辩”也仍为大师和玛格丽特恳求。是第三十章二人最后的互相告白,同平静的伊万饱含祝福的告别。是第三十二章自由的呼喊与永恒的家。是尾声中伊万教授痛苦又通透的余生。